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七

關燈
三月一季之額。

    将多出者作為溢銷等語。

    閱全德所奏。

    将何裕城摺内罅隙。

    層層指出。

    俱為有理。

    是此事不特恒甯捏報弊混、情節顯然。

    即何裕城前奏、竟不免袒護屬員。

    而臬司額勒春、并不據實查出。

    亦未免徇庇。

    俱有應得之咎。

    計此時書麟、業抵江西。

    自己傳集衆商。

    調齊案卷。

    逐一秉公查辦。

    着将本日全德奏摺。

    鈔錄一分。

    并簽出冊帳。

    一并發交該督閱看。

    令其照全德所奏之處。

    逐條詳細嚴查。

    如何裕城、額勒春、果有袒庇恒甯情弊。

    立即據實嚴參。

    外省督撫于交查事件。

    每存官官相護之見。

    想書麟受恩深重。

    諒不至稍涉瞻徇。

    自蹈咎戾也。

    将此由六百裡傳谕書麟、仍即速行覆奏。

    并谕全德知之。

     ○又谕曰、奎林等奏、台灣彰化縣民陳報、殺死戍兵郭振生一案。

    因陳報曾借郭振生錢文。

    郭振生班滿、欲回内地。

    屢次索讨。

    不能清還。

    遂起意用刀很戳、殺死郭振生。

    将陳報問拟斬決。

    請敕部議一摺。

    台灣甫經懲創之後。

    該處民人。

    自應倍加安分守法。

    今陳報□欠不還。

    已屬理曲。

    乃因屢次逼讨。

    辄敢用刀很戳。

    緻将郭振生即時斃命。

    兇頑殘很。

    不法已極。

    奎林等于審明後。

    即應将該犯、一面正法。

    一面奏聞。

    何得複拘常例、請旨辦理耶。

    奎林等何不知事理輕重若此。

    除将原摺交行在軍機大臣會同法司即日核議外。

    奎林等、着傳旨申饬。

     ○軍機大臣等議覆、雲貴總督富綱奏稱、騰越之杉木籠、幹崖、龍陵之三台山等處。

    每年冬初、輪派兵弁駐防。

    原為緬甸未經向化而設。

    今緬甸輸誠。

    無事輪換防兵。

    惟往來貨販。

    及奸民偷越邊境。

    查察仍宜嚴密。

    現議酌設塘汛、撥兵常駐各事宜。

    一、三台山系通緬要口。

    但附近之大關二關等處。

    向撥兵駐守。

    毋庸另行設汛。

    惟杉木籠、幹崖、系騰越州東西兩路要隘。

    距騰越鎮之南甸營俱遠。

    查察難周。

    今拟于杉木籠設立專汛。

    撥南甸營千總、外委、各一員。

    帶兵一百五十名駐守。

    至幹崖、地勢平衍。

    未便于此設汛。

    查幹崖以内之暮福地方。

    較為扼要。

    除該處原設把總一員、兵五十名外。

    今拟增額外外委一員。

    兵七十名。

    亦于南甸營派撥移駐。

    再夾象石地方。

    山勢更險。

    實為暮福屏障。

    應于此另設一卡。

    即在暮福汛内。

    抽撥額外外委一員。

    帶兵三十名駐劄巡哨。

    又盞西地方。

    亦關緊要。

    向設弁兵。

    不敷巡察。

    今拟于盞西以外之等榜要口。

    添設一汛。

    駐把總一員。

    兵七十名。

    于騰越鎮右營内如數撥出。

    各汛增設弁兵。

    均令于本年冬初、攜眷前往分駐。

    各支本營糧饷。

    毋庸另給口糧。

    一、自南甸營至杉木籠、一百五十裡。

    祇設五塘。

    相離太遠。

    請添設二台坡、水草壩、章班箐、分水嶺、四塘。

    每塘安兵十名。

    并于原設之楊柳河一塘、原兵三名外。

    添設七名。

    又自騰越州城至盞西一路。

    僅設二塘。

    每塘安兵三名。

    道遠兵單。

    請添設猛蚌、弄光、二塘。

    與舊有之緬箐、坡頭、二塘。

    各安兵五名。

    即于南甸營、緬箐汛、兩處額兵内撥往。

    其杉木籠以外之原設蠻龍、火燒寨、夾象石以外之原設弄掌、遮木、盞達等五塘。

    應裁。

    一、各土司向撥土目、弩練、分駐關隘。

    與官兵協巡。

    除本有公田屯種外。

    每名每日照防兵例、折給口糧銀二分。

    今防兵口糧、業請停給。

    則土目、弩煉、亦應停給口糧。

    其近邊關隘。

    各土司本有巡防之責。

    應令照舊撥駐巡查。

    一、向設撫夷二十名。

    給與外委頂戴、馬兵錢糧、并日給米八合三勺。

    督率弩手、防查關隘。

    弩手本系土司所屬之人。

    而以漢人管領。

    恐有倚恃頂戴、挾制土司之弊。

    請嗣後令土司于所屬土目内、揀選承充。

    仍隸騰越鎮州統轄。

    祇給土外委頂戴。

    毋庸更給銀米。

    一、永昌普洱兩路。

    額設營馬二百八十八匹。

    今邊防已徹。

    自應酌減。

    查迤西之騰越龍陵、迤南之普洱兩路。

    距省較遠。

    每站、酌留額馬二匹。

    共留馬一百八匹。

    以備遞送緊要文報。

    餘一百二十匹、應裁。

    一、改設塘汛。

    移兵常駐。

    應建千總、把總、署房各一所。

    外委署房三所。

    兵房三百六十一間。

    軍裝火藥房十二間。

    各塘官廳二十一間。

    哨樓七座。

    煙墩二十一座。

    照牆七座。

    界牌十四座。

    共估需銀一萬四百餘兩。

    查滇省營制。

    馬一步九。

    惟騰越鎮營額兵三千名。

    設馬兵五百二十三名。

    與通省營制不符。

    請裁馬兵二百二十三名。

    改設步兵二百二十三名。

    計每年節省馬乾銀四千一百四十餘兩。

    即以為建蓋營房之需。

    三年所省銀。

    盡數敷用。

    以後更可按年報撥充公。

    俱應如所奏。

    塘汛、準其酌改。

    土司派撥土目弩練、應責令造冊、送鎮州備核。

    并令附近各汛弁、按月查報。

    至撫夷、改由土司于所屬舉選。

    但現在承充撫夷之人。

    并無過犯。

    若遽将伊等頂戴錢糧裁革。

    未免資生無計。

    應徹回補充各營馬兵。

    仍留其外委頂戴。

    裁營馬一百二十匹、應勒限令各該州縣變價解部。

    應建房屋、需銀實數。

    再令該督委員勘估具題。

    移駐各兵、遺存房屋。

    及裁汰塘房。

    俱令确估變價報部。

    從之。

     ○丁醜。

    上行圍。

     ○是日、駐跸都穆達烏拉岱大營。

     ○戊寅。

    上行圍。

     ○谕、本日伊齡阿等、由五百裡馳遞奏摺。

    朕意必系科場中有緊要事件。

    及披閱時。

    乃系受卷所遺失墨卷二本。

    此等事。

    祇須将該書手等、一面送交刑部審訊。

    附本報之便、具摺奏聞。

    何須單發。

    緻勞驿遞。

    伊齡阿等、何不曉事體若此。

    至所奏遺失南皿張聰赉二場墨卷。

    中皿李夢金三場墨卷。

    俱與該生無幹。

    自應傳令補行默寫、一體謄送内簾。

    其受卷所書手王立、劉萬昌、是否将原卷迷失。

    抑有别項情弊。

    着交刑部審明辦理。

    受卷官習振翎、宋大樽、雖經自行檢舉。

    究屬疎忽。

    并着交部照例察議。

     ○又谕、據慶桂等議奏、杜爾伯特人等、請仍分為兩翼等語。

    着照所奏。

    車淩烏巴什所遺右翼盟長員缺。

    着達瓦丕勒補授。

    副将軍員缺。

    着谔勒哲鄂羅什瑚補授。

    其達瓦丕勒所遺副盟長員缺。

    俟車淩烏巴什繼嗣定時、具奏請旨。

     ○谕軍機大臣等、據秦承恩奏請來京陛見。

    秦承恩、甫由藩司擢授巡撫。

    自應準其前來請訓。

    但新任藩司額勒春、尚未到任。

    撫篆乏人接署。

    所有陝西巡撫印務仍着巴延三暫行署理。

    巴延三、補授戶部尚書。

    現已起程。

    着傳谕巴延三、于途次接奉此旨後。

    不拘在于何處。

    迅速回至西安、接印任事。

    以便秦承恩交代起程。

    其武闱鄉試事務。

    亦着交巴延三辦理。

    俟秦承恩陛見回任。

    巴延三即行起程來京供職。

     ○是日、駐跸巴顔布爾噶蘇台大營。

     ○己卯。

    上行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