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七十四

關燈
郭羅克查緝。

    務将此次搶奪賊番首夥。

    全行拏獲。

    從嚴究辦。

    至尼雅木錯被搶牛羊至六千餘隻之多。

    恐系該番人等希冀多得賠償。

    浮開贓數具報。

    均未可定。

    除降旨令奎舒、查明咨會川省。

    并着傳谕成德等、饬谕查辦各員。

    确切查明辦理。

    毋任冒混。

     ○又谕、據鄂輝奏、去歲六月據奎舒咨稱、郭羅克等劫擄西甯所屬尼雅木錯部落番子等。

    牛三千四百隻。

    羊三千五百五十隻。

    殺人四名。

    當即差撥官兵。

    前往緝捕等語。

    除傳谕鄂輝等嚴緝務獲外。

    朕思從前郭羅克劫擄西甯番衆。

    而甘肅番衆。

    複行劫擄青海蒙古。

    此皆由青海蒙古番民。

    素性懦弱。

    不能自顧遊牧。

    以緻數被劫擄。

    及被擄後。

    又不能自行追捕。

    惟憑報官代緝。

    已屬惡習。

    且難免有捏報數目情事。

    着傳谕奎舒、将去歲被劫實在數目。

    查明覆奏。

    仍着曉谕該番等、數年以來。

    或甘肅番民。

    劫擄青海蒙古。

    或郭羅克番民。

    劫擄西甯番衆。

    代緝紛紛。

    甚屬無謂。

    嗣後如有不自行防範。

    至彼劫擄。

    而又圖利捏報。

    則斷不為辦理。

    如此曉谕。

    庶伊等各知儆懼。

    加意防範。

    而被劫之事自鮮矣。

     ○又谕、據鄂輝奏、撈獲沉溺銅鉛數目。

    按月具報一摺。

    閱所開單内。

    委員黃浢□寸、于五十三年五月十八日。

    在大湖灘沉銅七萬斤。

    前後撈獲銅共一萬五千八百餘觔。

    尚未獲銅五萬四千一百餘觔。

    此項沉銅。

    系五十三年五月之事。

    扣至年底。

    已逾兩載。

    撈獲者僅一萬有餘。

    未獲者尚有五萬數千斤之多。

    是該地方官及運員等、并未認真設法打撈。

    已可概見。

    前據陳用敷奏、廣西境内沉銅五萬六千餘觔。

    當即撈獲五萬五千餘觔。

    未獲者止一千有零。

    可見該員等果能實力打撈。

    斷無終于無獲之理。

    着傳谕鄂輝、即将未獲各項沉銅。

    嚴饬該管地方官及運員等、務須設法打撈。

    期于全獲。

    毋得怠緩從事。

    任其捏飾也。

     ○又谕曰、陳用敷奏、安南國王阮光平。

    遣使恭進表函方物。

    于二月十八日行抵桂林省城。

    二十日起程進京等語。

    安南所遣陪臣。

    前據福康安奏到時。

    當經降旨陳用敷、令将陪臣在廣西省城略為憩息。

    緩程前進。

    并令陳用敷知會沿途經過地方。

    照料該陪臣等按程緩行。

    約計于七月二十邊至熱河。

    以便與各外籓一同筵宴。

    今據該撫奏稱、安南陪臣已于二月二十日由省城起程。

    自系未經接奉前旨。

    但該陪臣等業已起程。

    計此時已早入湖南境内。

    如陳用敷遵照前旨。

    将陪臣追回。

    固屬不成事體。

    若沿途扣算七月日期。

    過為羁留。

    以緻在途多延時日。

    亦覺未妥。

    除令軍機大臣、劄行委員遵照行走外。

    着傳谕沿途經過各督撫、俟該陪臣到境後。

    即行照料前進。

    于四月底到京。

    彼時已屆端陽。

    可以瞻視龍船競渡。

    酌賜宴赉。

    毋得拘泥前旨。

    有失體恤遠人之意。

    将此傳谕陳用敷、及沿途各督撫、并谕福康安知之。

     ○成都将軍成德、四川總督鄂輝奏、裡塘巴塘二台。

    原奏買稞麥各二千石。

    今西藏等處。

    業經酌減。

    該二台亦應一律減貯。

    查裡塘現有青稞一千二百八石零。

    巴塘現有青稞一千八百二十九石零。

    應請即令裡塘長貯一千二百石。

    巴塘長貯一千八百石。

    共足三千石之數。

    毋庸再行采買。

    其餘存剩青稞。

    即于該二台實支歲糧内動銷。

    以免撥解。

    所貯糧石。

    仍令存七出三更易。

    以免黴變。

    下部知之。

     ○四川總督鄂輝奏、籌議銅運事宜。

    查滇運銅觔。

    來川造船運送。

    經前督臣李世傑奏明、交川東道率屬妥辦。

    并奏準、重慶以上、委永甯道查辦。

    裝運船隻、令江北同知經理。

    請自泸州至重慶。

    仍委永甯道稽查。

    自重慶至巫山出境。

    即交川東道稽查。

    并令泸州、重慶府、忠州、夔州府、各在本管境内護送。

    仍嚴饬江北同知、饬攬頭選料造船。

    并募備熟谙舵水。

    以便依限開行。

    得旨、以實為之。

    毋受屬員欺。

     ○甲申。

    谕曰、孫士毅奏、據江西藩司托倫禀稱、玉山縣城垣。

    原坍續坍計五十六段。

    又坍塌石磡五段。

    先據署任知縣程肇豐估計、工料需銀三萬四千六百餘兩。

    嗣據升任山西同知原任玉山縣知縣丁如玉減估、共需銀一萬三千七百餘兩。

    兩任先後所估銀數。

    多寡懸殊。

    程肇豐因丁如玉大加删減。

    哓哓不服。

    請将丁如玉留于玉山協辦城工。

    俟親抵該處核估确實。

    另行分别參奏等語。

    外省官員承辦工程事件。

    往往浮報多開。

    冀圖侵冒。

    否則欲見已長。

    故行撙節。

    草率完工。

    以為居功見好地步。

    此項玉山縣城工。

    署縣程肇豐、估需銀三萬四千餘兩。

    經丁如玉減估。

    止需銀一萬三千餘兩。

    是核覆之數。

    減至倍餘。

    若無浮冒情弊。

    不應懸殊若此。

    但工程需費之數。

    雖有丈尺可按。

    亦必需工竣後确切核算。

    實用實銷。

    則銀數多寡。

    無難立見。

    并非口舌争辯。

    所可逆料。

    此案署任知縣程肇豐、即着解任留于該處。

    升任知縣丁如玉、留于玉山署理知縣。

    辦理城工。

    如果丁如玉草率偷減。

    欲實其言。

    以緻工程未能堅固。

    即将丁如玉參處。

    若所估之數。

    盡堪敷用。

    工程做法。

    俱能如式。

    一律完整。

    則是程肇豐有意冒銷。

    侵欺入己。

    其罪自不可逭。

    即将程肇豐革職嚴審定拟具奏。

    該部知道。

     ○又谕曰、陳用敷奏、接奉谕旨。

    令此番安南使臣緩程前進。

    約計七月至熱河。

    但此旨到時。

    該陪臣等先已過省。

    因計算行程。

    尚在粵西境内。

    随飛饬委員帶同該陪臣等仍來省城。

    憩息數旬後。

    再行前進等語。

    前以安南使臣入關尚早。

    途中程期尚寬。

    該陪臣等不必急于跋涉。

    故令緩行以資憩息。

    令于七月内前赴熱河。

    以便宴赉。

    乃陳用敷于該陪臣過省之後。

    奉到此旨。

    過于拘泥。

    辄又複趕回使臣至省。

    令其徒勞往返。

    實屬不成事體。

    該撫前于安徽巡撫任内。

    辦理地方事件。

    無不似此糊塗。

    是以降為府尹。

    茲複加恩擢用巡撫。

    該撫宜如何奮勉。

    遇事主持。

    乃于辦理安南使臣之事。

    仍錯謬颠倒。

    至于此極。

    竟系故智複萌。

    除另降谕旨。

    嚴行申饬外。

    陳用敷、着交部嚴加議處。

     ○谕軍機大臣等、前以安南所遣陪臣。

    到關尚早。

    令在粵西略為憩息。

    并令知會前途。

    令其緩程行走。

    于七月二十邊到京。

    昨據陳用敷奏到、該陪臣業已起身。

    此時應入湖南境内。

    沿途不便過為遲留。

    多延時日。

    緻滋疑畏。

    即降旨仍令按程前進。

    于四月底到京。

    俾與端陽宴赉。

    乃陳用敷于該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