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三

關燈
旨、令書麟穆和蔺、饬屬查拏。

    前據穆和蔺奏、訪獲高山晃一名。

    狀貌雖與劉松所供相似。

    而年歲居址。

    亦屬不符。

    今書麟又稱、将壺關縣通縣道士遍查。

    并無廣息之名。

    自系劉松随口謊供。

    或将素有仇隙之人。

    誣扳洩怨。

    均未可定。

    梁肯堂率據該犯所供。

    咨查兩省。

    輾轉拖累多人。

    殊屬不成事體。

    着傳谕該督、再行嚴訊劉松。

    此項歌單。

    究竟傳自何人。

    抑系該犯自行編造。

    務得切實憑據。

    上緊訪獲。

    審明定拟結案。

    毋得再任該犯信口捏供。

    紛紛咨緝。

    緻滋擾累。

    将此傳谕梁肯堂、速問速奏。

    并谕書麟知之。

     ○戶部議覆、前署四川總督保甯疏稱、洪雅縣屬山梯黨老林溝等處。

    産有鐵礦。

    勘明無礙田園廬墓。

    試采有效。

    堪設爐二座。

    除夏秋雨水浸硐。

    不能采取。

    春冬二季。

    應獲礦煎鐵九千七百二十斤。

    照十分抽二例。

    抽稅一千九百四十四斤。

    每觔變價銀二分。

    共銀三十八兩八錢八分。

    請自五十五年為始。

    按年徵收解庫充饷。

    應如所請。

    仍饬該管文武員弁巡查。

    毋得透漏侵隐滋事。

    從之。

     ○直隸總督梁肯堂奏、清河道屬之千裡長堤。

    潴龍河堤。

    大清河、蘆僧河等堤。

    大名道屬之衛。

    河紅花堤。

    天津道屬之宣惠河。

    通永道屬之還鄉、薊運、黑龍、小泉等河。

    堤埝各工。

    均關水利。

    民田廬舍。

    必須亟籌。

    以資防護宣洩。

    請照以工代赈例。

    每土一方。

    給米一升。

    銀一分。

    其工要土松者。

    照曆年成案。

    每方酌給減半夯硪銀一分八厘三毫。

    乘春融上緊趕辦。

    并令該道等實力督查。

    得旨、用之以實可也。

     ○丁卯。

    谕曰、譚尚忠奏、南甯縣壽民崔輯瑞、現年一百二歲。

    五世同堂。

    請予錫赉等語。

    着照所請。

    該壽民應行旌表賞赉之處。

    該部照例辦理。

     ○谕軍機大臣等、昨據陳用敷奏、江西委員高鳳翥、辦運滇銅。

    行抵廣西婪鳳塘砧闆灘。

    猝遇狂風。

    撞破船隻。

    沈失銅五萬六千五百餘觔。

    當即撈獲五萬五千二十斤。

    尚未獲銅一千五百斤。

    一年限滿。

    打撈無獲等語。

    此事沈失滇銅。

    既據撈獲五萬五千餘觔。

    可見該運員及地方官。

    果能認真設法打撈。

    斷無終于無獲之理。

    督撫遇有銅觔沉溺之事。

    往往藉詞水勢溜急。

    難于打撈。

    以為诿卸之地。

    及部中行令賠補。

    該員等上緊辦理。

    即能撈獲。

    此其明驗也。

    嗣後該撫境内遇有銅運沉失。

    務須嚴饬運員、及地方官、認真設法打撈。

    以期全數就獲。

    勿再任其飾詞捏報也。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前因駐藏五百名兵丁内。

    慶麟等各署、即用一半。

    各項操演差役。

    人數無多。

    是以令巴忠、将各大臣官員署内應差兵丁。

    俱拟定名數。

    但不識現今仍照所定之數應差。

    或又私行加增。

    着傳谕保泰等、查明據實奏聞。

     ○戊辰。

    遣官祭黑龍潭昭靈沛澤龍王之神。

    玉泉山惠濟慈佑龍王之神。

     ○谕曰、伍拉納奏到、閩省雨水二麥情形一摺。

    内稱各屬得有雨雪。

    二麥獲此滋培。

    乘時暢發。

    收成定蔔豐稔等語。

    閩省自冬春以來。

    節次雨雪優沾。

    二麥豐收。

    自屬可望。

    但該督遽稱定蔔豐稔。

    措詞太涉滿足。

    已用朱筆改正批示矣。

    朕臨禦五十餘年。

    敬念庶徵。

    時懷兢業。

    荷蒙昊蒼眷佑。

    旸雨應時。

    然且寅畏益深。

    不敢稍存自滿。

    該督身任封疆。

    自當仰體朕懷。

    于民事倍加謹凜。

    不得因該省甫露雨雪。

    遂為此滿足之言也。

     ○又谕曰、鄂輝奏、華陽縣匪徒陳添順、行醫為生。

    捏稱衍化真人轉世。

    與僧珠林等、妄稱謀逆。

    惑衆诓騙錢文。

    并私制小旗。

    糾人入夥。

    僞封官職。

    經該縣知縣嚴士鋐等、訪聞拏獲首犯。

    随饬署臬司林俊、參将楊長棟、帶同員弁嚴拏。

    共獲犯一百餘名。

    并據署典史谷煊、将僧珠林等拏獲。

    審明後、将要犯即行淩遲正法。

    其餘各犯。

    照例分别定拟等語。

    陳添順等、姑稱衍化真人轉世。

    計圖诓騙。

    繼因獲利無多。

    複捏造謀為不軌情詞。

    附和煽誘。

    不法已極。

    鄂輝督饬所屬。

    于兩句之内。

    将首夥要犯全獲。

    分别正法。

    所辦甚屬妥速。

    本地方官、功過相抵。

    毋庸議叙。

    至署理臬司道員林俊、參将楊長棟、緝捕認真。

    拏獲多犯。

    着加恩交部議叙。

    署典史谷煊、于鄰縣匪犯到境。

    即行查獲。

    亦屬奮勉。

    着即送部引見。

    以示鼓勵。

    其逸犯楊榮等三名。

    雖非案内緊要人犯。

    仍着該督董饬文武、上緊緝獲。

    毋任漏網。

     ○谕軍機大臣曰、梁肯堂奏、河南省解到高山晃。

    提出劉松指認。

    劉松并不認識。

    據供、高三住房在林縣焦園村西北。

    緊靠山坡。

    大門向南。

    又供出高三名叫高選。

    在林縣當催頭。

    而現經拏獲之高山晃。

    則稱住房在村西南。

    大門向東。

    與劉松所供不符。

    劉松既知高三住址。

    若押令前往指認。

    真僞自可立見。

    現派臬司阿精阿、親帶劉松、徑赴林縣焦園村地方查辦等語。

    此案節據梁肯堂提訊、劉松供稱、歌單實是高三傳給。

    高三又得自神焦廟道士廣息。

    屢經書麟在晉省查拏。

    實無廣息其人。

    而豫省前獲之瞽目高三。

    訊非正犯。

    現在所獲高山晃一犯。

    年歲居址。

    又屬不符。

    書麟、穆和蔺、身任地方。

    豈肯于此等邪教人犯因循不辦之理。

    想劉松系謀财害命。

    罪應斬決之犯。

    必系自知身罹死罪。

    任意誣扳。

    以為苟延時日之計。

    梁肯堂率據該犯所供。

    輾轉咨查。

    拖累多人。

    殊屬不成事體。

    本日鄂輝奏、華陽縣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