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三十四

關燈
上年因謝墉、吳玉綸、在學政任内。

    聲名不好。

    曾将伊二人降調。

    以示懲儆。

    徐立綱、以編修微員。

    經朕簡用學政。

    更當如何感激。

    益勵潔清。

    乃竟不知自愛。

    緻有廉隅不謹之處。

    現在雖無确據。

    但似此聲名狼藉。

    其何以勝校士掄才之任。

    徐立綱着來京。

    以司務博士等官降補。

    在武英殿修書處效力行走。

    其提督安徽學政。

    着吳璥去。

     ○又谕、據琳甯等奏、免死為奴人犯袁文貴、将家長之母砍斃。

    現已拏獲淩遲等語。

    所辦是。

    此等發遣人犯。

    皆免死為奴者。

    交該家長收管。

    如聽從服役。

    自不得緻之死地。

    如不服約束。

    肆行強橫。

    即行杖斃、于該家長并無不合。

    着交都爾嘉、于伊到黑龍江後。

    通行曉谕知之。

     ○谕軍機大臣等、安徽學政徐立綱、現已有旨令其來京。

    以司務博士降補矣。

    此時鄉試已将屆期。

    該省尚有考錄遺才等事。

    正需趕辦。

    恐新放學政到任未能迅速。

    或緻辦理不及。

    陳用敷、系本年鄉試監臨。

    且系科甲出身。

    着傳谕該撫、于新任學政未到之前。

    即将錄遺考試各事宜。

    代為悉心趕辦。

    毋使掄才大典。

    稍有遲誤。

     ○又谕、據巴忠奏、巴勒布王子巴都爾色赫普、年甫十五。

    從前承襲伊父部長時。

    年止八歲。

    并非新近承襲等語。

    朕詳閱摺内所叙情節。

    瑣屑繁冗。

    皆系無關緊要。

    且并未提及沙瑪爾巴呼圖。

    克圖之事。

    尤為錯謬。

    沙瑪爾巴呼圖克圖、由巴勒布前來辦理兩邊事務。

    巴忠理宜候其來見。

    谕朕嘉予之意。

    乃竟棄置而回。

    實屬非是。

    且巴忠系理藩院侍郎。

    熟悉唐古忒言語。

    以其稔知彼處情形。

    故特遣令前往。

    尤非鄂輝、成德、可比。

    有何迫不及待、遽爾先回耶。

    前已有旨令其仍回紮什倫布。

    接見沙瑪爾巴呼圖克圖。

    想巴忠于發摺時尚未接到。

    着再傳谕該侍郎、于接奉前旨後。

    即行趕回。

    務與沙瑪爾巴呼圖克圖相見。

    遵旨宣示一切。

    再行來京。

    或沙瑪圖巴呼圖克圖、已見其兄仲巴呼圖克圖、仍回至巴勒布。

    則巴忠竟在紮什倫布、暫為留駐。

    遣人召之使來。

    倘召之而不肯複來。

    則其咎在沙瑪爾巴呼圖克圖。

    倘仍不俟其來相見。

    則其咎即在巴忠。

    更無可逭。

    況沙瑪爾巴呼圖克圖、既系解事之人。

    自無不欣然就見也。

     ○軍機大臣等議覆、杭州将軍寶琳奏稱、乍浦旗兵。

    自乾隆三十三年、裁披甲一百名。

    今年久生齒浩繁。

    旗兵不免拮據。

    請于閑散内仍挑補披甲一百名。

    每名、月給銀一兩。

    應如所奏。

    從之。

     ○戊子。

    谕曰、盛住在新疆已及三年。

    着來京另行簡用。

    其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員缺。

    着策拔以頭等侍衛職銜。

    前往更換。

     ○谕軍機大臣等、據劉秉恬奏、雲南委員黃澍、領運京銅九十四萬一千九百餘觔。

    行至四川大湖灘、大黑石灘、暨湖北江陵縣馬家賽地方。

    三次遭風沉溺。

    除撈獲外。

    共計未獲銅二十萬餘觔。

    該員存費留人、在彼打撈。

    殊非慎重銅運之道。

    請嗣後銅鉛錫船過境。

    遇有沉溺。

    即令道府大員、馳往确勘。

    并催令上緊撈獲等語。

    銅觔沉溺。

    至二十餘萬之多。

    雖經該委員留人在彼。

    不過有名無實。

    安能盡數撈獲。

    并恐照料不及。

    或被人潛行盜取。

    均未可定。

    且安知非船戶人等串通作弊。

    尤不可不嚴查确勘。

    劉秉恬請派大員往驗。

    所奏尚是。

    着傳谕李世傑、畢沅等、即派道府一員。

    前赴大湖灘、馬家賽等處、督率地方官。

    多雇熟識水性人夫。

    務将黃澍所報沉溺銅觔。

    速行全數撈獲。

    嗣後該督撫等、于銅鉛錫船過境。

    遇有禀報沉溺之事。

    務須照此辦理。

    勿任有捏報盜賣等弊。

    将此并谕劉秉恬知之。

     ○又谕曰、陳莊奏、據報署甯海營參将張殿魁、在大門洋、緝拏盜匪。

    被盜拒傷身死。

    即赴該處追捕。

    并請嚴加議處等語。

    同日又據陳傑奏、由甯波至溫州、水程遙遠。

    現值頂風、不能迅往。

    現由陸路兼程前往。

    此案盜匪。

    在洋糾合多人。

    肆行劫奪。

    經官兵追捕。

    膽敢逞兇迎拒。

    并将參将大員。

    殺傷落水。

    不法已極。

    若不及早嚴辦。

    将來盜匪愈聚愈多。

    勢必釀成海寇。

    尚複成何事體。

    現在伍拉納、琅玕、陳傑、俱已前赴該處。

    務宜遵照節降谕旨。

    督率弁兵。

    迅速查拏。

    将盜犯全數弋獲。

    盡法懲治。

    此等匪徒。

    出沒洋面。

    或一時不能得有蹤迹。

    但其搶劫貨物。

    俵分後、必須進口陸續攜至内地銷售。

    再各回籍養贍家口。

    其贓據無由消滅。

    前據陳傑奏、拏獲健跳營一案盜犯林飛、王五二名。

    供系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

    琅玕亦奏稱、訪聞洋面盜犯。

    晉江惠安等縣民人居多。

    伍拉納、系閩浙總督。

    福建亦其所轄。

    該督當另派能事員弁。

    密帶兵役。

    于泉州一帶各海口。

    暨盜犯原籍。

    多方躧緝。

    并饬地方官清查保甲。

    奸宄從何竄匿。

    況張殿魁所帶兵丁内、有受傷救回者。

    各盜犯年貌。

    該兵丁等自尚能辨識。

    或即令赴泉州、作為眼目。

    留心緝拏。

    但一得贓犯破露。

    便可根究蹤迹。

    無難立時捕獲。

    不可僅于溫州等處查拏。

    緻盜犯潛回本籍藏匿。

    或更聞風遠揚。

    就獲轉需時日。

    至張殿魁以參将捕盜、受傷身死。

    已屬不成事體。

    該督撫等、俱系大員。

    更不可冒昧涉險。

    着傳谕伍拉納、陳傑、琅玕、惟在實力督饬兩省文武員弁。

    分投截捕。

    自能窮究根株。

    肅清洋面。

    原無庸輕于洋面赴險查緝。

    或緻稍有疎虞。

    更不成事體。

    其原署參将張殿魁、一見盜船。

    當先放炮。

    實為綠營惡習。

    海洋捕緝盜匪。

    全在密速追擒。

    設或因兵少盜多。

    實在不能拘獲。

    何妨收回哨船。

    再行禀報該管鎮将、添兵前往趕捕。

    何得辄先放炮。

    與賊以退避之信。

    甚至如此案盜犯知所防備。

    得以肆兇抗拒。

    雖張殿魁已受傷身死、不加追究。

    該督撫等仍當遵照前旨、通饬各營。

    勿再蹈從前怯懦惡習。

    再大門洋地方。

    是否系溫州鎮所轄。

    該鎮有無處分。

    着将陳莊本日奏到之摺。

    鈔寄伍拉納等閱看。

    令其一并查明具奏。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仍将如何會商截捕。

    及盜犯曾否就獲之處。

    速行覆奏。

     ○以五品頂帶哈密辦事穆和蔺、為光祿寺卿。

     ○己醜。

    谕曰、闵鹗元奏、周家樓漫水下注。

    邳州等處田廬。

    緻有淹沒坍塌。

    被水災民。

    現在散給口食。

    以濟貧困。

    其桃源、清河等處。

    瀕臨洪澤湖。

    村莊間有淹浸。

    又阜甯縣、灘水上漾。

    亦有被淹之處。

    現在親往查勘等語。

    黃流漫口下注。

    民田廬舍。

    間有淹浸。

    該撫既親往查勘。

    亟應妥為撫恤。

    所有睢甯、邳州、宿遷、桃源、被水各村莊。

    無分極次貧民。

    着先行賞給一月口糧。

    以資接濟。

    并着查明成災輕重。

    按月給赈。

    其安東、清河、阜甯等處。

    亦着一并勘明。

    如有成災處所。

    即行分别辦理。

    該撫務須督率所屬、實心經理。

    俾小民均沾實惠。

    毋緻一夫失所。

    以副朕轸念災黎至意。

    該部即遵谕行。

     ○谕軍機大臣曰、畢沅奏、今年江水。

    實比常年為盛。

    較之去歲。

    僅低五尺。

    系屬汛水極大之年。

    荊州萬城堤、工程完固。

    均臻平穩等語。

    荊州上年甫罹水患。

    萬城各堤工。

    皆系新築。

    非舊有堤塍可比。

    況據該督奏、此次江流盛漲。

    為汛冰極大之年。

    早應親往、督率防守。

    以昭慎重。

    其道府各官、有在工出力者。

    亦可就近查明具奏。

    加之鼓勵。

    乃畢沅竟安坐省垣。

    并不親往防汛。

    不知誰奪其聰明。

    以至錯謬至此。

    實屬大奇。

    此時汛水已過。

    亦不必去矣。

    仍饬該管官、妥為修防。

    毋得稍存大意。

    今年汛水安瀾。

    本欲将該督暨道府等。

    一并交部議叙。

    茲畢沅既不親身前往。

    不值再加甄叙。

    其地方各官内、有實在奮勉者。

    仍着查明咨部、分别議叙。

    以示鼓勵。

    将此谕令知之。

     ○庚寅。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蘇淩阿、韓鑅、奏勘明江西鳳凰灘等處、今春糧艘阻滞緣由一摺。

    于摺尾聲稱、即起程馳赴行在複命等語。

    又據韓鑅另摺奏、接奉幫辦堵築睢甯漫口谕旨。

    即日兼程前往。

    及閱摺内夾片、奏報途次雨水情形。

    則仍系蘇淩阿、韓鑅、雙銜。

    已各用朱筆點出。

    該侍郎等、在江西查辦事件完竣、回京複命。

    韓鑅因接奉谕旨。

    令其至江南幫辦堵築漫口。

    既已兼程前赴睢甯。

    則其覆奏摺内、附陳途次雨水情形。

    何妨各自單銜具奏。

    乃仍列入蘇淩阿之銜。

    殊屬牽混。

    徒亂人意。

    蘇淩阿、韓鑅、着饬行。

    本年糧船抵通較早。

    目下正當起卸之時。

    必須趕緊辦理。

    俾回空迅速南下。

    以符冬兌冬開定制。

    蘇淩阿、且不必前來行在。

    接奉此旨。

    着即回至通州。

    與劉秉恬趕辦起卸諸務。

    俟事竣、再來行在複命。

    韓鑅仍遵前旨、前往睢甯。

    與書麟等、會商堵築事宜。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據僧保住奏、配所脫逃之遣犯王淘氣、蔡和尚二名。

    被旗民兵役緝獲等語。

    緝獲人犯。

    兵役人等、必有首先往拏者。

    自應查明獎賞。

    今概稱旗民兵役緝獲。

    為冀免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