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常。
雖在洋面肆劫。
仍須上岸變贓。
況海船内不能多帶淡水。
該犯等豈能久住海洋。
若果道府州縣。
随時留心購拏。
原無難立時破露。
着傳谕該督撫。
嗣後于緝捕盜犯。
務須嚴饬岸上地方官。
于各海口、及盜犯原籍地方。
一體實力躧緝。
毋得因匪徒在洋面行劫之案。
概诿之水師營伍。
意存膜視。
以緻獲犯稽遲。
○又谕曰、伍拉納等奏哨船在洋遭風一摺。
内稱黃岩鎮标汛弁趙存高、雙篷船一隻。
兵丁三十三人。
出洋巡哨。
于七月初九日夜。
在主山洋面。
猝遇暴風。
收駕不住。
被風飄刮。
不知去向。
當經該鎮分派弁目。
于内外洋面。
四路尋覓。
并無蹤影。
旋準江蘇巡撫闵鹗元咨稱、呂四洋面。
見有無桅船身一隻。
闆上刻有黃标左營字樣。
乘浪漂淌。
船内并無一人等語。
船隻在洋。
遭風飄失。
固屬事所時有。
但弁兵三十餘人。
豈竟全行落水。
斷無不奔岸逃生之理。
其有登岸之人。
即可根究飄失情由。
即或盡數淹斃。
其屍身亦必有漂浮水面者。
又何至四路尋覓。
全無一人撈獲。
據所奏、其中難保無另有别情。
乘機竄匿等事。
不可不嚴密訪查。
切實根究。
此等事。
再不能瞞陸地。
着傳谕伍拉納等、嚴饬通省營縣地方官。
并移咨鄰省。
一體嚴查。
務得實在下落。
據實覆奏。
○禮部題、冬至節。
應行慶賀禮。
得旨、今年冬至次日。
着停止行禮。
○以故奉恩将軍德良阿子連祿、襲職。
○壬戌。
大學士公阿桂議奏、據欽差尚書慶桂等、将侍衛齊巴克紮布、呈控察哈爾總管伊爾庫、克扣俸饷。
苦累兵丁一案。
審訊得實。
應将伊勒庫拟斬監候。
齊巴克紮布降一級留任。
仍罰俸一年。
都統烏爾圖納遜、于伊勒庫克扣之處。
毫無覺察。
應照例革職。
其曆任失察各員。
分别降調。
得旨、伊勒庫依拟應斬。
着監候。
秋後處決。
烏爾圖納遜。
身為都統。
于伊勒庫斂扣俸饷不但未留心查辦。
且将保舉。
本應照部議革職。
并革去世職。
姑念其在乾清門行走有年。
于此案尚無入己情事。
伊所有雲騎尉世職。
系從前打仗出力所得。
仍着加恩賞留。
在乾清門二等侍衛上效力行走。
○谕軍機大臣等、都察院奏、雲南民人黃相武等、呈控州差劉國相等、率衆燒搶一案。
本應特派大臣前往審訊。
因雲南距京遙遠。
而黃相武等、并未經在該省上司衙門申訴。
是以不複派員前往。
仍交該督撫審辦。
向來各省督撫。
于本省控案。
往往因一經審實。
屬員即有處分。
意存袒庇。
此系特交之件。
該督撫斷不可稍存回護。
此案、如黃相武等所控屬實。
則劉國相以州差膽敢率領多人。
私拏平民。
甚至焚燒房屋。
搶奪妻女什物。
大幹法紀。
不可不嚴加懲治。
但黃相武充當牌頭鄉約。
亦恐非良善。
或伊等另有犯案之處。
因而架詞聳聽。
亦未可定。
其刁風更不可長。
總之黃相武所控焚搶情事。
其虛實無難一驗而得。
如勘明房屋人口俱在。
其誣控即屬顯然。
若果被焚搶。
是所控得實。
自應為之徹底根究。
現在黃相武等。
已交部照例解往。
到滇尚需時日。
着傳谕富綱、譚尚忠或于伊二人中酌拟一人。
親赴該處。
或派誠實可信道府大員前往。
詳細查驗并提集卷證。
先行嚴訊。
一俟黃相武等解到。
即可質訊明确。
定拟具奏。
富綱等不可意存袒護。
緻将來别經發覺。
自幹重戾也。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本年直隸保定、河間、天津、順天等府屬各州縣。
因夏秋雨水較多。
河流漲發。
田禾被淹。
緻成偏災。
江蘇徐州、淮安等府屬各州縣。
安徽鳳陽府屬宿州、靈璧二州縣。
并泗州。
均因黃流漫水下注。
被淹成災。
又河南歸德等府屬。
永城、夏邑、安陽、臨漳等四縣。
秋禾被水成災。
湖北荊門、潛江、江陵、監利四州縣。
漢水陡發。
低窪處所。
均被水災。
節經降旨。
分别赈借。
令該督撫等、實力撫恤。
毋使一夫失所。
第念各該處被災地方。
秋成失望。
于明春青黃不接之時。
民力恐不無拮據。
是否應需展赈。
并此外勘不成災地畝。
應否酌借口糧耔種之處。
着傳谕劉峨、闵鹗元、陳用敷、畢沅、惠齡、梁肯堂、即行體察情形。
據實覆奏。
候朕于新正酌量加恩降旨。
○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平恕、為順天武鄉試正考官。
編修朱攸、為副考官。
○癸亥。
上幸圓明園。
○谕軍機大臣等、昨據伍拉納奏。
建甯中營黃華山下。
刨獲廢炮二尊。
漳州城守營火藥局内。
起獲大小鐵炮二百二十五尊。
據該鎮道等、查系故明舊炮。
又福州、興化、及連江等營。
于五十一二等年。
報獲大小鐵炮一十六位。
現在分别存留銷變等語。
閩省上年濂澳汛。
曾有失去炮位。
究出弁兵等移取舊炮抵換之事。
此次所獲炮位。
安知非從前弁兵等私行竊取。
恐被查出。
藏埋地中。
且圍牆山下。
何以豫知有炮藏埋其中。
或另有捏飾情弊。
自須确實查明。
若皆系前明舊炮。
必有镌刻年号可查。
況起獲至二百數十尊之多。
是否皆系鐵炮。
抑其中間有銅炮。
俱未據該督分晰奏明。
着傳谕伍拉納、将各該處所獲炮位。
有無弁兵偷取藏埋等弊。
是否皆系前明何代舊
雖在洋面肆劫。
仍須上岸變贓。
況海船内不能多帶淡水。
該犯等豈能久住海洋。
若果道府州縣。
随時留心購拏。
原無難立時破露。
着傳谕該督撫。
嗣後于緝捕盜犯。
務須嚴饬岸上地方官。
于各海口、及盜犯原籍地方。
一體實力躧緝。
毋得因匪徒在洋面行劫之案。
概诿之水師營伍。
意存膜視。
以緻獲犯稽遲。
○又谕曰、伍拉納等奏哨船在洋遭風一摺。
内稱黃岩鎮标汛弁趙存高、雙篷船一隻。
兵丁三十三人。
出洋巡哨。
于七月初九日夜。
在主山洋面。
猝遇暴風。
收駕不住。
被風飄刮。
不知去向。
當經該鎮分派弁目。
于内外洋面。
四路尋覓。
并無蹤影。
旋準江蘇巡撫闵鹗元咨稱、呂四洋面。
見有無桅船身一隻。
闆上刻有黃标左營字樣。
乘浪漂淌。
船内并無一人等語。
船隻在洋。
遭風飄失。
固屬事所時有。
但弁兵三十餘人。
豈竟全行落水。
斷無不奔岸逃生之理。
其有登岸之人。
即可根究飄失情由。
即或盡數淹斃。
其屍身亦必有漂浮水面者。
又何至四路尋覓。
全無一人撈獲。
據所奏、其中難保無另有别情。
乘機竄匿等事。
不可不嚴密訪查。
切實根究。
此等事。
再不能瞞陸地。
着傳谕伍拉納等、嚴饬通省營縣地方官。
并移咨鄰省。
一體嚴查。
務得實在下落。
據實覆奏。
○禮部題、冬至節。
應行慶賀禮。
得旨、今年冬至次日。
着停止行禮。
○以故奉恩将軍德良阿子連祿、襲職。
○壬戌。
大學士公阿桂議奏、據欽差尚書慶桂等、将侍衛齊巴克紮布、呈控察哈爾總管伊爾庫、克扣俸饷。
苦累兵丁一案。
審訊得實。
應将伊勒庫拟斬監候。
齊巴克紮布降一級留任。
仍罰俸一年。
都統烏爾圖納遜、于伊勒庫克扣之處。
毫無覺察。
應照例革職。
其曆任失察各員。
分别降調。
得旨、伊勒庫依拟應斬。
着監候。
秋後處決。
烏爾圖納遜。
身為都統。
于伊勒庫斂扣俸饷不但未留心查辦。
且将保舉。
本應照部議革職。
并革去世職。
姑念其在乾清門行走有年。
于此案尚無入己情事。
伊所有雲騎尉世職。
系從前打仗出力所得。
仍着加恩賞留。
在乾清門二等侍衛上效力行走。
○谕軍機大臣等、都察院奏、雲南民人黃相武等、呈控州差劉國相等、率衆燒搶一案。
本應特派大臣前往審訊。
因雲南距京遙遠。
而黃相武等、并未經在該省上司衙門申訴。
是以不複派員前往。
仍交該督撫審辦。
向來各省督撫。
于本省控案。
往往因一經審實。
屬員即有處分。
意存袒庇。
此系特交之件。
該督撫斷不可稍存回護。
此案、如黃相武等所控屬實。
則劉國相以州差膽敢率領多人。
私拏平民。
甚至焚燒房屋。
搶奪妻女什物。
大幹法紀。
不可不嚴加懲治。
但黃相武充當牌頭鄉約。
亦恐非良善。
或伊等另有犯案之處。
因而架詞聳聽。
亦未可定。
其刁風更不可長。
總之黃相武所控焚搶情事。
其虛實無難一驗而得。
如勘明房屋人口俱在。
其誣控即屬顯然。
若果被焚搶。
是所控得實。
自應為之徹底根究。
現在黃相武等。
已交部照例解往。
到滇尚需時日。
着傳谕富綱、譚尚忠或于伊二人中酌拟一人。
親赴該處。
或派誠實可信道府大員前往。
詳細查驗并提集卷證。
先行嚴訊。
一俟黃相武等解到。
即可質訊明确。
定拟具奏。
富綱等不可意存袒護。
緻将來别經發覺。
自幹重戾也。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本年直隸保定、河間、天津、順天等府屬各州縣。
因夏秋雨水較多。
河流漲發。
田禾被淹。
緻成偏災。
江蘇徐州、淮安等府屬各州縣。
安徽鳳陽府屬宿州、靈璧二州縣。
并泗州。
均因黃流漫水下注。
被淹成災。
又河南歸德等府屬。
永城、夏邑、安陽、臨漳等四縣。
秋禾被水成災。
湖北荊門、潛江、江陵、監利四州縣。
漢水陡發。
低窪處所。
均被水災。
節經降旨。
分别赈借。
令該督撫等、實力撫恤。
毋使一夫失所。
第念各該處被災地方。
秋成失望。
于明春青黃不接之時。
民力恐不無拮據。
是否應需展赈。
并此外勘不成災地畝。
應否酌借口糧耔種之處。
着傳谕劉峨、闵鹗元、陳用敷、畢沅、惠齡、梁肯堂、即行體察情形。
據實覆奏。
候朕于新正酌量加恩降旨。
○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平恕、為順天武鄉試正考官。
編修朱攸、為副考官。
○癸亥。
上幸圓明園。
○谕軍機大臣等、昨據伍拉納奏。
建甯中營黃華山下。
刨獲廢炮二尊。
漳州城守營火藥局内。
起獲大小鐵炮二百二十五尊。
據該鎮道等、查系故明舊炮。
又福州、興化、及連江等營。
于五十一二等年。
報獲大小鐵炮一十六位。
現在分别存留銷變等語。
閩省上年濂澳汛。
曾有失去炮位。
究出弁兵等移取舊炮抵換之事。
此次所獲炮位。
安知非從前弁兵等私行竊取。
恐被查出。
藏埋地中。
且圍牆山下。
何以豫知有炮藏埋其中。
或另有捏飾情弊。
自須确實查明。
若皆系前明舊炮。
必有镌刻年号可查。
況起獲至二百數十尊之多。
是否皆系鐵炮。
抑其中間有銅炮。
俱未據該督分晰奏明。
着傳谕伍拉納、将各該處所獲炮位。
有無弁兵偷取藏埋等弊。
是否皆系前明何代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