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四十四

關燈
綠營官員。

    俱不選用。

    而各省城守尉員缺。

    又不補放。

    伊等升途。

    未免過少。

    着加恩嗣後所有盛京城守尉員缺。

    皆以宗室補放。

    現在藍帶人員。

    暫且毋庸更調。

    俟缺出時。

    再将宗室等揀選。

    帶領引見補放。

     ○谕軍機大臣等、昨據福康安等奏、夷官黎<亻冋>等、來至内地。

    不肯薙發。

    仍欲出關為黎氏複仇。

    言詞堅執。

    已令将黎<亻冋>等四人送京。

    候朕詢明。

    另行降旨矣。

    黎<亻冋>系黎氏舊臣。

    上年随黎維祁母妻内投。

    複出關找尋黎維祁。

    及黎維祁棄國奔竄。

    未及随來。

    今又自隘店隘潛行來至内地。

    并非從諒山而來。

    亦必另有情節。

    其探聽故主消息。

    流離播遷。

    不肯易節。

    複盛稱關外屯聚多兵。

    各思複仇讨阮。

    其意蓋欲天朝出師緻讨阮光平。

    以遂其興複黎氏之心。

    見福康安時、自必将前來乞師之語。

    面行陳訴。

    何以福康安摺内。

    并未叙及此語。

    或系黎<亻冋>自恃忠于黎氏。

    過于憤激。

    經福康安再三駁诘。

    詞色加厲。

    伊複出言頂撞。

    福康安因而未及詳詢來意。

    遽請安置新疆。

    此時黎氏久已敗亡。

    阮光平輸誠效悃。

    極為恭順。

    已經撫有安南境土。

    承受藩封。

    斷無更張之理。

    就現在情形而論。

    祇可如此辦理。

    黎<亻冋>所言。

    自當置之不論。

    但黎<亻冋>曾經臣事黎氏。

    不以盛衰為去就。

    雖言詞愚戆。

    而鑒其心迹。

    究可矜原。

    福康安仍當向黎<亻冋>稍假詞色。

    平心詢問。

    究竟其來意如何。

    即行據實詳悉覆奏。

    朕不過欲明白此事。

    并無他意。

    想福康安自能仰體朕意也。

    将此谕令知之。

     ○兵部奏、多羅果簡郡王永瑹薨逝。

    伊子綿從、承襲貝勒。

    所有郡王分内官員。

    除應照貝勒額數存留外。

    多一等護衛六缺。

    三等護衛一缺。

    五品典儀一缺。

    散騎郎三缺。

    均應裁汰。

    從之。

     ○又議覆、山東巡撫覺羅長麟奏稱、東省各汛駐防弁兵。

    多有距本營較遠者。

    請改撥附近營分管轄。

    以聯聲勢而嚴巡察。

    請将沂州營泗水汛、改歸兖标中營管轄。

    沂州營龐家渡汛、改歸台莊營管轄。

    兖标右營單縣汛、改歸曹州營管轄。

    範縣營堂邑汛兼防觀城縣汛、改歸東昌營管轄。

    曹州營濮州汛、改歸範縣營管轄。

    即令觀城汛兼防。

    東昌營館陶汛、改歸臨清營管轄。

    臨清營恩縣汛、改歸德州營管轄。

    德州營商河縣汛、改歸登标武定營管轄。

    德州營濟陽汛、改歸濟南城守營管轄。

    即令曆城外汛兼防。

    登标青州營之沂水縣垛莊汛、并沂水縣汛、均改歸兖标沂州營管轄。

    應如所請。

    從之。

     ○甲子。

    命禦前行走土默特貝勒索諾木巴勒珠爾、固倫額驸豐紳殷德、紫禁城騎馬。

     ○乙醜。

    谕軍機大臣等、據全德奏、準書麟查明江西春夏二季。

    共賣鹽價一百五十萬五千餘兩。

    知會前來。

    随交各商查對。

    自本年正月起。

    至六月止。

    所收鹽價。

    較書麟所報銀數。

    尚少銀十餘萬兩。

    查向來省店遇滞銷時。

    不能賣至定價。

    恐幹駁查。

    仍複照定價開報。

    緻有賣少報多情事。

    今銷數彼此不符。

    是否相沿陋例。

    抑或有藉端影射之弊。

    現饬該護道恒甯、提取買賬前來。

    以便核對等語。

    前因江西鹽引滞銷。

    恒甯虛報銷數。

    書麟等将就完案。

    複稱其辦理鹽道事務。

    尚屬認真。

    是以降旨。

    将恒甯留于江西。

    護理鹽道。

    按月督銷。

    如稍有缺乏。

    即着該員賠補。

    仍行交部治罪。

    今全德查核江西銷售鹽引。

    因辦運回環轉輸。

    一時難于劃清。

    書麟所報四五兩月鹽價。

    不能逐月提出另算。

    惟自本年正月截至六月。

    春夏兩季。

    所收鹽價。

    核之書麟所報一百五十萬五千餘兩之多。

    尚少銀十餘萬兩。

    自系恒甯以江西所銷鹽斤。

    不敷足數。

    以少報多。

    希圖掩飾。

    書麟、何裕城、意存袒護。

    并不确切詳查。

    率行奏報。

    以緻實銷銀數。

    與報數多寡不符。

    自應徹底清查。

    以杜弊混。

    着傳谕書麟、何裕城、即将該省春夏兩季。

    實在銷引若幹。

    有無賣少報多情弊。

    據實具奏。

    毋得再有徇隐。

    并着全德、提取各商省店底簿。

    及江西水販鋪戶等買賬。

    逐一核對。

    如有虛捏開報。

    立即奏明查辦。

     ○陝甘總督勒保疏報、乾隆五十二年分、烏噜木齊塔西河所、開墾田地一十六頃五十畝。

     ○旌表守正捐軀山西陽城縣民鄭小三妻郭氏。

     ○丙寅。

    上禦太和殿視朝。

    文武升轉各官謝恩。

     ○谕、河南考城縣移建城垣案内。

    應建壇廟衙署等項。

    尚未題估。

    江蘭即詳請發銀三萬兩。

    又自行動款。

    發銀二萬八千兩。

    前經梁肯堂查明參奏。

    即降旨詢問畢沅。

    因何于未題之工。

    辄行據詳準發。

    茲據奏稱、前任撫臣等、奏請移建考城縣治于堌陽地方。

    該處原系曠野。

    并無人煙。

    畢沅于乾隆五十年莅任後。

    親往相度。

    見官員僑寓村莊。

    倉庫分寄鄰縣。

    興工不可再緩。

    一切物料工價。

    俱需現銀發給。

    是以江蘭詳請發銀三萬兩。

    當經批準動用。

    其續行動銀二萬八千兩。

    未詳緣由。

    實不能解。

    彼時未經查出。

    自請交部察議等語。

    考城縣移建縣治。

    自乾隆四十七年、富勒渾奏準後。

    延宕三載。

    尚未開工。

    畢沅以縣治荒僻。

    采運窎遠。

    是以先行給發銀兩。

    以期迅速興工。

    但該撫既經親往勘視。

    堌陽地方。

    并無居民。

    俱從平地築建。

    工用浩繁。

    即應據實具奏。

    另擇鎮店地方移建。

    方為妥善。

    乃畢沅附和富勒渾前奏。

    不即陳明。

    承辦之員。

    藉口工钜費繁。

    以緻核估浮冒。

    諸弊叢生。

    及朕降旨詢問。

    又複以采運艱難。

    不得不豫行給發為辭。

    支飾具奏。

    實屬非是。

    畢沅素系能事之人。

    前因其在陝西巡撫任内。

    辦事尚屬認真。

    是以調任河南。

    俾資整頓。

    乃獨于此等工程緊要事件。

    并不核實改建。

    其過在此。

    其于江蘭擅發銀兩。

    不過失察。

    咎反為小矣。

    俟梁肯堂審明定案時。

    再行酌量降旨。

     卷之一千三百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