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八

關燈


    嗣徽音于蘭殿。

    純嘏彌昌。

    肅展盛儀。

    恭申忱悃。

    謹告天、地、宗廟、社、稷。

    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

    恭奉冊寶。

    加上徽号。

    曰、崇慶慈宣皇太後。

    伏願愛日凝禧。

    康齡錫福。

    升恒共慶。

    春晖瑞霭堯門。

    慈孝相承。

    坤德仁周禹甸。

    臣誠歡誠忭稽首頓謹言。

    寶文曰。

    崇慶慈宣皇太後之寶。

    上行九拜禮。

    複原位立。

    皇太後還宮。

    上出。

    升輿還宮。

    是日、諸王大臣俱随上行禮。

    衆官俱于午門外。

    随班行禮。

     ○除江蘇鹽城、阜甯、二縣。

    濱河地糧。

    谕内閣、朕聞江南鹽城、阜甯、二縣。

    有濱河田地。

    三千五十一頃。

    應納糧銀、四千四百餘兩。

    此地與水為鄰。

    淹涸靡定。

    從前有司經理不善。

    誤報水涸升科。

    究竟荒多熟少。

    小民納賦。

    甚覺艱難。

    以緻累年積欠未清。

    甚可轸念。

    着該督撫即行确查。

    将此三千五十一頃。

    應徵之錢糧、四千四百餘兩。

    悉行豁免。

    其從前未完之舊欠。

    一并赦除。

    俾闾閻永無賠累之苦。

    昭朕愛養黎元之至意。

     ○乙未。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禦太和殿。

    王公大臣文武官員、進表行慶賀禮。

     ○以加上崇慶慈宣皇太後徽号禮成。

    頒诏天下。

    诏曰。

    朕惟禮隆報本。

    感慈德而難名。

    誼重崇親。

    遇慶儀而倍笃。

    瞻肅雝之令範。

    式嗣徽音。

    念啟佑之多方。

    永贻燕翼。

    榮稱宜晉。

    彜典維昭。

    欽惟聖母崇慶皇太後。

    合撰乾元。

    應符坤極。

    宣勞贊治。

    和恒同四海之風。

    敦儉持躬。

    仁讓溥六宮之教。

    當夫藐躬誕育。

    備荷恩勤。

    迨于大業丕承。

    每殷牖迪。

    錫福多而兆民賴。

    贻謀遠而萬國甯。

    極尊養之兼隆。

    殚敷揚而莫罄。

    茲承慈訓。

    爰立中宮。

    政治修明。

    清甯協應。

    效敬承于夏啟。

    塗山之烈彌彰。

    衍昌熾于姬宗。

    太姒之谟聿着。

    敬加懿号。

    用洽輿情。

    祗告天、地、宗廟、社、稷。

    于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

    恭奉冊寶。

    加上崇慶皇太後徽号。

    曰、崇慶慈宣皇太後。

    炳嘉名于宮掖。

    推錫類于臣黎。

    所有事宜。

    開列于後。

    一、内外公主以下。

    縣君以上。

    俱加恩賜。

    一、從前尚過公主格格之額驸等。

    照伊等品級。

    着加恩賜。

    一、滿漢孝子順孫義夫節婦。

    該管官細加咨訪。

    确具事實奏聞。

    禮部據實以憑旌表。

    一、貢生監生。

    在監肄業者。

    免坐監一月。

    一、各省要路橋梁。

    間有損壞。

    行人勞苦。

    交與地方官。

    查明驗看。

    該督撫奏明。

    随時修理。

    一、各省民人。

    有孤貧殘疾。

    無人養贍者。

    該地方官。

    加意撫恤。

    如無室廬栖處。

    該地方官。

    酌設栖流所。

    以便栖處。

    于戲。

    寶牒揚庥。

    奕葉被春晖之照。

    瑤階志忭。

    寰區沾闿澤之施。

    布告天下。

    鹹使聞知。

     ○江南道監察禦史郭石渠奏、粵東鹽務、辦理不公。

    得旨、禦史郭石渠。

    摺奏廣東鹽務一案。

    查廣東鹽觔。

    先系水客辦運。

    後因課饷不清。

    于康熙年間。

    改為官收官運。

    遵行已久。

    今水客之子孫。

    吳湘、張嵩等、希冀複業。

    赴京控告。

    郭石渠不察其情事之真僞。

    即接受呈詞。

    代為陳奏、已屬不合。

    且并不奏請、敕下該督撫、詳察颠末。

    與本地情形。

    并水客之有無資本。

    力能辦課與否。

    遽稱繼楊琳之後者。

    因仍貪利。

    久假不歸。

    是偏聽細人一面之訴。

    而輙加曆任督撫以貪污之名。

    甚屬悖理。

    着将郭石渠交部議處。

    以為假公濟私者之戒。

     ○丙申。

    借給甘肅張掖縣、抛荒複業地畝。

    籽種口糧、一萬五千石。

    牛具人工銀、三千兩。

    從甘肅巡撫元展成請也。

     ○以刑部尚書尹繼善。

    孫嘉淦。

    刑部右侍郎陳德華。

    理藩院侍郎班第。

    内閣學士吳金。

    張照。

    詹事府少詹事福十寶。

    俱充經筵講官。

     ○原任漕運總督補熙。

    奏請給假、往沈陽搬父柩歸葬。

    得旨、補熙此奏。

    甚屬取巧。

    伊父鄂倫岱。

    乃從前獲罪正法之人。

    伊即欲搬柩歸葬。

    理應據實懇恩。

    何得含糊奏請。

    似此居心。

    豈為大臣之道。

    此奏本不應準行。

    但念伊系皇祖母族人。

    着照所請行。

     ○丁酉。

    上幸瀛台。

     ○谕理藩院。

    科爾沁額驸達爾瑪達都。

    系皇太後祖母之族。

    在内廷行走多年。

    軍前亦屬效力。

    着加恩封為鎮國公。

     ○命籌常平倉出粜買補之法。

    谕直省督撫。

    各省常平倉。

    原為濟民而設。

    每年青黃不接之時。

    存七粜三。

    以給民食。

    秋成之後。

    照數買補。

    出陳易新。

    不緻紅朽。

    以備歉歲赈恤之用。

    法至善也。

    但有司奉行不善。

    其弊遂有不可勝言者。

    當其出粜之時。

    惟附近居民。

    就近赴買。

    而鄉民則往返守候。

    不能遍及。

    且城中衿戶、役戶、牙戶、囤戶、與倉書聲氣相通。

    捏名報買。

    而州縣之内丁随役。

    亦乘機暗竊。

    通同盜賣。

    雖倉額有虧。

    總期秋熟買補還倉時。

    于鬥秤溢額浮收。

    填補遮蓋。

    此平粜時之弊也。

    至于買補之際。

    往往擇縣中富戶。

    發給銀兩。

    令其交谷。

    有照時價短發十之一二者。

    有銀色低潮者。

    或令自運還倉。

    腳價無出。

    又或用鬥則以大易小。

    用秤則以重易輕。

    且交倉折耗、盤倉供應之費。

    皆出之小民。

    此富民受累也。

    乃更有照糧派買之弊。

    每處派一買頭。

    總斂各戶。

    照數交倉。

    此等窮黎。

    二月新絲。

    五月新谷。

    尚然不敷。

    豈能堪此擾累也。

    朕思谷貴則出粜。

    谷賤則買補。

    自然之理。

    然天時豐歉靡常。

    而價值低昂難定。

    倘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