卷之一千三百八十三

關燈
因曹氏戀奸情密。

    商同張雲漋、将邱方玉勒斃。

    除謀殺親夫罪應淩遲之曹氏。

    業經畏罪自缢外。

    其親母湯氏、雖系尊長緻死卑幼。

    然事起通奸。

    并誘令伊媳一并奸宿。

    複因伊子礙眼。

    辄聽從伊媳同謀勒斃。

    是與伊子邱方玉恩義已絕。

    設或伊子别無兄弟子嗣。

    遂令翁姑及伊夫絕嗣。

    所關甚為重大。

    向例親母因奸謀死子女者。

    不論是否造意。

    俱發往伊犁給兵丁為奴。

    原以母子倫紀攸關。

    不得與凡人一律問抵。

    若其母身蹈邪淫。

    罔顧廉恥。

    已無夫婦之倫。

    又安有母子之義。

    朕思同一母子。

    然又有親母繼母之别。

    繼母因其子本非己出。

    心懷殘忍。

    謀死前妻之子。

    情罪自為更重。

    若親母之于子。

    究系所生。

    即或因奸緻死。

    與繼母自當有間。

    亦應分别辦理。

    近來各省題奏事件内、間有逞兇斃命。

    愍不畏法之案。

    出于情理之外。

    然戾氣所鐘。

    自古而有。

    即如文言釋坤初六之言。

    可知周之時已有如此亂逆之事。

    設無其事。

    孔子不忍言也。

    今世風日降。

    人心更不如古。

    無怪兇惡之徒。

    竟至藐法蔑倫。

    行同枭獍。

    朕向來遇有此等奏到之件。

    因系蔑倫重案。

    概不加以朱批。

    不惟不忍。

    而且自慚。

    民間風俗日下。

    既不能道德齊禮。

    化莠為良。

    俾不緻身罹法綱。

    我君臣皆當引以為愧。

    惟在明刑敕法。

    重示創懲。

    庶兇惡之徒。

    稍知儆戒。

    使之勉為善良。

    朕意各省如有母殺子女之案。

    除尋常情節、仍照向例辦理外。

    其有因奸起意。

    至令絕嗣者。

    即将其母問拟斬候。

    入于秋審情實。

    即或伊子尚有子弟。

    未緻絕嗣。

    仍當定以斬候。

    永遠監禁。

    遇赦不赦。

    其繼母親母、于情實中略予以勾不勾之分。

    亦足以示輕重區别。

    着大學士九卿、将是否應如此辦理、及如何分别之處。

    悉心酌議具奏。

    其邱湯氏一案。

    俟大學士等詳議複奏。

    再行降旨。

    尋議、嗣後繼母因奸、将前妻子女。

    緻死滅口者。

    無論是否起意。

    俱改為拟斬監候。

    仍查明伊夫如已絕嗣。

    即入于秋審情實。

    若尚有子嗣。

    将該犯婦永遠監禁。

    遇赦不赦。

    至親母因奸故殺子女之案。

    亦不論是否起意。

    俱請拟絞監候。

    緻令伊夫絕嗣者。

    入于秋審情實。

    即不緻絕嗣。

    仍永遠監禁。

    不準援赦。

    若奸夫獨自起意。

    謀殺其子。

    以便往來。

    奸婦雖未知情同謀。

    但因奸令夫絕嗣者。

    系繼母、發往伊犁給兵丁為奴。

    親母、發往各省駐防兵丁為奴。

    如奸婦果不知情。

    當時喊救。

    事後告官。

    或伊夫尚有子嗣。

    及奸夫别因他故起釁。

    自殺其子者。

    奸婦仍按所犯本罪。

    悉照本條律例辦理。

    其嫡母有犯、與親母同。

    嗣母有犯、與繼母同。

    現在邱湯氏一犯。

    查明伊子所生。

    尚有一子。

    即遵照新定條例。

    改拟具題。

    從之。

     ○又谕、據梁肯堂等奏、查勘順德府屬邢台、内邱等縣。

    今夏得雨稍遲。

    早禾未能暢發等語。

    邢台内邱等縣、本年入伏以來。

    未經得有透雨。

    收成未免歉薄。

    其應徵錢糧、若令小民一律輸将。

    民力恐不無拮據。

    所有順德府屬之邢台、内邱、沙河、钜鹿、任縣、南和、平鄉、唐山等八縣。

    本年應徵未完錢糧。

    着加恩緩至來歲麥熟後徵收。

    俾闾閻生計。

    益資寬裕。

    以示朕轸念窮檐。

    優加體恤至意。

    該部即遵谕行。

     ○又谕曰、八阿哥、阿桂、遵旨往見綿從之祖母。

    據稱請以永璨之子綿律。

    給與永瑹為嗣等語。

    代為轉奏。

    着照綿從之祖母所請。

    将永璨之長子綿律。

    給與永瑹為嗣。

    所有承襲之爵。

    理應減等承襲貝子。

    但果恭親王弘曕。

    系朕幼弟。

    伊溘逝後。

    即将郡王爵秩、襲與永瑹。

    及至綿從延世未久。

    相繼而亡。

    朕心甚為恻然。

    着加恩綿律、仍承襲貝勒之爵。

    侍養三代孀婦。

    以示朕憫恤之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據熱河道全保、将私在喀喇沁地方。

    商同開挖煤窰之民人龔廷玉、拏獲取供具奏等語。

    龔廷玉、着交地方官。

    速行解交福長安質審辦理外。

    昨日福長安摺内。

    有丹巴多爾濟。

    既如是私取民人銀兩。

    開采煤窰。

    此外不免别有營私事件之語。

    如有福長安等自應徹底查明速結具奏。

    斷不可徇情。

    此案訊明。

    福長安等一面具奏。

    一面即起程前來。

    不必等伯布岱解到。

    盡可将伯布岱解赴熱河審辦。

     ○戊戌。

    谕曰、姜晟奏、審明竊鞘案犯情形一摺。

    内稱唐開泰、住宿驿館。

    起意與彭有才、商量行竊。

    并約定唐守興作為内應。

    唐守興用刀割斷棕繩。

    将尾鞘挪近壁洞。

    推出一半。

    彭有才撬開鞘殼、竊出饷銀。

    現在彭有才業已身故。

    訊之唐開泰等、俱經供認。

    已派員速赴芷江地方。

    查起原贓等語。

    此案前經姜晟奏、據承審府縣禀稱、饷鞘安放驿館屋内。

    緊挨闆壁。

    外系菜園。

    賊從闆壁地枋腳下挖洞。

    将末尾一鞘。

    橫移洞口。

    竊銀而逸等語。

    朕彼時即以所訊情節。

    多有不實。

    賊犯不過在外窺伺。

    何由确知饷鞘安放之地。

    即在此挖洞。

    竟能應手而得。

    必系有内應之人。

    串通行竊。

    降旨令姜晟細心研鞫。

    務得實情。

    今該撫奏、實系更夫唐守興在内、将尾鞘挪近壁洞。

    推出一半。

    彭有才在外撬開鞘殼偷竊。

    唐守興并将梆連擊聲響。

    以圖掩飾。

    果不出朕之所料。

    是唐守興因思偷竊饷銀。

    豫充更夫。

    作為内應。

    情節甚屬可惡。

    即可作為此案正犯。

    不得以彭有才業經身死。

    任其狡卸。

    緻滋輕縱。

    真贓雖少。

    何必俟全得。

    着傳谕姜晟、即将唐開泰供出藏放原贓地方。

    是否現已起出。

    根究确鑿。

    嚴審定拟具奏。

     ○旌表守正被戕河南祥符縣民劉得子妻常氏。

     ○己亥。

    上禦卷阿勝境。

    哈薩克汗斡裡素勒坦子阿彌載、及來使等四人。

    杜爾伯特紮薩克台吉衮布、烏梁海頭目色爾可等。

    安南國陪臣陳玉視等六人入觐。

    同扈從王公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等賜食、至辛醜皆如之。

     ○蠲緩安徽宿州、靈璧、泗州、舊虹、旴<日台>、五河、舒城、定遠、壽州、鳳台、懷遠、霍邱、天長、滁州、全椒、來安等十六州縣。

    并鳳陽、長淮、泗州三衛。

    乾隆五十五年分水災額賦有差。

     ○庚子。

    谕、據都爾嘉等奏稱、将打牲烏拉逃遣犯人曹志、吳世祜、吉林烏拉逃犯李春山、王大、前後拏獲審明。

    行查吉林烏拉、與各該犯姓名相符。

    俱經正法。

    請将拏獲鄰省逃犯之員。

    給與議叙。

    兵丁等賞給銀兩等語。

    都爾嘉等拏獲逃犯。

    審明正法。

    雖俱合宜。

    但因李春山二犯、即行行查吉林将軍、甚屬過當。

    而究竟由何處拏獲之處。

    亦并未聲明。

    凡逃犯被獲之時。

    多有賴詞不肯以逃自認者。

    豈有無幹之人。

    而反以逃自認之理耶。

    且吉林烏拉之逃犯李春山等、在逃之時。

    該處必咨行鄰省。

    令其嚴緝。

    又何行查之有。

    都爾嘉等欲為精密。

    而反至失宜。

    成何道理。

    外省将軍大臣等、往往如此。

    即如河南巡撫穆和蔺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