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七

關燈
五十五畝六分零。

    荒地、七頃七十九畝六分零。

    共應徵銀、五百一十二兩七錢三分零。

    米、一百六十四石一鬥六升零。

    并雍正十三年、乾隆元年、共未完銀、一千二十五兩四錢七分零。

    米、三百一十三石六鬥八升零。

    一并請豁。

    應如所請。

    準其豁除。

    從之。

     ○禮部等部議覆、陝西學政周<?雨澍>疏稱、延安府前經裁減學額。

    撥給直隸葭州屬、文武童生各一名。

    今葭州、并所屬之府谷、神木、二縣。

    複改隸榆林府管轄。

    而榆林府屬之靖邊定邊二縣。

    又複改歸延安府管轄。

    則于延安府學額内、撥給葭州之文武童生各一名。

    應仍歸延安府學。

    應如所請。

    從之。

     ○免奉天甯遠州、被水旗地、本年額賦。

    除沙壓地畝額徵。

     ○免吳喇忒三旗人等應完倉谷二千三百二十三石有奇。

     ○壬午。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曰。

    大學士鄂爾泰、奏辭總理兵部事務。

    大學士張廷玉、奏辭兼管吏部戶部事務。

    情詞懇切。

    至于再三。

    即數年來。

    亦屢有人陳奏。

    大學士不應兼管部務者。

    此乃就常例而論。

    不知國家委用大臣。

    随時變通。

    祗期有裨政治。

    難以拘執成規。

    亦多有與例不符。

    而出于不得已者。

    諸臣未能盡知也。

    皇考當日。

    命鄂爾泰、張廷玉、兼理部務。

    迄今多年。

    朕禦極以來。

    亦知兼攝為難。

    二臣亦屢以為請。

    而其中實有難于更易之情勢。

    蓋兵部尚書讷親。

    雖年力精壯。

    實心任事。

    而莅任未久。

    諸事尚未谙練。

    吏部職總铨衡。

    關系甚钜。

    非謹慎練達者。

    未易勝任。

    此二臣者。

    實為朕心之所倚賴。

    今乃辭解部務。

    将來之繼二臣辦理者。

    其事事妥協與否。

    朕尚未能豫知。

    豈肯遽從所請。

    在二臣受國家厚恩。

    當視公事如己事。

    亦不當以任事簡少。

    易于盡職。

    而恝視部務。

    往複渎陳也。

    俟數年之後。

    朕酌量再降谕旨。

    大學士鄂爾泰、仍着兼管兵部。

    大學士張廷玉、兼管兩部。

    事務實多。

    難于兼顧。

    準其解退戶部。

    仍兼管吏部。

    其他兼管部務之大學士邁柱、徐本、不必兼管工部、刑部。

     ○谕吏部、翰林開坊缺出。

    着仍照舊例。

    翰林院将俸深人員。

    開列二十員。

    爾部帶領引見。

     ○吏部議覆、署廣東巡撫王謩疏請廣東沿海煙瘴、對品調補人員。

    照調繁之例、無庸送部引見。

    應如所請。

    從之。

     ○戶部等部、議準漕運總督補熙疏稱、江南蘇州、太倉、二府州屬。

    原運白糧船、因船多丁衆。

    題請分前後兩幫。

    添設千總二員。

    随幫一員。

    今遵旨白糧減徵。

    所需船、較原額已少。

    将該幫船、仍歸一幫出運。

    所有添設千總随幫。

    均請裁汰。

    從之。

     ○禮部等部、議覆山西學政沈文鎬疏稱、山西朔平、甯武、二府。

    自雍正三年、新設府縣各學、經部議、照縣學例。

    額設廪增各二十名。

    兩年一貢。

    神池、五寨、二縣學。

    取進文武童生各六名。

    同甯武縣學。

    俱未設有廪增歲貢。

    俟十年後人文充盛。

    具題到日再議。

    至今十有餘年。

    各學生員人數已充。

    請将朔平、甯武、二府學。

    照州學例、添設廪增各十名、共足三十名。

    三年兩貢。

    神池、五寨、二縣學額。

    各添二名。

    額數與甯武縣學均。

    額設廪增各二十名。

    兩年一貢。

    應如所請。

    從之。

     ○河南道監察禦史陳其凝疏陳、二欲宜克。

    三私當省。

    一、心志之欲。

    私意之生于内者也。

    人心一放。

    則私意易生。

    私意一生。

    而外感乘之。

    自古聖賢。

    未有不以放心為戒者。

    堯之欽明。

    舜之執中。

    禹之祗承。

    湯之顧諟。

    文之小心。

    武之敬勝。

    無非恐此心之或放也。

    我皇上三年以來。

    常存敬天畏人之心。

    政無大小。

    事無輕重。

    其難其慎。

    固己私意無所容。

    而心志日以清矣。

    惟願釋服之後。

    益深謹懼。

    念天命之匪易。

    人心之難洽。

    政雖百慮而猶有失。

    事即千思而恐未當。

    心存而志抑。

    則廣心浩大之弊不滋。

    而精詳果斷之用以周。

    書曰、予臨兆民。

    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惟我皇上察之。

    一、耳目之欲。

    私欲之起于外者也。

    耳之所聞。

    習于非禮。

    則聞正聲而不樂。

    目之所見。

    習于非禮。

    則見正色而不怡。

    耳不聞正聲。

    目不見正色。

    其有關于治亂安危者非細。

    古之王者。

    懸珠以充耳。

    藻旒以蔽目。

    非不視不聞也。

    不敢以非禮之聲色。

    接于耳目也。

    我皇上禦極三年。

    聲未嘗接于耳。

    色未嘗接于目。

    豈有非禮之視聽。

    但願釋服以後。

    一睹一聞。

    尤加敬慎。

    非禮之來。

    明以辨之。

    嚴以絕之。

    則視聽清明。

    而耳目之間。

    無非正大光明之象。

    書曰、視遠惟明。

    聽德惟聰。

    惟我皇上察之。

    一、懷安之私。

    人情莫不欲逸。

    聖王非獨好勞。

    誠以心為動物。

    未嘗或息。

    勞于正則厭乎邪。

    勞于邪則厭乎正。

    出彼入此。

    間不容發。

    古聖王早夜兢兢。

    惟恐宴安之私。

    形于動靜。

    而叢脞之咎。

    遺于政事。

    我皇上三載憂勞。

    夙夜不遑。

    勤政之效。

    見于天下。

    惟願釋服以後。

    益加乾惕。

    早作夜思。

    施政之下。

    切于訪落。

    勤于稽古。

    則懷安之私不萌。

    而明作有功。

    惇大成裕矣。

    書曰、王敬作所。

    又曰、所其無逸。

    惟我皇上察之。

    一、好谀之私。

    谀詞順耳而悅心。

    正言忤聞而逆志。

    故正言多不見采。

    而谀詞易于入聽。

    然谀詞入。

    則心志蕩。

    政事疎。

    亘古以來。

    予智自賢未有不損德敗度者。

    我皇上求言若渴。

    納谏如流。

    三年以來。

    不為谀悅之詞所動。

    而臣下亦未嘗敢以谀詞上渎聖聰。

    臣愚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