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八十三

關燈
出。

    現拏獲訊供。

    據稱伊兄周有、實系上年四月身故。

    伊等為之埋葬。

    周有從前聽從其子周明、勸令入教。

    周貴周沛、亦即随同禮拜念歌等語。

    是該犯一門。

    均系從前漏網無疑。

    現又将續拏之曹二、宋二等犯、一同質訊。

    嚴究有無習教。

    及轉相傳授之人。

    俟訊明後、交部辦理。

    報聞。

     ○辛卯。

    谕、前因四庫全書内、錯誤甚多。

    特令總纂等、詳加校閱。

    并恐熱河文津閣所庋全書。

    亦多魯魚亥豕之訛。

    複令紀昀帶同詳校各官。

    細心閱看。

    該員等自應認真校勘。

    将書中脫落訛舛之處。

    逐加改正。

    俾臻完善。

    今朕偶閱文津閣四庫全書内。

    揚子法言一書。

    其卷一首篇、有空白二行。

    因檢查是書次卷核對。

    竟系将晉唐及宋人注釋名氏脫寫。

    書中篇首、空至兩行。

    顯而易見。

    開卷即可了然。

    乃詳校官既漫不經心。

    而紀昀系總司校閱之事。

    亦全未寓目。

    可見重加讐校。

    竟屬虛應故事。

    朕每幾餘披覽。

    其書内有一二字錯落、令軍機大臣随時改正者。

    不一而足。

    因尚系尋常訛脫。

    不加責備。

    今篇内甚至脫去二行。

    紀昀等實難辭咎。

    甯不自知慚恧耶。

    況朕曾有禦制書揚雄法言一篇。

    雖系近年之作。

    亦應繕錄。

    弁于是書之首。

    紀昀亦未留心補入。

    更屬疏忽。

    紀昀及詳校官莊通敏、俱着交部分别議處。

    除将文津閣四庫全書内揚子法言一書。

    就近交軍機大臣将空行填補。

    并繕錄禦制文于篇首外。

    着紀昀親赴文淵文源二閣、将揚子法言一書檢出。

    繕錄禦制文、冠于簡端。

    并帶同詳校各官。

    抽查此書卷首。

    是否亦有空白之處。

    及此外各書、有似此脫誤者。

    一體抽閱填改。

    如再不悉心詳檢。

    經朕看出。

    必将紀昀等加倍治罪。

    不能再邀寬貸也。

     ○又谕、凡由内地發遣、賞給回部為奴之邪教人犯。

    原為令伊等受回人折磨。

    各城駐劄大臣等、理宜代為嚴加約束。

    仍大臣等于此等遣犯、解至該處。

    一經分給回人。

    即謂與伊等無涉。

    是誠何心哉。

    則又安用此大臣駐劄為耶。

    豈意見竟不及此欤。

    将此着一體曉示新疆各城将軍大臣等、嗣後務須嚴行約束。

    指示各回人等、所有此等發遣為奴之犯。

    任聽折磨。

    平日大臣等、果能嚴行約束。

    将濫行惑衆。

    往來通信之人。

    立即嚴緝辦理。

    安有生事之理。

    各處将軍大臣等、共應知此意。

    一體留心。

    毋得仍前怠忽從事也。

     ○谕軍機大臣等、據福崧奏拏獲各案盜犯、分别正法定拟一摺。

    内稱盜犯紀孝等十一名。

    俱恭請王命正法。

    其情有可原之劉建等十二犯。

    從重拟斬監候。

    俟滿三年後、再行解部、發遣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等語。

    紀孝等十一犯。

    或在洋為盜。

    或行劫搜贓。

    情罪重大。

    自當立正刑誅。

    未便稍稽顯戮。

    至劉建等十二犯、雖祗系接遞贓物。

    在船看守。

    與行兇搜劫者、稍為有間。

    但現當綏戢洋盜之時。

    尤宜嚴加懲創。

    以示炯戒。

    福崧将紀孝等即行正法。

    并将劉建等遵照新例、從重問拟斬候。

    并年滿發遣。

    不待聽候部覆。

    始行定案。

    所辦甚是。

    嗣後該撫益當嚴饬文武各員。

    留心緝捕。

    不必拘泥定例。

    有犯必懲。

    以靖盜匪而安善良。

    方為無負委任。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據勒保奏、五月分糧價單内開各屬價值。

    皆系價中與上月相同字樣。

    毫無參差。

    所奏殊未可信。

    甘肅地方府州各屬、地土既有肥硗。

    人事亦或不齊。

    米糧價值、豈能一律相符。

    而各屬每月時價。

    更不應絕無增減。

    今勒保所奏。

    僅據屬員開報價值。

    率行奏報。

    則奏米糧價何用。

    竟成印闆文章。

    是該督于民食所關。

    并未留意。

    豈不知朕轸念闾閻。

    無時或釋。

    于各省奏到糧價、無不詳加披覽耶。

    勒保着傳旨申饬。

    仍将糧價有無增減之處。

    據實具奏。

    尋奏、甘省各府屬市價。

    旋長旋落。

    前次奏報五月糧價。

    值青黃不接之時。

    但夏禾将次登場。

    是以價值不緻增長。

    且因新糧尚未入市。

    亦遽未能減落。

    報聞。

     ○又谕、前薩邁林供稱、帶來俄羅斯假造書信、系喀爾喀蒙古安達賴代書、當交恒瑞、拉旺多爾濟等、詳查并無俄羅斯安達賴之人。

    覆加究訊。

    又據供稱系該旗台吉衮布策淩所屬喇嘛舍巴所書。

    時有本旗博德讷什、哈塔爾、親見等語。

    所供似實。

    但薩邁林編造訛言。

    緻車淩烏巴什遊牧之人。

    各懷驚懼。

    經朕屢降谕旨。

    交保甯、永保、明白開導。

    伊等意稍安定。

    永保等務須留心防範。

    嚴饬台卡官兵。

    實力緝拏。

    俟俄羅斯回書到時、再将舍巴三人、押送來京。

    訊明嚴辦示懲。

     ○壬辰。

    谕、據惠齡奏、東省平原等二十七州縣、本年應行帶徵漕糧。

    及買補截留散赈漕米。

    為數較多。

    請将前奏二年内帶徵買補之糧。

    分作四年完納等語。

    該省上年雨水稍多。

    秋禾間有被淹。

    本年雖雨水調勻。

    民間蓋藏。

    恐尚未能充裕。

    其帶徵買補各項。

    自應酌展年限。

    用示體恤。

    所有平原等各州縣、于二年内應行帶徵之米麥豆、十萬八千餘石。

    又買補截留散赈漕米、十萬九千餘石。

    着加恩分作四年帶徵。

    買補搭運。

    以纾民力。

    該部即遵谕行。

     ○谕軍機大臣曰、惠齡奏、接準秦承恩咨會、當即密令登州府知府藍嘉瓒、訪拏段文經徒弟。

    并恐段文經在登州一帶藏匿。

    令其星飛搜捕。

    一面派委臬司陸有仁、前赴菏澤單縣等處、查拏王袁氏、王臘元兒等、再行訊供具奏等語。

    此案已有旨、令該撫實力查拏矣。

    劉照魁在陝西供明、于五十四年冬間。

    在王子重之母王袁氏家、聽見楊武等。

    向王臘元兒口稱、聞有段文經徒弟。

    現在登州。

    恐逃往海邊上去等語。

    所言必非無因。

    安知段文經不竟在登州一帶藏匿。

    此等緊要人犯。

    該撫接到咨會後。

    自應親赴登州。

    迅速訪拏。

    乃竟安坐衙署。

    僅令知府前往訪捕。

    不特要犯難于偵緝。

    并恐捕役等暗中通信。

    導之遠遁。

    從前查拏段文經時、曾令菏澤縣捕役王臘元兒往緝。

    王臘元兒即系八卦教内之人。

    彼時自必潛通消息。

    令其竄匿。

    可見該處府縣捕役、多有聽從入教者。

    今惠齡即令登州府往拏。

    其所帶捕役。

    俱系通同一氣。

    即果有段文經在彼潛匿。

    早已聞風遠揚。

    惠齡何不曉事體輕重若此。

    着傳旨申饬。

    并令該撫即行迅往登州一帶。

    不動聲色。

    嚴密訪拏。

    毋得仍前玩愒。

    至王臘元兒拏到後、務須研訊确供。

    追究楊武等、向伊所稱段文經徒弟。

    系屬何人。

    令其據實指出。

    密拏到案。

    根訊段文經下落。

    并遵照前旨。

    将王子重之母王袁氏、及王臘元兒、速解行在審辦。

    如有王臘元兒等供出同教要犯。

    亦一并按名嚴拏。

    解京辦理。

    将此由四百裡傳谕知之。

    即行迅速覆奏。

    尋奏、據王臘元兒供稱、前在王袁氏家、聽見劉照魁、楊武等、談及段文經、現在官府查拏甚急。

    楊武等聲言、想是逃往海邊藏躲。

    并未說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