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六十
關燈
小
中
大
部察例具奏。
○谕軍機大臣等據韓鑅等覆奏、宿州夏邑永城漫水情形摺内稱目下黃河水勢。
随長随消上下各工。
一律穩固其砀山王平莊民堰。
進水溝槽。
設法趕辦等語。
豫省河工。
前因黃水上遊驟長。
間有出槽漫灘。
緻宿州下遊等處。
猝被水淹。
昨據李奉翰等奏、豫東河工搶護穩固。
水就安瀾。
業經降旨交部議叙。
所有江省砀山等處。
前因民堰漫缺。
附近田畝。
緻有淹浸。
現在時逾白露。
各州縣被淹地方。
水勢日見消落。
自應迅加疏導。
俾民間得以趕種二麥。
其王平莊一處漫缺較寬。
急切未能斷流。
際此灘水漸落之時。
該督等務須董饬所屬。
趕緊施工。
并即将天然峰山各閘。
妥行收束。
俟各工穩固奏到時。
必當予以甄叙用昭獎勵也。
○又谕曰、長麟奏、搶護臨清州姜家莊民埝漫水。
現已堵閉斷流。
鑲築穩固。
至衛河水勢。
較從前盛漲時。
減水四尺有餘。
業将荊門等閘。
酌量閉闆。
俾上遊之水。
均由張秋東岸五空橋、平水三閘等處。
分洩入大清河歸海。
并将龍灣魏灣等壩閘。
全行啟放。
宣洩甚屬得力等語。
所辦俱好。
已于摺内批示。
至所稱東昌府屬之聊城、博平、清平、等縣境内。
多有坡水高于河水之處。
現饬開挖聊城縣境西岸官堤。
并于各縣境内開放進水各閘。
引坡入河。
俟坡水減落。
即将挖口暫行堵閉。
總以消盡坡水為度。
日内坡水大形減落。
若再晴霁數日。
秋田均可消涸。
趕種秋麥。
無誤耕作。
覽奏尤為慰懷。
該撫所辦俱為詳妥。
勉力為之。
現在該處。
民田積水光景若何。
是否日内可期全行消涸。
着速行查奏。
以慰廑注。
至一切赈恤事宜。
務須笃率所屬。
實力籌辦。
毋使災黎或緻失所。
其青州府屬博興縣續報被水之處。
自當一并查勘。
加意撫恤。
方為妥善。
又稱、疏消被水各縣坡水事宜。
現委解任道員歸朝煦、協同運河道沈啟震、分頭照料等語。
歸朝煦、前因承審羅有良誤傷伊母身死一案。
審辦錯誤照議革職。
已降旨送部引見。
此時既有經理聊城等縣疏洩事宜。
甚為緊要。
即将該員暫留彼處幫辦。
俟各工完竣。
再行給咨送部引見。
亦未為遲。
○吏部議準尚書胡季堂奏、山東民人羅有良一案。
請将承審錯誤之巡撫長麟革職。
交刑部治罪。
司道府各員。
分别照例降革。
得旨該撫長麟、未經驗出緊要傷痕。
又不能詳審實情。
固屬咎有應得。
但不過冒昧參奏。
尚非有心出入。
且此次搶護臨清州姜家莊民埝漫水。
辦理有方。
現已堵閉斷流。
鑲築穩固。
諸事尚為妥協。
長麟着革職。
仍留山東巡撫任。
并免其交部治罪。
缪其吉、着改為降三級。
從寬留任。
其随同檢驗不實之知府唐若瀛、宋思仁、俱改為革職留任。
八年無過。
方準開複。
甘定進俟到京後。
該部帶領引見。
再降谕旨。
○己未。
太祖高皇帝忌辰。
遣官祭福陵。
○谕、前據周樽奏、宿州靈璧兩州縣。
因雨水較多村莊間被淹浸。
業經降旨賞給一月口糧。
以資接濟。
茲複據奏稱、該處田禾被水。
補種已遲。
難免一隅偏災。
着加恩于賞給一月口糧之外。
再行酌量給赈。
該督撫務須督率所屬、确查被災戶口。
普行散給。
俾闾閻均沾實惠。
以副朕轸念民食。
有加無已至意。
該部即遵谕速行。
○谕軍機大臣等、據英善奏、安南陪臣陳有和、捧赍賞給阮光垂玉如意回國。
于七月初八日進關。
并帶阮光垂遣來陪臣阮德潤、陳文對二員。
護送前進。
在桂林省城。
酌量賞赉。
準其一體由驿進京等語。
陪臣陳有和業經出關回國。
将所賞玉如意、面交阮光垂。
原可無庸再行赴京。
茲又帶同。
阮德潤、陳文對二員。
一并馳驿前進。
而英善于省城接見時。
複加以賞赉。
徒多繁費。
現在阮光平于祝嘏後。
即令起程回國。
該陪臣等來京。
亦已無及。
着傳谕英善、即饬知陳有和等。
不必馳驿趱行。
令其緩程行走。
于途次接遇該國王轉程。
即随同回國。
較為省便也。
将此并谕沿途督撫知之。
○又谕、據福崧奏、中河楊莊等處壩工。
趕緊鑲築。
并委員防守五壩。
連日以來。
水勢平定。
各工一律穩固。
現在前赴宿州等語。
覽奏稍慰。
前因宿州地方。
漫水下注。
秋禾被淹。
新任巡撫朱圭、不能即時趕到。
福崧署理督篆。
是以谕令該撫。
迅速前往。
督同周樽辦理。
今孫士毅已經接任。
馳赴宿州。
原可毋庸福崧在彼督率辦理。
該撫接奉此旨後。
着即回江蘇本任。
若已前抵該處。
亦不必趕回。
仍着随同孫士毅辦理撫恤事務。
至周樽奏宿州靈璧等處漫水情形一摺。
有黃水現未斷流之語。
措詞甚屬錯謬。
已于摺内批抹該處未消積水。
祇系毛城鋪。
及天然峰山等閘、減洩盛漲之水。
會流下注。
豈得謂之真黃水耶。
現在水勢既未全消。
沿淮地方亦有積水。
業經賞給口糧。
茲複降旨給赈。
以資貧民口食。
着傳谕孫士毅等。
督同各州縣。
确查災分輕重。
計口散給。
俾小民等均沾實惠。
毋使一夫失所。
以副朕轸念災黎至意。
○又谕曰、托倫奏、江西萬安縣民劉德懋、南昌縣民吳正英、萍鄉縣監生羅錫、高安縣武生丁昱、廣昌縣生員何裕、張文宗、鄱陽縣民石基煥、俱年跻期頤。
五世一堂。
請照例錫赉等語。
劉德懋等、艾壽康強。
曾元衍慶。
洵屬盛世嘉徵。
所有應行賞赉、建坊旌表之處。
着該部察例具奏。
○庚申。
上禦禮輿。
還宮騎駕鹵簿全設。
導迎樂作。
并奏萬壽衢歌。
皇子、皇孫、皇曾孫、皇元孫、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員紳民耆老。
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回部王、公伯克。
安
○谕軍機大臣等據韓鑅等覆奏、宿州夏邑永城漫水情形摺内稱目下黃河水勢。
随長随消上下各工。
一律穩固其砀山王平莊民堰。
進水溝槽。
設法趕辦等語。
豫省河工。
前因黃水上遊驟長。
間有出槽漫灘。
緻宿州下遊等處。
猝被水淹。
昨據李奉翰等奏、豫東河工搶護穩固。
水就安瀾。
業經降旨交部議叙。
所有江省砀山等處。
前因民堰漫缺。
附近田畝。
緻有淹浸。
現在時逾白露。
各州縣被淹地方。
水勢日見消落。
自應迅加疏導。
俾民間得以趕種二麥。
其王平莊一處漫缺較寬。
急切未能斷流。
際此灘水漸落之時。
該督等務須董饬所屬。
趕緊施工。
并即将天然峰山各閘。
妥行收束。
俟各工穩固奏到時。
必當予以甄叙用昭獎勵也。
○又谕曰、長麟奏、搶護臨清州姜家莊民埝漫水。
現已堵閉斷流。
鑲築穩固。
至衛河水勢。
較從前盛漲時。
減水四尺有餘。
業将荊門等閘。
酌量閉闆。
俾上遊之水。
均由張秋東岸五空橋、平水三閘等處。
分洩入大清河歸海。
并将龍灣魏灣等壩閘。
全行啟放。
宣洩甚屬得力等語。
所辦俱好。
已于摺内批示。
至所稱東昌府屬之聊城、博平、清平、等縣境内。
多有坡水高于河水之處。
現饬開挖聊城縣境西岸官堤。
并于各縣境内開放進水各閘。
引坡入河。
俟坡水減落。
即将挖口暫行堵閉。
總以消盡坡水為度。
日内坡水大形減落。
若再晴霁數日。
秋田均可消涸。
趕種秋麥。
無誤耕作。
覽奏尤為慰懷。
該撫所辦俱為詳妥。
勉力為之。
現在該處。
民田積水光景若何。
是否日内可期全行消涸。
着速行查奏。
以慰廑注。
至一切赈恤事宜。
務須笃率所屬。
實力籌辦。
毋使災黎或緻失所。
其青州府屬博興縣續報被水之處。
自當一并查勘。
加意撫恤。
方為妥善。
又稱、疏消被水各縣坡水事宜。
現委解任道員歸朝煦、協同運河道沈啟震、分頭照料等語。
歸朝煦、前因承審羅有良誤傷伊母身死一案。
審辦錯誤照議革職。
已降旨送部引見。
此時既有經理聊城等縣疏洩事宜。
甚為緊要。
即将該員暫留彼處幫辦。
俟各工完竣。
再行給咨送部引見。
亦未為遲。
○吏部議準尚書胡季堂奏、山東民人羅有良一案。
請将承審錯誤之巡撫長麟革職。
交刑部治罪。
司道府各員。
分别照例降革。
得旨該撫長麟、未經驗出緊要傷痕。
又不能詳審實情。
固屬咎有應得。
但不過冒昧參奏。
尚非有心出入。
且此次搶護臨清州姜家莊民埝漫水。
辦理有方。
現已堵閉斷流。
鑲築穩固。
諸事尚為妥協。
長麟着革職。
仍留山東巡撫任。
并免其交部治罪。
缪其吉、着改為降三級。
從寬留任。
其随同檢驗不實之知府唐若瀛、宋思仁、俱改為革職留任。
八年無過。
方準開複。
甘定進俟到京後。
該部帶領引見。
再降谕旨。
○己未。
太祖高皇帝忌辰。
遣官祭福陵。
○谕、前據周樽奏、宿州靈璧兩州縣。
因雨水較多村莊間被淹浸。
業經降旨賞給一月口糧。
以資接濟。
茲複據奏稱、該處田禾被水。
補種已遲。
難免一隅偏災。
着加恩于賞給一月口糧之外。
再行酌量給赈。
該督撫務須督率所屬、确查被災戶口。
普行散給。
俾闾閻均沾實惠。
以副朕轸念民食。
有加無已至意。
該部即遵谕速行。
○谕軍機大臣等、據英善奏、安南陪臣陳有和、捧赍賞給阮光垂玉如意回國。
于七月初八日進關。
并帶阮光垂遣來陪臣阮德潤、陳文對二員。
護送前進。
在桂林省城。
酌量賞赉。
準其一體由驿進京等語。
陪臣陳有和業經出關回國。
将所賞玉如意、面交阮光垂。
原可無庸再行赴京。
茲又帶同。
阮德潤、陳文對二員。
一并馳驿前進。
而英善于省城接見時。
複加以賞赉。
徒多繁費。
現在阮光平于祝嘏後。
即令起程回國。
該陪臣等來京。
亦已無及。
着傳谕英善、即饬知陳有和等。
不必馳驿趱行。
令其緩程行走。
于途次接遇該國王轉程。
即随同回國。
較為省便也。
将此并谕沿途督撫知之。
○又谕、據福崧奏、中河楊莊等處壩工。
趕緊鑲築。
并委員防守五壩。
連日以來。
水勢平定。
各工一律穩固。
現在前赴宿州等語。
覽奏稍慰。
前因宿州地方。
漫水下注。
秋禾被淹。
新任巡撫朱圭、不能即時趕到。
福崧署理督篆。
是以谕令該撫。
迅速前往。
督同周樽辦理。
今孫士毅已經接任。
馳赴宿州。
原可毋庸福崧在彼督率辦理。
該撫接奉此旨後。
着即回江蘇本任。
若已前抵該處。
亦不必趕回。
仍着随同孫士毅辦理撫恤事務。
至周樽奏宿州靈璧等處漫水情形一摺。
有黃水現未斷流之語。
措詞甚屬錯謬。
已于摺内批抹該處未消積水。
祇系毛城鋪。
及天然峰山等閘、減洩盛漲之水。
會流下注。
豈得謂之真黃水耶。
現在水勢既未全消。
沿淮地方亦有積水。
業經賞給口糧。
茲複降旨給赈。
以資貧民口食。
着傳谕孫士毅等。
督同各州縣。
确查災分輕重。
計口散給。
俾小民等均沾實惠。
毋使一夫失所。
以副朕轸念災黎至意。
○又谕曰、托倫奏、江西萬安縣民劉德懋、南昌縣民吳正英、萍鄉縣監生羅錫、高安縣武生丁昱、廣昌縣生員何裕、張文宗、鄱陽縣民石基煥、俱年跻期頤。
五世一堂。
請照例錫赉等語。
劉德懋等、艾壽康強。
曾元衍慶。
洵屬盛世嘉徵。
所有應行賞赉、建坊旌表之處。
着該部察例具奏。
○庚申。
上禦禮輿。
還宮騎駕鹵簿全設。
導迎樂作。
并奏萬壽衢歌。
皇子、皇孫、皇曾孫、皇元孫、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員紳民耆老。
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回部王、公伯克。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