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二

關燈
額賦緩至明年麥熟後再行徵收。

    以纾民力。

    至永城等八縣雖勘明俱不成災但彼地既有被水之鄉村。

    其中必有乏食之貧戶。

    着該撫委員确查将不能糊口者。

    于冬末春初、赈濟兩個月務令均沾實惠。

    毋使一夫失所。

    此朕格外之恩。

    至尹會一所奏。

    該部仍照例速行。

    議覆 ○乙醜。

    定八旗武職、年老休緻、給全俸半俸之例谕内閣、荊州将軍衮泰、因軍政屆期。

    将年老佐領五十泰等七員。

    照例請交部院議處。

    查文員大計。

    武員軍政。

    有幹八法者。

    向來皆一體處分。

    其中有年老一條。

    例應休緻。

    朕思文職辦理地方事務。

    非年齒遲暮之員、所能勝任。

    故不得不令解退。

    至若武員、分防汛地。

    操練營伍固亦需精力強壯之人。

    但此内不無出兵數次。

    曾經效力具有軍功者。

    若概以年老、照文員一例擯斥。

    其情亦屬可憫。

    況現今旗員、以老告退。

    查有軍功。

    尚給與半俸。

    此國家優恤武弁之至意。

    夫告老者猶且加恩。

    而現任者遽行罷職。

    朕心殊為不忍。

    嗣後如遇出兵效力之将弁。

    其年齒雖老、而精力未至衰憊者。

    或仍留原任或調補簡。

    缺以保全其末路。

    其如何定例之處。

    着九卿會議具奏。

    尋議、查雍正二年。

    遵旨考選軍政、将年老衰頺、曾在軍前效力旗員。

    編為五等。

    分别賞給銀兩緞疋。

    休緻。

    原系格外施仁。

    并非定為遵行之成例。

    今未便援引特恩。

    分别定議。

    請嗣後内外八旗武職官員。

    遇軍政之年。

    派王大臣、并該管各上司秉公考驗。

    如年齒雖老、而精力未至衰憊。

    曾經出兵效力。

    着有軍功者。

    令其仍留原任。

    若年老而精力衰憊。

    雖有軍功。

    實難任事。

    應照例令其休緻。

    此等官員内。

    如有曾經出征打仗受傷。

    及有功牌者。

    令其原品休緻。

    賞給全俸。

    其曾經出征。

    并未打仗。

    及無功牌者。

    照旗員告休例。

    令其原品休緻。

    賞給半俸。

    其效力雖屬有年。

    并未出征者。

    仍照八旗例。

    勒令休緻。

    其有年老告休之員。

    亦照此例分别辦理。

    得旨、允行。

     ○戶部議覆、福建巡撫盧焯疏稱、閩省不知蠶織。

    近加勸導。

    并移咨浙江湖州府。

    撥蠶民十戶到閩。

    教以育蠶缫絲之法。

    着有成效。

    所有來閩之各蠶戶。

    請量給田畝養贍。

    應如所請辦理。

    從之。

     ○丙寅。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兵部、各省總兵副将名單。

    着照吏部例。

    将員缺緊要繁簡之處。

    分别注明進呈。

     ○總理事務王大臣、九卿會議、禁止燒鍋一事。

    據河北、五省督撫、各抒所見陳奏。

    内有請仍照舊例查禁者。

    有請宜寬于豐年。

    而嚴于儉歲者。

    有請不必禁止者。

    有請永行查禁者。

    有請嚴禁躧麯興販者。

    臣等公同詳議、因地制宜者。

    國法之備。

    因時立法者。

    王政之經。

    王制有曰。

    修其教。

    不易其俗。

    齊其政。

    不易其宜。

    謂凡居民服食器用之不能畫一也。

    燒鍋一事。

    各省之情形不同。

    所以各省督撫之陳奏。

    亦不能畫一。

    應令各于本省因時制宜。

    實力奉行。

    以觀成效。

    至躧麯一項。

    系燒酒盛行之源。

    衆論佥同自當嚴禁。

    惟所請治罪之處、互有異同。

    宜改歸畫一。

    請将躧麯販運者。

    定以杖一百。

    枷号兩個月。

    以示懲警。

    至順天府府尹奏請平定酒價。

    恐滋擾累。

    應免置議。

    從之。

     ○以浙江湖州協副将丁山、為處州鎮總兵官。

     ○丁卯。

    停貴州古州苗田屯軍。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貴州總督張廣泗奏稱、内地新疆逆苗絕産。

    請酌量安插漢民領種。

    彼時朕降谕旨。

    以苗性反覆靡常。

    若新疆招集漢民耕種。

    萬一苗人滋事蠢動。

    是内地之民人、因耕種苗地、而受其荼毒。

    此必不可行者。

    不得已而思及屯軍。

    乃指相近内地之處而言也。

    随經王大臣議、交張廣泗再行詳議具奏。

    複據張廣泗奏稱、逆苗絕戶叛産。

    俱令自行首舉。

    苗人等争先首報。

    一無抗違。

    具歡忻踴躍。

    毫無疑忌。

    但此等叛産。

    安設屯軍。

    以資分布防維。

    必須接聯營汛。

    以及糧運商旅、經由水陸通衢處所。

    而叛苗絕産。

    與餘苗現種田畝。

    多有攙雜。

    應将現戶之田。

    凡有攙入絕田内者。

    令其指明若幹丘段。

    歸并屯内。

    即以絕田之在旁列、不宜安屯之處。

    令該苗自行相度。

    按數撥還。

    甯使有餘。

    毋令不足等語。

    又經王大臣議、照所請辦理在案。

    今尹繼善來京陛見。

    朕詢及苗疆事務。

    伊一一陳奏、大略以逆苗産業、分布屯軍之舉。

    尚未妥協。

    朕再四思維。

    數年以來。

    經理苗疆。

    原期甯輯地方。

    化導頑梗。

    并非利其一絲一粟。

    是以彼地應輸之正供。

    朕皆仰體皇考聖心。

    永行革除。

    不使有輸将之累。

    豈肯收其田畝、以給内地之民人乎。

    從前屯田之意。

    原因該督等奏、系無主之絕産。

    故有此議。

    今看來此等苗田。

    未盡系無主之産。

    或經理之人。

    以為逆苗罪在當誅。

    今既宥其身命。

    即收其田産。

    亦法所宜然。

    故如此辦理。

    殊不知苗衆自有之業。

    一旦歸官。

    伊等目前雖惕于兵威。

    勉強遵奉。

    而非出于本心之願。

    安能保其久遠甯帖耶。

    至于撥換之舉。

    在田地有肥瘠之不同。

    而畝數又有多寡之各異。

    豈能铢兩悉合。

    餍服其心。

    使苗衆無絲毫較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