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三

關燈
接濟。

    今長麟遵旨、将貧民沖塌房屋。

    給銀修葺。

    其被水村莊。

    各散給一月口糧。

    并酌借耔種。

    趕栽荞麥。

    小民栖止口食有資。

    自不緻一夫失所。

    但各村貧民被災較重。

    尚應多為接濟。

    使養贍益資寬裕。

    該撫所請再酌借一月口糧之處。

    竟當賞給。

    以示格外體恤。

    所有應徵新舊錢糧。

    并着緩至來春麥收後。

    再行輸納。

    以副朕轸念災黎。

    有加無己之至意。

    該部即遵谕行。

     ○甲申。

    谕、據勒保奏、西甯回匪聚衆滋事。

    先經官兵全行殺獲。

    并親往搜捕餘黨。

    審明辦理等語。

    此案蘇代原等、膽敢複興新教。

    糾集多人。

    經官兵前往搜拏。

    複逞兇拒捕。

    不法已極。

    該鎮道等、于該犯甫經聚集之時。

    即迅速查拏。

    全行殲獲。

    尚屬可嘉。

    沐特恩、蔡廷衡、俱着交部議叙。

    所有在事出力員弁。

    并着勒保查明。

    咨部議叙。

     ○谕軍機大臣等、據勒保奏、西甯回匪聚衆滋事。

    經官兵全行殺獲。

    并搜捕餘黨審辦一摺。

    已交軍機大臣、會同行在法司核拟速奏矣。

    又另摺奏、查出形迹可疑之回民馬有成等、二十四名。

    請将該犯等佥同家屬。

    發往雲南廣西等省、定地安插等語。

    馬有成等、雖名為改歸舊教。

    而行蹤詭秘。

    自非安分之徒。

    自應概行發遣。

    以示懲儆。

    第雲南廣西等省。

    近在内地。

    該處均有回民。

    或在彼又有煽惑。

    亦非所宜。

    已谕令軍機大臣等、于核議時改發黑龍江等處。

    給索倫為奴。

    自較為妥協。

    至該督奏稱、甘省回民。

    從前新教居其大半。

    自四十六九等年、大加懲創之後。

    改歸舊教者固多。

    而狡黠之徒。

    陽奉陰違。

    亦複不少。

    難保其不再生事端等語。

    因思回民舊教、自必多于新教。

    其饬禁之後。

    仍行暗習新教者。

    因查察甚嚴。

    不敢公然顯露。

    而舊教中人。

    見其行事各異。

    自無不知之理。

    何不乘此查辦時、曉谕舊教回民。

    令其将仍習新教之人。

    逐一指出。

    即可按名查緝。

    嚴行辦理。

    以期永淨根株。

    但須酌看情形。

    不動聲色。

    密為妥辦。

    毋得稍涉張皇。

    再蘇代原等各犯。

    業經傷斃正法其家屬應行緣坐者。

    何以該督摺内、未經查明聲叙。

    着即照例辦理。

    毋少疎縱。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前經刑部以新疆遣犯人數衆多。

    奏準少發該處。

    現在刑部定拟發遣各犯。

    已俱照此辦理矣。

    但外省審辦案件。

    有減死一等重犯。

    以及問拟軍流人犯。

    情罪較重。

    不足蔽辜。

    從重辦理者。

    仍多奏請發往新疆伊犁等處。

    此等兇惡匪徒。

    同在一處。

    聚集成群。

    難保無糾約滋事之患。

    且年複一年。

    人數日益衆多。

    于該處地方。

    及約束收管。

    均有未便。

    嗣後應将問拟發遣各要犯。

    分往吉林打牲烏拉、及黑龍江之索倫、達呼爾、珲春等處。

    俾免徒不緻日聚日多。

    方為妥協。

    着交刑部堂官酌定章程具奏。

    即行文各直省。

    令其一體遵照。

     ○又谕曰、書麟等奏、睢甯南岸周家樓漫口兩頭。

    裹護已定。

    大河溜勢。

    仍有五分。

    非豫省漫口全行奪溜者可比。

    且江南土性堅實。

    将備弁兵。

    谙于堵築。

    書麟、蘭第錫、可以力肩趕辦。

    似可無須阿桂前往等語。

    所奏是。

    該處漫口。

    既經書麟等、通盤核算。

    白露前後。

    即施工進做。

    兩月内可以堵合完竣。

    該督等複力肩其事。

    自不必再令阿桂前往。

    昨因韓鑅由江西回京。

    必經過江南。

    已令其就近赴工幫辦。

    着再傳谕書麟、蘭第錫、自行酌量。

    若并可不用韓鑅在彼幫辦。

    亦即據實奏聞。

    令其回京。

    至該督等、前請于西壩上首稍遠處所。

    拟建挑水壩。

    挑溜歸入引河。

    系所應為。

    茲複遵照朱筆标識地方。

    斜往東北、建築雞嘴壩一座。

    有此兩層埽壩。

    挑溜當更得力。

    現距白露不遠。

    該督等宜勉力趕辦。

    以期漫口迅速堵竣。

    早慰朕懷。

    又據奏、此次漫水下注。

    緣周家樓迤上郭魏二工。

    曾經漫溢。

    此一帶堤内、地勢淤高。

    是以周家樓漫溢之初。

    溜勢頗覺洶湧。

    嗣漸平緩。

    皆由内地不甚窪下。

    所以不緻多掣等語。

    前因該督等奏、漫水為湖水頂托。

    緊靠湖邊張福引河而出清口。

    不緻淤及湖身。

    因思周家樓距張福口、尚有一百五十餘裡。

    恐沿途不免淤高。

    曾谕令該督等、設法籌辦。

    黃流挾沙而行。

    漫水歸入洪湖。

    即湖中亦未必全無淤墊。

    據該督等奏、不至淤及湖身。

    若果如此。

    固屬甚好。

    但水性就下。

    必使之宣洩有路。

    方免壅遏為害。

    今水勢既出歸仁堤而入安河下注。

    若漸次澄淤。

    日高一日。

    設将來又遇盛漲。

    南堤以下淤高。

    不能南行。

    改為北徙。

    以緻北堤着重。

    稍有疎虞。

    關系豈不更重。

    着傳谕該督等、于漫口堵合後。

    務詳細履勘。

    将此次沿途所積之淤。

    多方撈挖。

    留出河形。

    其起出淤沙。

    或即以培就近民田。

    于耕種既可得肥腴。

    而水勢亦有所疏洩。

    豈不一舉兩得。

    至湖身倘有受淤之處。

    亦當設法疏浚。

    不可回護。

    以緻将來不能多為容納。

    其五壩迤下高寶諸湖之水。

    若能使漸次入江。

    不至下河受患。

    則更妥善。

    該督等當熟商會籌。

    次第妥辦。

    不可畏勞惜費也。

     ○又谕、據書麟覆奏、安徽學政徐立綱、前在學政任内。

    聲名實屬狼籍。

    自複任以來。

    頗知收斂。

    然竟謂三年之内。

    全無劣迹。

    臣不能保。

    現又密加察訪。

    一得實迹。

    即行據實陳奏等語。

    徐立綱于前次任内、身名既屬狼籍。

    該省巡撫、何以不即據實參奏。

    彼時巡撫系屬何人。

    書麟摺内、何以不即聲明具奏。

    現在雖據實奏稱尚知收斂。

    并無劣迹。

    但此等作奸犯科之事。

    自然不敢使人聞見。

    焉知不比初任倍加秘密。

    以緻無從得其端倪。

    況此等貪劣之員。

    亦斷不肯改悔歛戢。

    着書麟設法訪查。

    務将徐立綱實在有無劣迹。

    據實奏聞。

    毋得稍涉回護諱飾。

    代人受過。

    将此由六百裡再行密谕知之。

     ○軍機大臣議覆、山西巡撫海甯、陝西巡撫巴延三、同日奏到酌辦查禁私販大黃事宜。

    海甯奏、大同府沿邊一帶。

    界連蒙古。

    與俄羅斯較近之地。

    所需大黃。

    各赴内地購買。

    令其呈明地方官。

    發給印票。

    注明觔數。

    行知經由關口。

    驗票放行。

    如私行夾帶。

    及無票之商。

    即行拏究等語。

    應如所奏。

    遵照酌定章程辦理。

    至巴延三奏、請将内地各省販運大黃。

    通行編給印票。

    層層咨報。

    處處照驗等語。

    誠恐辦理過當。

    必緻胥吏藉端勒索。

    種種滋弊。

    所奏應毋庸議。

    嗣後大黃一種。

    自應遵奉谕旨。

    止須于各省沿海口岸。

    及直隸山海等關口近邊地方。

    嚴密稽查。

    即陝甘兩省。

    止須于嘉峪關、榆林、等處密查。

    毋許偷越。

    其内地如台灣、瓊州、崇明、等處。

    地懸海外。

    仍着各該地方官、酌定限制。

    給票呈驗。

    以防私販。

    其餘各府州縣。

    均聽照常販運。

    毋庸給發官票。

    以免紛擾。

    從之。

     ○以光祿寺卿武隆額、為奉天府府尹。

     ○豁除江蘇丹徒縣坍江田地、三十一頃七十八畝有奇額賦。

     ○是月。

    欽差侍郎伊齡阿奏、直隸省有旗租地方。

    共七十七州縣。

    拖欠旗租者、十一州縣。

    其鹽堿抛荒。

    佃戶逃亡。

    以緻租銀無着者。

    交河、滄州、南皮、青縣、四州縣。

    惟南皮縣四頃有零荒地。

    實系堤占水沖。

    已照例開除外。

    其餘三處荒田。

    并非不可耕種之地。

    良由包攬交租之人。

    豐年則完課之餘。

    藉為分潤。

    一遇歉收。

    則佃戶以承認有人。

    抛地他往。

    包攬之人。

    即藉口無人頂認。

    年複一年。

    緻令旗租無着。

    前經署總督大學士英廉、通饬各州縣一體禁革。

    以杜逃亡隐射之弊。

    臣查悉前情。

    即面饬州縣。

    嗣後如有逃避之戶。

    務即随時招認。

    不得仍前颟顸滋弊。

    再查各屬新舊積欠簿冊。

    均系實欠在民。

    尚無隐混侵蝕等弊。

    其未經查辦之安肅、清苑等十一州縣。

    及所有拖欠租銀。

    尚當以次查核具奏。

    得旨、俟查清奏到有旨。

     ○直隸總督劉峨奏覆、靈壽被災等戶。

    其房屋木料。

    未經沖失。

    高阜田禾。

    亦無妨礙。

    低窪處間有受傷。

    其坍損房屋之千餘戶。

    現給修費銀。

    乏食貧民。

    現在撫恤。

    淹斃男婦四名口。

    給棺殓埋。

    至蠡縣之孟嘗、劉佃、二處、沖決之所。

    現已搶築合龍。

    田禾被傷者、酌借耔種。

    俾得補種。

    并動義倉米谷。

    借給口糧。

    再現因雨水稍多。

    以緻近河之清苑、望都、安州、雄縣、高陽、任邱、河間、景州、獻縣、廣平、靜海、滄州、灤州、定州、趙州、隆平、甯晉、保定、東安、武清等二十州縣、低窪地畝。

    間被浸淹現在上緊疏消。

    并查勘災戶。

    分别辦理。

    得旨、不可諱災。

    詳悉查辦。

     ○安徽巡撫陳用敷奏、泗州界連江蘇省睢甯縣。

    因彼處周家樓一帶被水、漫溢下注。

    泗州境之赤山、青陽等堡。

    田廬間被水淹。

    現在設法宣洩。

    若及時消退。

    尚可補種荞麥雜糧。

    并饬布政使陳步瀛、赴勘。

    查有實在情形。

    即行奏報。

    得旨、妥協為之。

    應赈恤者、即赈恤。

    毋諱災。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