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七

關燈


    于原額三錢外。

    如成本較輕、每引餘息加二厘。

    重、則加一厘。

    從之。

     ○是日、駐跸海拉蘇台大營。

     ○甲戌。

    上行圍。

     ○谕曰、馮光熊奏、勘得保定府屬之清苑、安州、新安、雄縣、河間府屬之任邱、河間、獻縣、肅甯、阜城、景州、天津府屬之天津、靜海、滄州、青縣、鹽山、順天府屬之大城、武清、東安、永清、等處地畝。

    被淹成災。

    自五六七分、至八九分不等。

    緣各災戶距麥收未遠。

    農民薄有儲蓄。

    複蒙恩賞口糧。

    先行撫恤。

    不至流離急迫。

    俟清查戶口、分别極次貧民、核實給赈摘赈。

    所有續報東光、新城等、十五處。

    統歸秋災案内、分晰查辦等語。

    本年直隸各府大田。

    本可望豐收。

    乃因夏秋雨水過多。

    河澱并漲。

    被澇成災。

    地方較廣。

    雖據馮光熊周曆親查。

    并遵旨酌給口糧。

    目下民情。

    均各安怗。

    但現距明歲麥秋尚遠。

    恐貧黎糊口不繼。

    朕心深為廑注。

    着交與劉峨、督率藩司、确查妥辦。

    加意撫恤。

    向來各省辦赈。

    多有本折兼放者。

    此次均着給與本色。

    庶災黎不至覓食維艱。

    于生計更為有益。

    第恐直省常平社義各倉。

    不敷散給。

    着将北倉上年截存米十一萬九千餘石。

    概行賞給。

    倘尚不敷用。

    劉峨即行奏聞。

    再于通倉酌撥。

    該督宜董饬所屬、實心經理。

    仍設法疏消積水。

    俾及時趕種秋麥。

    以為明歲接濟。

    務使闾閻均沾實惠。

    元氣速纾。

    以副朕轸念畿輔黎庶、有加無己至意。

    倘該督不能妥協辦理。

    朕明春巡幸山東。

    經過直省各州縣。

    見該處災民、尚有菜色。

    則惟該督是問。

     ○又谕、據畢沅奏、湖北荊州府、地廣人稠。

    訟繁政劇。

    為楚省難治之區。

    降調知府張方理、到任一載以來。

    盡心整頓。

    大有起色。

    且萬城堤壩各工。

    皆系該員經理。

    現在江陵監利一帶。

    秋深水落。

    即有續辦要工。

    仰懇準令張方理、加倍捐複。

    仍留荊州府任。

    以收駕輕就熟之效等語。

    張方理、因前署山東濟南府任内、承審孫家驷控案。

    不行據實查辦。

    審理又複稽延。

    經部議降三級調用。

    不準抵銷。

    處分較重。

    該督等奏請捐複留任。

    于例本屬不合。

    姑念該員于荊州府任内、辦理地方事務。

    尚為得力。

    且現有承辦要工。

    未便遽易生手。

    張方理、着準其加倍捐複原官。

    仍留荊州府知府之任。

    但以應行降調之員。

    遽準留任。

    恐啟外省夤緣趨避之漸。

    張方理、着仍帶革職留任。

    四年無過。

    方準開複。

     ○又谕、據保甯奏、伊犁理事同知讷清額、不谙外任事務。

    于新疆情形。

    毫不知曉。

    請徹回京城原衙門行走等語。

    所奏非是。

    新疆地方。

    不願前往者甚多。

    若僞為不能。

    該大臣等即行具奏徹回。

    适足以長其捏飾之風。

    如有似此之人。

    其員缺、應另行派員。

    将該員仍留該處。

    限以四年六年更換。

    方足以示儆。

    若官員内有不能事者、辄行徹回。

    豈大臣内辦事不妥協者、亦将徹回耶。

    況讷清額、系新發往之員。

    自不能曉該處情形。

    該将軍大臣等。

    指示訓饬。

    伊自漸能理會。

    讷清額如果懶惰平庸。

    保甯理應參奏。

    今以不谙地方情形。

    辄奏請徹回原衙門行走。

    殊屬錯謬。

    保甯、着申饬。

    至伊摺内稱年滿回京人員内、有指名特行奏請補放者。

    尤屬非是。

    由京發往新疆人員。

    至該處效力三五年、始行回京。

    如再發往。

    勞逸殊屬不均。

    着将保甯所奏之讷清額、仍留該處。

    如系三年期滿者。

    限以四年。

    五年期滿者。

    限以六年。

    嗣後均着照此辦理。

    并将新疆所有指名奏請帶往人員。

    均着發回。

    其員缺另派員發往更換。

     ○又谕、據保甯奏、伊犁各營官兵。

    凡出差過十日以上者。

    請給予鹽菜口糧等語。

    年來伊犁官兵。

    生齒日衆。

    各差又俱緊要。

    若照例出差過一月、方給鹽菜口糧。

    兵丁未免拮據。

    着照保甯所請。

    嗣後伊犁官兵。

    凡遇差遣過十日以上者。

    俱給予鹽菜口糧。

    此項銀兩口糧。

    着即在彼處房租銀、及倉貯斛口餘糧内支給。

     ○谕軍機大臣等、前因柴大紀種種貪婪不法。

    釀成滋事钜案。

    是以将伊子發往伊犁、給兵丁為奴。

    以示懲儆。

    本日據保甯奏、柴大紀長子柴際盛、已經解到。

    其次子柴際甲、尚未到遣所等語。

    柴際甲、于上年冬間、據琅玕奏、即行發遣。

    何以直至今年七月、尚未解到伊犁。

    非起解遲延。

    即屬沿途逗留所緻。

    所有沿途各督撫、着傳旨申饬。

    仍即饬屬速解。

    勿任再有延逾。

    并将柴際甲究在何處稽遲之處。

    查明據實覆奏。

     ○又谕、據巴忠奏、八月初旬、已抵前藏。

    即赴紮什倫布、與沙瑪爾巴呼圖克圖相見等語。

    巴勒布所遣頭目、獻表納貢。

    于七月十五日。

    已抵紮什倫布、諒巴忠斷不能攜帶此項人等同來。

    巴忠倘拘泥前奏。

    遲留數日。

    俟伊同來。

    恐年終尚不能到京。

    着傳谕巴忠、即将此項人等。

    仍交成德帶來。

    務于十二月二十日内到京。

    與各外藩貢使。

    一體筵宴。

    毋緻遲誤。

     ○吏部議覆、吉林将軍宗室恒秀咨稱、吉林所屬驿站官、助教、各二員。

    六年任滿升轉。

    倉官六員。

    三年任滿升轉。

    遲速未免不均。

    請照黑龍江倉站等官之例。

    俱改為四年限滿。

    應如所請。

    再查盛京所屬倉官十員。

    亦系三年報滿升轉。

    應一體改為四年之限。

    載入例冊遵行。

    從之。

     ○湖廣總督畢沅奏、荊州堤工。

    着重全在伏汛。

    與河工相仿。

    前奏定章程。

    藩司于每年奏銷後、親往查驗。

    督撫于每年春汛前、分年輪往查驗。

    尚未詳備。

    請自明歲為始。

    即照河工例。

    于五月内汛水未發以前。

    總督親往駐工防守。

    交白露後旋省。

    至春汛前、本無應辦之事。

    奏銷後、已入大汛。

    既經總督前往。

    則巡撫與藩司、均有地方事務。

    請毋庸重複前往。

    再查江陵監利沿江一帶堤塍。

    應築壩工。

    拟于九月初前往。

    詳細确勘興辦。

    得旨、欣慰覽之。

     ○是日、駐跸呼魯蘇台大營。

     ○乙亥。

    上行圍。

     ○命留京王大臣、頒賜封安南國王敕印于太和殿前。

    安南使臣阮光顯等、行禮祇領如儀。

     ○旌表守正捐軀直隸通州民智得興妻王氏。

     ○是日、駐跸納爾蘇台達巴漢西大營。

    翼日如之。

     ○丙子。

    世宗憲皇帝忌辰。

    遣官祭泰陵。

     ○谕軍機大臣曰、全德覆奏、恒甯冊報四月銷數。

    與省店寄回報帳。

    兩不相符。

    将冊帳粘簽進呈。

    并稱、江西本年春夏按照銷數。

    應賣銀一百五十四萬餘兩。

    現尚懸欠七十九萬兩。

    何裕城摺内所雲鹽價十一萬餘兩。

    或系恒甯于此欠項下通融那墊。

    且以五月銷數、移入四月。

    則秋季又可移入夏季。

    輾轉牽混。

    何所底止。

    又今年夏季、多一閏月。

    按月計算。

    所銷尚未及額。

    何得援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