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五十六

關燈
福康安素稱曉事。

    豈見不及此。

    且内地如此逾格優待。

    過事繁華。

    竟似于阮光平有所幸冀。

    故爾不惜多糜國帑。

    極為優崇。

    于體制大有關系。

    豈有堂堂天朝。

    為一二荒徼藩臣。

    作誇多鬥靡供應之舉乎。

    阮光平此次赴阙後。

    自必定以朝觐之期。

    源源而至若俱似此費用浩繁。

    則極盛難繼。

    國家經費有常。

    伊于何底。

    再以每日用銀四千兩而計。

    則往來幾及二百餘日。

    需銀八十餘萬。

    轉不若以此項作軍興之費。

    為許世亨等複仇大舉矣。

    朕之所以不用兵于安南者。

    原為惜帑愛民起見。

    福康安豈尚不知仰體朕意乎。

    倘此項繁費。

    起自粵西。

    則其過在福康安。

    若起自江西。

    則其過在何裕城。

    但即不由粵西而起。

    福康安見沿途如此糜費。

    亦當一面據實參奏。

    一面密為曉谕節減。

    方不失為公正曉事之大臣。

    計此時阮光平已将抵楚境。

    何以該督漫不加察。

    竟未奏聞耶。

    且此項虛糜銀兩。

    大半為地方官花費冒銷。

    或系護送員弁。

    從中勒索。

    于福康安、阮光平、皆無實惠。

    況所用之銀。

    既難于例外開銷。

    自必在通省官員養廉内攤扣。

    地方官辦公竭蹶。

    勢必仍取之闾閻。

    更不可不防其漸。

    将來衆怨歸福康安矣。

    着福康安即查明似此過事糜費之舉。

    從何處而起。

    即行據實查參毋稍回護。

    福康安受恩深重。

    亦不緻稍有隐飾也。

     ○又谕曰、阮光平赴阙觐祝。

    陸路每站支給。

    竟需用銀四千兩。

    豈于供應食物之外。

    複有折乾銀兩。

    地方官及護送委員。

    胥分其利乎。

    實不可解。

    此必系總辦供應之員。

    借以為名。

    任意花用。

    格外多費。

    希圖從中沾潤故樂于張大其事。

    以為浮冒地步外省地方官辦差惡習。

    往往如此朕所深知。

    則此項銀兩。

    若非總辦之員。

    藉端冒銷。

    即系護送阮光平員弁。

    沿途勒索。

    二者必居一于此以福康安行程計算。

    此時已抵楚境。

    着畢沅于阮光平經過時。

    傳到護送委員湯雄業、成林面詢每日每站、沿途如此供應浩繁。

    系從何省而起該員等斷無不知之理。

    若已出湖北境。

    即着穆和蔺密加查訪。

    總之天朝撫馭中外。

    萬國梯航。

    若沿途過于華麗。

    誇多鬥靡是有意耀富于阮光平。

    更非天朝體制再所有一應供支。

    若到熱河驟減。

    則興桓駐跸之地。

    轉不如外省之豐。

    殊為倒置必須自湖廣、河南、直隸、各處逐漸遞減。

    到熱河後。

    方能豐儉适中。

    畢沅等、當告知湯雄業、成林、以江西一路。

    原非外藩入觐正道故供應向無一定章程。

    至湖廣河南、直隸三處。

    系南徼各國入貢通衢。

    一切俱有定制。

    不能逾格過優此語不必曉谕阮光平令委員告知可也。

    再昨據梁肯堂奏、于六月初五日。

    起身往長安城防汛。

    永定河汛務。

    非豫東江南河工可比梁肯堂仍應速回保定。

    辦理阮光平過境事宜。

    務須節儉得體。

    即使河工有緊要之事。

    長安城距保定不遠該督亦無難朝發夕至也。

    将此各傳谕知之 ○庚申。

    谕曰姚棻奏稽查鼓鑄局錢一摺。

    内稱、寶昌局鼓鑄正額錢文。

    尚屬如式惟另鑄工料錢文。

    字畫多有糢糊銅質亦甚粗糙。

    随提爐匠責懲将此次鑄不如式者。

    盡數發局另鑄。

    所需火工。

    着落局員賠補等語各省設立官局。

    鼓鑄制錢其輕重厚薄。

    原有部頒一定分兩。

    豈容絲毫偷減草率。

    緻私鑄得以乘機攙雜。

    今江西省局所鑄工料錢文。

    每卯皆有額定數目與正額制錢随時解驗皆系官為鼓鑄何以觔兩多有參差不齊則正額錢文亦恐不能如式何裕城久任江西巡撫。

    未能留心稽查嚴禁實難辭咎。

    着交部議處。

    江西一省如此。

    各省錢局亦難保無此弊。

    前經通谕各督撫禁止私鑄私銷。

    實力查辦若此項官局錢文。

    字畫糢糊。

    質地粗糙。

    局員先已滋弊。

    則私鑄亦得藉此影射。

    于錢法大有關系姚棻将鑄不如式之錢盡數發局另鑄着落局員賠補。

    所辦甚是着即通谕各省督撫。

    務須督率道府局員。

    認真稽查并令藩司于解收局錢之時。

    無論正額工料按卯親加提驗。

    如所鑄錢文。

    有偷減銅觔。

    節省火工不能遵照部式。

    以緻參差不齊之處。

    立即發回另鑄。

    并将局員爐匠、參處責懲俾官錢一律整齊堅實。

    私鑄自無從攙入弊混行之日久則私鑄私銷之弊。

    更可不禁而自止矣。

    倘督撫等視為具文。

    并不随時稽察使官闆制錢。

    不能如式。

    而私鑄仍未能淨絕一經查出必将該督撫一并治罪。

    決不寬貸将此通谕知之。

     ○谕軍機大臣等據姚棻奏、安南國王阮光平于五月内入江西境。

    所過水陸塘汛必當整齊嚴肅。

    即沿途供頓犒勞筵宴。

    均宜量從優厚等語。

    昨因熱河道府、禀知軍機大臣接到沿途自江西而來傳單。

    每日供應阮光平尖宿。

    約用銀四千兩辦理殊覺過當已降旨令福康安、及湖廣、河南、直隸各督撫。

    查明沿途供應如此浩繁。

    系從何省而起據實參奏。

    并令各該省逐漸遞減。

    以期豐儉适中。

    此事或系何裕城前在江西時意存華靡豫定章程。

    該署撫接任後。

    即遵照辦理以緻經過各站承辦供應之員。

    任意開銷如此繁費。

    着傳谕姚棻、将沿途應付繁多之處。

    是否始于江西查明據實速奏。

    毋得稍有回護。

     ○又谕曰、姚棻奏修理鬥姥閣工竣一摺。

    内稱前撫臣何裕城、奏明鬥姥閣工程。

    須用石柱接墊以防蟻濕。

    現據上饒縣采辦石柱二十四根。

    每根長一丈二尺五寸四面各寬一尺三寸等語。

    龍虎山上清宮之鬥姥閣經何裕城奏請動帑興修。

    當經允行上年正月。

    該撫進京陛見朕因鬥姥閣既被岚氣薰蒸梁柱多為蟻蛀。

    谕令修建時于木柱下酌用石墩以防蟻濕。

    至高亦不過三四尺。

    乃何裕城饬屬采買長至一丈二尺五寸竟系統用石柱成造。

    以緻糜費工料帑銀。

    實屬錯謬。

    何裕城着傳旨申饬。

    看來該撫如此遇事糊塗于一切地方公務毫不留心經理則昨日朕所聞阮光平入江西境後每日除舟車夫馬宴赉外供應一項。

    至用四千兩之多。

    亦必系何裕城不谙事宜。

    受屬員之愚。

    踵事增華以為地方官浮冒開銷地步并着何裕城據實迅速覆奏。

    該撫愆尤叢集錯誤之處不一而足。

    慎勿再有隐飾回護。

    自取重戾也。

     ○又谕曰、海甯彙奏錢糧完欠數目一摺。

    其單内所開錢糧各條款完欠等項。

    各廳州縣開叙繁雜。

    閱之殊未明晰。

    該省每年額徵錢糧幾及三百萬兩。

    各州縣額徵糧石。

    亦有定數。

    其已完未完自應簡明開寫。

    何以含混不清若此再各省麥收分數。

    朕時深廑念山東、河南及江南、湖廣西安、無不早奏。

    即最遠之雲南等省。

    亦早經具奏山西距此間甚近。

    何遲至此時始行奏到可見該撫于地方一應事務。

    竟漫不經心。

    諸多懈忽延玩。

    海甯着傳旨申饬并着将該省每年額徵确數。

    及節年已完未完之處。

    另行詳悉查明開具簡明清單速行呈覽。

     ○又谕曰、托倫奏、署撫臣姚棻、業經派出進京祝嘏。

    托倫未便再行前來叩祝。

    請俟撫臣回任後。

    即星馳赴阙等語托倫由熱河道于上年秋間擢授江西臬司時甫經面聆訓示自抵任江西。

    尚未及一載。

    姚棻回任後已屆冬令托倫彼時并可毋庸來京請訓。

     ○辛酉谕向來滿漢科道。

    相沿前明内升外轉之例徒資夤緣都察院三年題請一次。

    殊為具文滿漢科道。

    果有才具出衆供職勤慎者。

    京察之年原準該衙門分别保送。

    引見時記名以道府升用。

    或亦時有命各部院保用道府者是升途不緻久滞又何用相沿舊例屆期題本徒滋案牍耶。

    嗣後滿漢科道内升外轉。

    三年請旨之例。

    着停止無庸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