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五

關燈


    學士麻勒吉、赍敕往迎。

    至順德府。

    元錫出迓。

    麻勒吉責其失儀。

    加以呵辱。

    元錫歸引佩刀自剌。

    以家人救未絕。

    經巡撫董天機奏聞。

    命學士折庫納往究。

    并令赴京質對。

    元錫具陳麻勒吉苛索淩辱情狀。

    下九卿科道議。

    将麻勒吉革職。

    旋經降級留任。

    數月後。

    元錫複自缢身死等語。

    朕閱此情節。

    當時開國之初。

    滿漢臣工。

    不無意存歧視。

    此案自系袒護滿洲。

    故于麻勒吉議從末減。

    試思張元錫接見麻勒吉時。

    若非任意需索。

    肆行呵斥。

    種種受辱難堪。

    何至以總督大員。

    遽爾輕生自刎。

    迨赴京對鞫。

    複未将伊屈抑之處。

    為之申理。

    緻張元錫含冤莫雪。

    仍複自缢。

    麻勒吉妄作威福。

    情罪甚大。

    設在此時。

    朕必寘之重典。

    決不稍為寬貸。

    至張元錫服官本朝。

    并無劣迹。

    雖系明季庶吉士。

    未經授職。

    與曾任前明清要。

    腼顔改節者不同。

    非但不應列入貳臣乙編。

    并不應列入貳臣傳内。

    乃國史館臣。

    不加詳審。

    辄與馮铨、龔鼎孳、諸人。

    一例編輯。

    該總裁亦不免存偏袒附和之見。

    着饬行。

    該館從前所辦諸臣列傳。

    有身事本朝。

    而在勝國時僅登科第。

    未列仕版者。

    均着查明改正。

    毋庸概列貳臣。

    以昭信史。

    朕彰善瘅惡。

    一秉大公。

    于偷生貪祿。

    行同犬彘之流。

    即身後亦不能幸邀寬假。

    而核其事迹。

    實與貳臣有間者。

    則必明示區别。

    使薰莸不至混淆。

    如張元錫等地下有知。

    固當銜感于泉壤。

    而天下萬世。

    知朕于滿漢諸臣。

    一視同仁。

    褒貶悉歸至當。

    益可曉然于激勸之大義也。

     ○又谕曰、新授直隸州知州員承甯、熟習俄羅斯文字。

    向來俄羅斯事件。

    俱能悉心妥譯。

    今将員承甯留京。

    遇有此等事件。

    尚屬得力之員。

    員承甯、着開其所補知州員缺。

    仍留京以員外郎補用。

    但念伊家計維艱。

    行走未免拮據。

    着加恩交部。

    遇有各庫員外郎缺出。

    或錢局監督員缺。

    即将員承甯奏請坐補。

    員承甯、嗣後益當感激朕恩。

    于一切差使。

    倍加奮勉。

    所有俄羅斯學生。

    務須悉心訓課。

     ○戶部議覆、署四川總督保甯疏稱、天全州茶樹繁盛。

    額增之引。

    仍不敷配。

    茶商段公泰等、請增茶引二千五百張。

    配運接濟。

    于國課民食。

    兩有裨益。

    并請先将乾隆五十五年分、發川現存茶餘引五百張。

    全數饬發配行。

    其不敷引二千張。

    俟頒五十六年發川餘引動給。

    按年照例榷課。

    應如所請。

    從之。

     ○乙未。

    谕曰、岱森保、補授領隊大臣。

    前往伊犁。

    雖屬年淺。

    但念伊母年老。

    着即回京。

    伊所遺錫伯部落領隊大臣員缺。

    着伊犁協領德明阿補授。

    并賞給副都統職銜。

     ○又谕、熱河滿洲佐領兆善。

    因該佐領下馬甲長保住賭博、杖責緻死一案。

    交軍機大臣審明。

    将兆善議以降二級調用具奏。

    固屬照例定拟。

    但兆善如果挾嫌。

    有意将長保住杖責緻斃。

    自當從重治罪。

    今因長保住賭博。

    該佐領兆善将伊責懲。

    長保住、并不認罪自悔。

    反行頂撞。

    兆善始行加倍重責。

    因傷身死。

    況驗其傷。

    非不如法。

    若遽将兆善降級。

    恐啟兵丁不遵約束之漸。

    且駐防地方。

    立法亦當從嚴。

    所有兆善降級之處。

    着寬免。

    仍留原任。

     ○谕軍機大臣等、現在審訊薩邁林一案。

    雖多疑窦。

    但伊供稱、前往邊卡解馬。

    被哈薩克擒去等語。

    土爾扈特遊牧邊卡。

    皆有土爾扈特人居住。

    聞此謠言。

    未免疑懼。

    若添官兵。

    反緻生拟。

    現在車淩烏巴什、既将薩邁林送出。

    料無他意。

    着傳谕保甯、永保等、令其嚴密巡察。

    作為無事。

    再薩邁林往來。

    必由卡上經過。

    卡上官兵。

    所司何事。

    毫無知覺。

    甚屬怠玩。

    此皆特成額任内之事。

    将此寄與保甯、永保、并着嚴查參奏。

     ○署江蘇巡撫長麟奏、蕭縣等被水災區。

    蠲緩兼施。

    并于正赈展赈外。

    準借耔種。

    若再平粜接濟。

    民食更為有益。

    請将倉貯谷石麥豆。

    酌撥出粜。

    照江蘇災地減粜章程。

    各州縣鄉鎮。

    分設棚廠妥辦。

    報聞。

     ○湖南巡撫馮光熊奏、籌議護送銅鉛章程。

    查每年滇黔運京銅鉛。

    俱經過湖南巴陵縣境。

    系嶽常澧道、及嶽州府所轄。

    嶽常澧道駐劄澧州。

    距嶽郡較遠。

    嶽州府近在同城。

    請嗣後準到滇黔知照之文。

    即饬嶽州府馳往界首迎護。

    督送出境。

    又南省辦運京鉛。

    自省城開行。

    至湖北嘉魚縣出境。

    其長沙至巴陵交替。

    應責成長沙府照料。

    巴陵至湖北嘉魚。

    即令嶽州府護送出境。

    并令該管長寶道、嶽常澧道、稽查。

    再滇黔銅鉛。

    自四川重慶換船開行。

    若俟地方官具報上司轉咨。

    未免纡遲。

    現咨明川省。

    令重慶府于換船開行五日前。

    即繕傳單沿河飛遞來楚。

    以便迎護。

    又船隻入巴陵縣觀音洲、經上翻嘴、下翻嘴、荊河腦、白螺矶、楊林矶、在在危險。

    應照例刊知單。

    并令多雇熟谙水手。

    小心保護。

    以免疏虞。

    得旨、行之在人。

    立法而不實力行之。

    何益。

     ○丙申。

    谕曰、慶桂現穿母孝。

    所有正藍旗滿洲都統事務。

    着雅朗阿署理。

    再伊所署正紅旗蒙古都統事務。

    着常青署理。

     ○谕軍機大臣等、據福康安奏、拏獲海洋疊劫盜犯吳士奇等三十三犯。

    審明後即行正法。

    又拏獲崖州拒捕案内盜犯。

    将周元保等八犯。

    先行正法。

    伍維連一犯。

    暫留質證。

    所辦均屬認真妥協。

    其緝捕出力之文武各員。

    即着咨部議叙。

    以示鼓勵。

    又福康安另摺奏稱、閩省解到盜犯鄧全等一十七名至省。

    隔别研訊。

    供詞各皆矛盾。

    據鄧全等十二名供明。

    系在閩洋行劫之犯。

    内有鄧全、吳佑、陳送、梁麟、四犯。

    曾在閩省虎頭山洋面搶劫。

    并非崖州案内正犯。

    監提正盜關應華當堂質認。

    各稱從未見過。

    閩省訊供時。

    因閩省廈門虎頭山。

    與廣東崖州老虎頭山地名相似。

    該犯等圖免受刑。

    朦胧混認。

    查兩山相距。

    不下三千六百餘裡。

    原供開船行劫月日。

    本屬未确。

    拒捕情形。

    亦未吻合。

    該犯等甫經解到。

    未便仍行解閩。

    緻有疎虞。

    現饬牢固監禁。

    錄供咨閩。

    查訊明确。

    即在粵省正法等語。

    鄧全等雖非本案正盜。

    但曾在閩洋疊次行劫。

    即系例應斬枭之犯。

    亦不必因供内地名不符。

    稍稽顯戮。

    閩粵洋面毗連。

    盜船往來出沒。

    原無定蹤。

    全在兩省文武員弁。

    協力緝拏。

    以靖盜風而安行旅。

    在閩在粵。

    自不可略存畛域之見。

    緻追拏員弁等。

    彼此推诿。

    轉使盜匪遠揚漏網。

    朕以沿海地方。

    洋盜肆劫。

    嚴饬各該督撫上緊查拏。

    果能實力督緝。

    即行恩加褒叙。

    從不肯将盜犯本籍地方官。

    治以失察之罪。

    緻啟其諱匿之心。

    即如浙江廣東所獲盜犯。

    多籍隸福建之人。

    朕并未咎及閩省。

    轉因伍拉納獲盜較多。

    加之甄叙。

    該督等惟當協力緝拏。

    更毋庸以疆界區分。

    稍存歧視。

    嗣後閩粵獲有盜犯。

    于何省拏獲。

    即于何省正法。

    若以供詞稍有不符。

    複解往犯事地方質訊。

    恐長途往返接遞。

    緻有疎虞。

    且該犯等自知罪在必死。

    往往信口誣扳。

    混供情節。

    希冀反覆咨查。

    苟延殘喘。

    即如直隸所獲謀财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