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七十

關燈
等有物價昂貴。

    度日艱難之語。

    今又七十餘年。

    戶口滋生。

    較前奚啻倍蓰。

    是當時一人衣食之需。

    今且供一二十人之用。

    欲使家給人足。

    比戶豐盈。

    其勢斷有所不能。

    若如經生迂腐之見。

    拘執古制。

    均其田畝。

    限其服制。

    必緻貧者未富。

    而富者先貧。

    擾累紛紛。

    适以釀亂。

    即如孟子雲庖有肥肉。

    廄有肥馬。

    民有饑色。

    野有餓莩。

    又雲内無怨女。

    外無曠夫。

    亦系當時啟導時君。

    權宜立論。

    而以事理度之。

    則亦有未可盡信者。

    試以廄有肥馬而論。

    則當時七國縱橫。

    兵車乘馬。

    不能一日不備。

    豈有徒步從征之理。

    若以怨女曠夫而論。

    則臨淄十萬戶。

    即全出齊宮怨女。

    散之民間。

    亦斷不能使無一夫鳏曠。

    即如唐太宗時。

    偶因災祲。

    曾放宮女三千人。

    所放若及一半。

    則所留者仍有三千。

    縱複全行遣出。

    亦難使天下曠夫。

    人皆有偶。

    此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

    本朝恭儉相承。

    惠民益下。

    偶有行軍征讨。

    即刍秣亦從不取之民間。

    是以拓土開疆。

    大功屢蒇。

    雖用兵而民不知兵。

    至于宮中嫔禦。

    以及給使女子。

    合之皇子皇孫等乳妪使婢。

    約計不過二百人。

    實從古宮闱所未有。

    朕以躬行節儉。

    為天下先。

    而太平日久。

    戶口殷繁。

    小民生計。

    或有未能盡裕。

    朕正以盛滿難居。

    每懷兢惕。

    更不能不時以愛民為急也。

    至現在紀綱整肅。

    内外大臣。

    實無敢有營私骩法者。

    康熙雍正年間。

    雖法度嚴明。

    吏治整饬。

    尚不免有明珠、徐乾學、索額圖、噶禮、隆科多、年羹堯、諸臣。

    竊權交結。

    而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亦尚有三家鼎峙之說。

    自朕臨禦以來。

    大學士傅恒、為朕倚任多年。

    恪恭奉職。

    讷親、亦為朕所向用。

    因贻誤軍機。

    即行正法。

    而平日居官。

    并無貪黩之事也。

    且近日總督中。

    如福康安為朕信任之人。

    畢沅、與前任總督書麟、李世傑輩。

    均系素能辦事者。

    有敢于公然角立門戶。

    營私舞弊者乎。

    其有貪婪不法。

    如王亶望、陳輝祖、國泰、郝碩、諸人。

    一經敗露。

    無不立寘典刑。

    天下各督撫。

    當此吏治肅清之際。

    即有不肖之心。

    亦必默化潛移。

    豈敢以身試法。

    夫各督撫如果品等項土貢。

    令出産之州縣墊辦采買。

    不能保其必無。

    倘謂藉端賠項。

    派累屬員。

    則斷斷不敢為此。

    如尹壯圖所指之書麟長麟二人。

    則并此些微土貢。

    亦可保其不令屬員代辦。

    是以偶因公罪罷斥。

    旋因人才難得。

    仍皆用為巡撫。

    總之尹壯圖謬妄無知。

    以蹙額興歎之言。

    誣及朕躬。

    誣及百姓。

    朕正不妨以謗為規。

    尚欲加恩寬宥。

    但降旨詢問。

    蹙額興歎。

    究屬何人。

    或百姓道路之言。

    不能指實。

    而牧令官吏。

    斷無不知姓名之理。

    今尹壯圖覆奏。

    竟敢以不能記憶虛詞。

    有心欺罔。

    其咎實不可寬宥矣。

    且現據伊奏出、伊母年逾七旬。

    留在雲南原籍。

    伊即來京候補之語。

    竟是天奪其魄。

    自陳不孝。

    滇南距京萬裡。

    垂白老親。

    未能迎養。

    自當據實陳情。

    留籍侍奉。

    乃竟戀職忘親。

    棄之不顧。

    尚得謂之人類乎。

    尹壯圖不但無君。

    而且無親。

    人倫盡喪。

    豈可忝居朝列。

    玷辱缙紳。

    尹壯圖着革職。

    交與慶成、押帶來京。

    交刑部治罪。

    俟定拟上時。

    候朕再降谕旨。

    将此通谕知之。

    又谕曰、彭廷棟奏、查閱營伍情形一摺。

    内稱所到各營。

    将部頒行軍紀律。

    向各兵指名抽問。

    有能記五六條者。

    并有全能背讀者。

    分别獎賞。

    以示鼓勵等語。

    提鎮大員。

    平日督率将備。

    訓練兵丁。

    當令各營伍騎射精純。

    技藝娴熟。

    鹹成勁旅。

    至頒發紀律。

    不過使各标營遵曉大略。

    參将遊擊以上能知亦可矣。

    原不在兵丁之能否背讀。

    以定等差。

    即該兵丁等于紀律各條。

    全能背記。

    設行軍時騎射弓馬。

    俱未精娴。

    雖背讀亦有何益。

    行軍之道。

    全在臨時相機。

    不可拘守成法。

    即将備等未曾親履行間。

    亦不能洞悉機宜。

    豈兵丁等能背讀紀律。

    即謂通曉兵法耶。

    即如士子等服官效用。

    讀書原當知律。

    若必令人人将律例背誦。

    又複成何事體。

    彭廷棟所奏。

    不過藉此以見其認真整饬。

    殊屬多事。

    着傳旨申饬。

    又谕、本日費振勳奏到、謝賞石鼓文、及泾清渭濁詩圖一摺。

    此項墨刻。

    前經頒賞内外臣工。

    因搨印較多。

    是以各省學政。

    亦得與分賞之列。

    今閱費振勳奏謝之摺。

    鋪叙繁文。

    連篇累牍。

    殊屬無謂。

    學政職司訓課。

    一切士習文風。

    皆須整饬。

    自有任内應辦事件。

    該學政到任以來。

    于陳奏考試各摺。

    并未見有實力整頓之處。

    乃僅于謝恩摺内。

    填砌膚詞。

    徒為虛頌。

    希冀藉此見長。

    豈不知朕綜理庶務。

    惟在崇實黜浮。

    不以虛言粉飾為尚耶。

    又另摺奏請。

    仿刻石鼓文列于文廟等語。

    朕以太學為京師首善之區。

    熱河為每年駐跸之地。

    因特令将重刻石鼓文。

    于兩處建立。

    若如該學政所奏。

    則各省學宮。

    均須紛紛請建。

    殊為多事。

    費振勳、着傳旨申饬。

    丙戌。

    上詣安佑宮行禮。

     ○幸圓明園。

     ○丁亥。

    谕、據額勒春奏、大定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