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八

關燈
買補之時。

    不能無賠累之左。

    則官吏不能不問之闾閻。

    而不肖者。

    更欲藉此獲利。

    則其害益不可問矣。

    其中弊端種種。

    朕知之甚悉。

    即臣工參奏者亦甚多。

    但再三思維。

    若明降谕旨。

    又恐啟奸民阻撓公事之漸。

    可密寄各省督撫。

    将如何籌畫辦理。

    使官吏無累、而蓋藏常足之處。

    悉心定議具奏。

     ○以江南副總河德爾敏、為詹事府詹事。

     ○命喀爾喀和碩親王。

    丹津多爾濟之子三達克多爾濟。

    在乾清門行走。

     ○巴林紮薩克貝子巴特嗎病故。

    遣官緻祭。

     ○戊戌。

    上禦太和殿視朝。

    文武升轉各官謝恩。

     ○示錄呈經史翰詹科道諸臣。

    勿拘忌諱。

    谕内閣。

    朕命翰林詹事科道諸臣。

    錄呈經史。

    本欲以明義理之指歸。

    審設施之體要。

    所望切實敷陳。

    昌言不諱。

    如大易否泰剝複之幾。

    尚書危微治忽之旨。

    風雅正變美剌之殊。

    春秋褒貶是非之實。

    與夫曆朝史鑒。

    興衰理亂所由。

    人材之進退。

    民生之疾苦。

    鹽往古以儆無虞。

    善為法而惡為戒。

    庶披覽之下。

    近之有助于正心誠意。

    推之有益于國是民生。

    涑水通鑒之編。

    西山衍義之輯。

    政治所資。

    前規具在。

    若有避諱之心。

    言得不言失。

    言治不言亂。

    則非所謂竭忱納誨之道矣。

    朕于六經諸史。

    誦覽研窮。

    再三熟複。

    義理之精妙。

    固樂于探求。

    怠荒之覆轍。

    亦時凜于炯鑒。

    諸臣各就意見所及。

    毋專取吉祥頌美之語。

    論理必極其周詳。

    論事必極其切當。

    務禆實用。

    勿尚膚詞。

    朕虛心采納。

    于諸臣章奏。

    尚屢降谕旨。

    令勿拘忌諱。

    況經傳之舊文。

    載籍之往事。

    更複何所避忌。

    若以避忌為恭敬。

    是大謬古人獻替之義。

    亦且不知朕兼聽并觀之虛懷矣。

     ○又谕、從前世宗憲皇帝轸念八旗。

    滿洲、蒙古漢軍、前鋒護軍。

    另戶領催披甲閑散内。

    有能繙譯、及繕寫清書之人。

    例不準考。

    無有進身之階。

    承特降恩旨。

    考試一次。

    着交吏部。

    照從前将八旗前鋒護軍。

    另戶領催披甲閑散内。

    有情願考試繙譯、及繕寫清書之人。

    查明數目具奏。

    考試一次。

    内有最優者。

    揀選具奏請旨。

     ○又谕、前據陝西巡撫崔紀奏稱。

    行令民間鑿井。

    以為灌田之用。

    此亦有益于稼穑之事。

    朕已允行。

    今聞崔紀辦理未善。

    自隴州至潼關一帶。

    井面圍圓。

    祗合抱有餘。

    深者不過二三丈。

    淺者僅有丈餘。

    即有深處。

    又多系淤滞之土。

    甫能及泉。

    旋即壅塞。

    潼關一帶如此。

    則他處可知。

    秦中地勢本高。

    積土深厚。

    今開挖若此。

    倘遇天時亢旱。

    禾苗未見焦枯。

    而各井己先涸矣。

    且以十畝之地。

    勒開三井。

    所起土塊。

    即堆積田中。

    是今歲方萌之秋麥。

    已損傷一二。

    又嚴限四十日告成。

    小民奔走不遑。

    甚苦竭蹶。

    凡民間開井砌磚者。

    非數十金不可。

    即土井亦須數金。

    今磚井發價七兩。

    土井發價三兩。

    實不敷用。

    民有怨言。

    是崔紀欲求速效。

    草率從事。

    而不知其無益有損也。

    朕所聞如此。

    可速傳谕崔紀。

    令其悉心體察。

    詳加籌畫。

    務收鑿井之益而去闾閻之擾。

    倘有地勢不能開挖者。

    亦即聽從民便。

    毋拂輿情。

     ○吏部等衙門、遵旨會議。

    京察一等人員。

    應酌量加恩。

    請将京察之年。

    除四五品京堂。

    并内閣侍讀學士。

    及開坊翰詹官。

    俱系蒙恩特簡之員。

    雖列為一等。

    毋庸複行優叙加級外。

    其餘考察帶領引見。

    奉旨準為一等人員。

    準其加一級注冊。

    以示獎勵。

    至盛京五部等衙門所屬、一等官員。

    俟期滿調回。

    帶領引見。

    準其加一級。

    以上各衙門、考察一等人員。

    遇有奉旨保舉之時。

    該堂官即于此項人員内。

    揀選薦舉。

    從之。

     ○又議準、浙江按察使胡瀛疏稱。

    内外大小官員。

    出繼為人後者。

    遇本生父母亡故。

    概令回籍治喪。

    一年服滿赴補。

    從之。

     ○戶部等部、議準陝西布政使帥念祖條奏内稱、各省州縣積貯常平倉糧。

    除百姓情願借領。

    仍照例出借外。

    其不願借領者。

    一概聽從民便。

    不得按地勒借。

    請将勒借之弊。

    嚴行饬禁。

    又稱、陝西興安、商、鄜、三州。

    自理刑名命盜案件。

    照直隸州相去該管道員衙門甚遠者。

    徑行解司之例。

    毋庸解赴該管道員審轉。

    從之。

     ○又議準、浙閩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

    疏請台民墾種番界地畝。

    各定界限。

    設立印冊。

    永杜侵占滋擾之弊。

    從之。

     ○又議覆、郝玉麟疏稱。

    福建福甯府。

    兵民輻辏。

    生齒浩繁。

    又兼崇山峻嶺。

    米販不通。

    全藉本處米糧接濟。

    請買谷三萬石。

    積貯府倉備用。

    應如所請。

    從之。

     ○考察銮儀衛等衙門。

    及各直省軍政。

    卓異官二十九員。

    貪官一員。

    不謹官三員。

    罷軟官七員。

    年老官二員。

    有疾官四員。

    才力不及官十一員。

    浮躁官五員。

    分别升賞、提問、處分、如例。

     ○免江西南昌衛前幫。

    暫停并追康熙五十一等年分。

    挂欠米。

    共六千六百五十三石有奇。

    從原任漕運總督補熙請也。

     ○追封皇後之父。

    原任一等男、加一等雲騎尉、兼察哈爾總管李榮保。

    為一等公。

    妻為公妻一品夫人。

    以富文承襲一等侯。

     ○翁牛特杜楞郡王羅蔔藏病故。

    遣官祭奠。

    并賞銀一千兩治喪。

     ○給還原任左都禦史能泰。

    三等侍衛覺羅查克散。

    罰台未經變價家産。

    卷之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