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三十四

關燈
勿稍諱飾。

    尋留京王大臣、及蔣賜棨、吳省欽等奏、秋收不至妨礙。

    糧價平減。

    無需平粜接濟。

    報聞。

     ○又谕、昨據劉峨奏、清苑等二十九州縣。

    因河水盛長。

    低窪地畝。

    先後被淹。

    業經傳谕該督、确勘妥辦。

    毋稍諱飾。

    又奉天上年甫被水災。

    前據宜興奏、六月内、每三四日遇雨一次。

    低窪處所。

    間有被水。

    一經晴霁。

    漸就消退等語。

    并經谕令嵩椿、宜興、查明具奏。

    本年直省夏秋雨水稍多。

    目下雖已開霁。

    低窪田禾。

    究恐不免損傷。

    況奉天為上年被災之區。

    尤不可不豫籌接濟。

    将來查明後、或有需赈恤之處。

    此時江西各幫。

    想未過津關。

    莫若于該省幫船内、酌量截留二三十萬石。

    卸貯北倉。

    不必再運至通州。

    在江西糧艘。

    既可及早起卸、回空受兌。

    而奉天及直隸等處。

    倘有需用米石。

    亦可就近分撥接濟。

    劉峨現在省城、筵宴安南使臣。

    劉秉恬亦在通、辦理收兌事宜。

    均不能分身到彼。

    着傳谕蘇淩阿、于回途之便。

    即迳赴北倉。

    将截留各事、妥為經理。

    如江西各船。

    有已過津關者。

    不必拘泥追回。

    止須盡在後各船米石、起卸存貯備用。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昨據宜興奏、奉天所屬地方。

    六月内雨水稍多。

    低窪地畝、間有被水之處。

    業經降旨令嵩椿等、将田禾有無妨礙、查明覆奏矣。

    穆和蔺、新授奉天府尹。

    現在想已起程、前赴新任。

    奉天上年甫被水災。

    雖經赈借兼施。

    恐民力未臻饒裕。

    今夏雨過多。

    低窪地畝。

    複經淹浸。

    朕心深為廑念。

    着傳谕穆和蔺、于赴任之便。

    沿途留心察看。

    低窪積水、曾否全行消退、不緻有礙田禾。

    現在已谕令劉峨等、将江西各幫糧米。

    截留數萬石。

    存貯北倉。

    豫備需用。

    如奉天被災處所、應行接濟。

    即由海道運往。

    較為便捷。

    穆和蔺到彼。

    即與嵩椿等商酌。

    先将該處被水地方。

    逐一查勘。

    如無需米石接濟。

    即據實具奏。

    若有應行赈粜之處。

    亦即詳悉查明。

    酌量數目。

    迅速奏聞。

    以便于北倉貯備米石。

    照數撥運。

    俾小民口食有資。

    不緻拮據。

    穆和蔺曾任道府。

    于一切辦災事宜。

    自所谙悉。

    務須詳加履勘。

    妥協辦理。

    毋使一夫失所。

    将此傳谕穆和蔺、并令嵩椿、宜興知之。

     ○又谕、現因奉天與直隸地方。

    低窪田畝。

    間有被淹。

    恐将來查明赈恤、需用米石。

    已傳谕劉峨、暨倉場侍郎、于江西各幫内、酌量截留米二三十萬石。

    在北倉存貯備用矣。

    但劉峨與劉秉恬、俱不及分身前往。

    蘇淩阿由江西回京、尚須時日。

    該處乏員照料督辦。

    和琳于上月三十日、在德州起身。

    想現距熱河不遠。

    着傳谕該禦史、于何處接奉此旨。

    即于何處轉回。

    速赴天津北倉。

    辦理截卸諸務。

    總俟截留事竣。

    再來行在複命。

    亦不為遲。

    此次截留漕米。

    原為被水地方、将來恐需赈恤。

    是以豫為籌備。

    看來直隸被水處所。

    或可無需動撥。

    而奉天地方。

    連年被水。

    恐赈恤在所必需。

    現已令新任府尹穆和蔺、順道查勘。

    酌量應須接濟若幹。

    俟奏明需用時。

    即由天津海運前往。

    和琳在北倉辦理此事。

    亦即訪詢情形。

    酌量截卸。

    總期足敷撥用。

    不必拘定二三十萬石之數。

    至東省撥船。

    現在既有北倉截卸之事。

    或不須複用三百隻之多。

    天津距東省不遠。

    并着酌留應用。

    其餘即當飛行停止。

    較之抵通後再令轉回。

    自為便捷也。

    将此由五百裡谕令知之。

     ○乙未。

    旌表守正捐軀江蘇興化縣民楊永鳳妻王氏。

     ○丙申。

    谕、前據巡漕禦史和琳參奏李天培私交湖廣通省幫船灑帶木植一案。

    畢沅、惠齡、于審辦時。

    屢懷觀望。

    經朕節降嚴旨申饬。

    始據奏稱、訊之李天培、供上年福康安曾帶信與我。

    以漢口一帶。

    向為木植會集之區。

    囑為代買。

    并令紮辦運送進京。

    我因福康安是舊上司。

    心欲見好。

    自己又可影射多帶。

    若紮簰送京。

    需用腳價甚大。

    莫如交糧船帶運。

    可以減省腳費。

    是我貪圖小利、混交灑帶等語。

    并将福康安原書呈出。

    昨又據福康安奏稱、上年曾寄信與李天培。

    托其購買木植數百根。

    實無令其派交糧船灑帶之事。

    接奉谕旨。

    戰悚恐懼。

    無地自容。

    懇将公爵、紅寶石帽頂、雙眼花翎、四團龍褂、黃帶、紫缰、全行徹回。

    并将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兩廣總督、概行革去。

    從重治罪。

    仍請罰繳總督養廉等語。

    李天培、系臬司大員。

    有奏事之責。

    如伊能矯矯自持。

    于福康安囑令購辦時。

    原可不允代辦。

    或竟據實參奏。

    朕必嘉其持正。

    不次超擢。

    乃伊既意圖見好。

    允為購辦。

    又因有福康安托辦木植。

    可以藉其聲勢。

    将自用一千餘根之木。

    一并勒交糧船帶運。

    圖占便宜。

    從中獲利。

    并将原書存留。

    豫防敗露後、以為避卸之地。

    反覆險詐。

    實為小人之尤。

    是此案固由李天培假托聲勢。

    牟利營私。

    而其實總緣福康安向其托辦所緻。

    畢沅等、于初交審辦時。

    并不據實陳奏。

    始則稱俟訊有确供、再行奏聞。

    巧為嘗試。

    繼僅于供單内帶叙、希圖混過。

    而阿桂在荊州已有所聞。

    亦未即時奏聞。

    迨接奉查辦谕旨。

    始在安陽途次、密行奏出。

    以福康安曾着微勞。

    求朕不加深究。

    為愛惜人才起見。

    現經朕節降嚴旨詢問。

    據阿桂、畢沅、俱奏于荊門州審案會晤時。

    即曾談及此事。

    是此事阿桂與畢沅、早有見聞。

    彼時即應參奏。

    方無愧公正大臣之體。

    乃竟未據入告。

    伊二人自以此項木植。

    系福康安交辦。

    意欲消弭其事。

    畢沅始終觀望。

    隐躍其詞。

    其瞻顧周旋。

    已屬顯而易見。

    即阿桂之遲遲始奏。

    亦未必不因朕嚴旨交查。

    慮及事難終掩。

    方補行奏出。

    在阿桂等欲商消弭之意。

    不過以福康安、為孝賢皇後之侄。

    傅恒之子。

    屢經任使。

    平定台灣賊匪。

    曾着微勞。

    誤疑朕欲曲為保全。

    一經奏出。

    或至礙難辦理。

    豈知朕從來綜理庶務。

    一秉大公。

    于諸臣功罪。

    權衡至當。

    從不稍存畸重畸輕之見。

    即如傅恒在日。

    為朕深加倚畀。

    久承渥眷。

    偶有過失。

    并不稍為寬假。

    福康安平定台灣。

    生擒二醜。

    蒇事完善。

    朕非不嘉獎其功。

    但伊既獲咎。

    朕亦豈能置之不問。

    若因其曾着微勞。

    遂不加究治。

    僅将李天培發往伊犁完事。

    天下之人。

    不将疑朕于福康安、有所偏徇耶。

    況福康安既可如此。

    充其所為。

    則阿桂、嵇璜、和珅、王傑、俱為大學士。

    通同一氣。

    又複何事不可為耶。

    且即欲保全功臣。

    亦應俟審訊明确、據實奏聞。

    候朕裁奪。

    斷無臣下等可以意欲消弭、通同颟顸了事之理。

    阿桂年逾七旬。

    日依禁近。

    為大學士領袖班聯。

    資望最深。

    不應有此。

    即畢沅久任封疆。

    于漢大臣中。

    尚為能事之人。

    亦不當似此進退無據。

    朕臨禦五十餘年。

    信賞必罰。

    綱紀嚴明。

    于滿漢大臣。

    從無偏向。

    臣下功罪。

    豈能逃朕洞鑒。

    即如國泰、王亶望、陳輝祖、郝碩等、骩法營私。

    無不以次敗露。

    按律嚴辦。

    福康安雖斷不至如王亶望等之贓私狼籍。

    然既有此交辦木植之事。

    即或隐飾一時。

    日久終歸破露。

    維時不特福康安獲戾更重。

    即阿桂與畢沅、亦不得不治以贍徇之罪。

    今幸而朕素懷寅畏。

    綱紀肅清。

    雖受恩深重如福康安者。

    一有過失。

    立即查出辦理。

    不至釀成大案。

    而朕之大公至正。

    亦可以共對天下臣民而無愧。

    是此事及早發覺。

    得以秉公辦理。

    悉賴昊蒼眷佑。

    朕于此益加感激敬凜。

    至此案止論福康安之交辦與否。

    若福康安本無其事。

    李天培雖屬狡詐性成。

    亦何由假其聲勢。

    總由福康安不知避嫌。

    曾托購辦。

    是以李天培得借見好獻勤之舉。

    以遂其牟利肥橐之私。

    即當治福康安以應得之罪。

    若現無安南抒誠求觐一事。

    雖福康安平定台灣。

    功績懋着。

    核其情節。

    尚不至于革去公爵。

    其所賞紅寶石帽頂、四團龍褂、黃帶、紫缰。

    俱應革除。

    斷不能施恩與留。

    第念現在阮光顯前赴熱河瞻觐。

    阮惠又懇于明年親自來京祝嘏。

    倘将福康安所有章服、遽行更換。

    匪特觀瞻不肅。

    且類于愛憎無定。

    所關甚钜。

    所有福康安自請徹回公爵章服等項、及斥革治罪之處。

    着加恩免其徹回斥革。

    但福康安受恩深重。

    乃不能加意謹慎。

    緻蹈愆尤。

    亦不可無以示儆。

    福康安、着罰總督養廉三年。

    仍加罰公俸十年。

    并帶革職留任。

    用昭懲創。

    阿桂、畢沅、惠齡、未即據實奏出。

    固有不是。

    但此事究系福康安之過。

    阿桂、畢沅等、俱不過相因而及。

    朕亦不加深究。

    一概弗問矣。

    将此通谕知之。

     ○又谕、本日召見新放安徽學政吳璥。

    因伊系原任總河吳嗣爵之子。

    詢及河務情形。

    奏對甚為谙悉。

    人亦明白曉事。

    以之補放河道。

    可期得力。

    吳璥、着補授河南開歸陳許道。

    其南汝光道員缺。

    仍着善泰調補。

    所有安徽學政。

    着秦潮去。

     ○又谕曰、全德奏、護理江西鹽道南昌府知府恒甯、造本年夏季銷鹽清冊。

    内開四月下半月、銷鹽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三引。

    提取省店賣帳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