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三

關燈
可否就近與蘇應選調換等語。

    着照尹繼善所奏、劉永貴、仍留鎮遠鎮之任。

    張士俊調補永順鎮總兵官。

    蘇應選、調補重慶鎮總兵官。

     ○策試天下中式武舉一百七人于太和殿前。

     ○丁醜。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加山東河工料價。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豫東兩省河工、所用歲修搶修之柴薪。

    俱系州縣領銀采辦。

    交工應用。

    每觔價值、搶修給銀九毫。

    歲修給銀六毫零。

    此十餘年來之例也。

    昨戶部侍郎趙殿最、奉差豫省。

    條奏歲修六毫之價、不敷采辦。

    請概給九毫。

    以裕民力。

    朕已允行。

    但思東省與豫省、河道毗連。

    壤地相接。

    所需料物價值。

    大率相同。

    豫省既已加增。

    則東省歲修之價。

    亦應照豫省之例。

    給與九毫。

    俾運工車價敷足。

    小民益可踴躍趨事。

    該部即遵谕行。

     ○戶部議覆、兩淮鹽政三保疏請、淮分司所屬劉莊、五佑、新興廟灣、四場。

    改隸泰分司管轄。

    泰分司所屬拼茶、角斜、二場。

    改隸通分司管轄。

    所有原定養廉。

    淮分司三千二百兩。

    泰分司二千七百兩。

    通分司二千二百兩。

    多寡不同。

    原因缺有繁簡。

    今既改隸。

    事務适均。

    請将淮分司養廉内、裁減五百兩。

    撥給通分司各養廉二千七百兩。

    又闆浦一場。

    因徐渎場裁并。

    養廉六百兩。

    莞渎一場。

    養廉四百兩。

    今莞渎、徐渎、闆浦、三場。

    分為闆浦、中正、二場事務适均。

    請将二場各給養廉五百兩。

    又白駒場裁并草偃。

    馬塘場裁并石港。

    餘中場裁并餘西。

    事務增繁。

    請各增給養廉一百兩。

    從之。

     ○戊寅。

    上詣壽皇殿行禮。

     ○詣皇太後宮問安。

     ○己卯。

    上禦乾清門聽政。

     ○免雲南軍丁銀。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前因各省軍屯額糧過重。

    密谕各省督撫确查。

    今據尹繼善奏稱滇省軍丁一項。

    從前未曾攤入地畝。

    原議俟查有欺隐軍屯田地。

    陸續抵補。

    每丁自二錢八分、至六錢二分、不等。

    共應納銀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兩。

    内除自雍正四年、至十一年。

    抵去銀三千餘兩外。

    尚有應徵丁銀一萬二千二百七十餘兩。

    曆年惟按冊載老丁名字徵收。

    或已無寸土、而追比無休。

    或已絕後嗣、而波及同伍等語。

    滇省軍丁一項。

    從前既未曾攤入地畝。

    而現在完納丁銀之人。

    又系無田之戶。

    邊地屯民。

    未免輸納維艱。

    深可憫恤。

    着将應徵軍丁銀一萬二千二百七十餘兩。

    自乾隆三年為始。

    概予豁免。

    俾無業屯民。

    永釋苦累。

    該督撫等。

    即通行曉谕。

    務使均沾實惠。

    以副朕加惠邊氓之至意。

     ○總理事務王大臣。

    九卿會議、大學士鄂爾泰等奏稱、查永定河水性水勢。

    俱非黃河可比。

    署河臣顧琮、請仿照黃河修築遙堤之議。

    萬不可行。

    今就現在之河形。

    順南下之水性。

    拟于半截河堤北。

    改挖新河。

    即以北堤為南堤。

    沿之東下。

    恐潮汐迎蕩。

    水緩停淤。

    應作洩潮埝數段。

    潮長、從缺口散流。

    潮落、從缺口收入。

    即河水出漕、亦如之。

    則沙停埝外。

    水歸河中。

    不緻淤墊。

    其挖河之土。

    自六道口以上。

    盡至北岸。

    堅築坦坡大堤。

    至入六道口内。

    則以七分接築南岸堤。

    以三分作北岸洩潮埝。

    如此則河澱攸分。

    下口無阻。

    而後于上遊河身、自半截河以上、逐段挑挖。

    務俾深通。

    再于南北兩岸、分建滾水石壩四座。

    各開引河一道。

    一、于北岸張客水口建壩二十丈。

    即以所沖水道為引河。

    東會于鳳河。

    于高各莊、截引涼水河、以為恒流。

    東南各建一閘。

    蓄涼水河之水。

    常注鳳河。

    一、于南岸寺台建壩十二丈。

    以民間洩水舊渠。

    入小清河者、為引河。

    一、于南岸金門閘建壩八十丈。

    以渾河故道接牤牛河者、為引河。

    一、于南岸郭家務建壩四十丈。

    即以舊河身為引河。

    四壩四引河。

    頭緒雖紛。

    脈絡交貫。

    合清隔濁。

    條理自明。

    縱遇異漲。

    或仍不免盈溢。

    而力分勢殺。

    補救無難。

    其引河所挖之土。

    俱于兩岸作拉沙壩。

    壩口之上、俱作石柱闆橋。

    以便防汛人等、往來行走。

    并請于工竣後。

    饬令河員、分認工段。

    專其責成。

    汛過之後。

    查有淤墊處所。

    立即報勘。

    随時挑挖。

    毋緻淺阻。

    倘有贻誤。

    照疎防例議處。

    均應如所奏。

    交署河臣顧琮等。

    遵照辦理。

    得旨。

    依議速行。

     ○又議大學士鄂爾泰等奏、查南運河全納漳流。

    今年汛水異漲。

    滄州青縣。

    賴有減水壩。

    得以分消。

    惟靜海地居下遊。

    坍岸頹堤。

    所在皆是。

    縣北之獨流地方。

    尤為工程最險之處。

    下逮楊柳青一帶。

    運澱通連。

    南岸殘堤如縷。

    倘有疎失。

    且恐殃及天津。

    應請于獨流東岸。

    建滾水壩。

    開引河一道。

    注之中塘窪。

    壩面寬二十丈。

    引河稱是。

    挖河之土。

    距兩岸各十丈。

    築為坦坡。

    大堤及窪而止。

    壩脊高下。

    以滄州捷地壩為準。

    其壩口石柱闆橋。

    以哨馬營壩為式。

    此壩一成。

    則正流濟運而外。

    餘波異漲。

    悉滾而出之。

    不惟靜海河道。

    全無羨溢之虞。

    即天津之三汊口。

    亦半減争流之勢。

    應如所奏。

    交署河臣顧琮等、遵照辦理。

    從之。

     ○戶部議覆、署陝西巡撫崔紀疏報、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