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二

關燈
監修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領侍衛内大臣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務正黃旗滿洲都統世襲騎都尉軍功加七級随帶加一級尋常加二級軍功紀錄一次臣慶桂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 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刑部戶部三庫事務世襲騎都尉軍功加十九級随帶加二級又加二級臣董诰内大臣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軍功紀錄五次尋常紀錄十四次臣德瑛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紀錄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二年。

    丁巳。

    閏九月。

    丙辰朔。

    免河堤屋租、并禁增建。

    谕内閣、江南黃運兩河。

    堤工之上向有民人蓋房居住者。

    曾經河臣等、議令拆毀遷移。

    以防作踐。

    旋以小民。

    安土重遷。

    止令移去險要工所之房屋。

    其餘仍舊存留此國家體恤貧民之恩澤也。

    查各堤所有民房。

    俱無額徵租稅。

    惟高郵、寶應、江都、甘泉、山陽五州縣。

    每年有應徵租銀三百八十餘兩。

    其間拖欠不完者、往往有之。

    朕念此等蔀屋茅檐。

    非有力之家可比。

    若留此輸公之項。

    雖為數無多。

    而追呼不免。

    且恐有胥役借端苛索之弊。

    用是特頒谕旨。

    将此項租銀。

    永行停止。

    并将曆年拖欠未清之數。

    悉予豁除。

    惟是上下堤工。

    乃河渠之保障理宜加意慎重以固河防。

    除現在已成房屋、無礙堤工者。

    免其遷移外。

    将來不許再有添增如有違禁增蓋者即行驅逐治罪。

    并将徇縱容隐之官弁、分别議處。

     ○禁耗羨外收餘平。

    谕内閣川省耗羨銀兩。

    向因公用不敷。

    每兩完銀二錢五分。

    朕禦極以來。

    加惠闾閻減去一錢、止存一五之數。

    無非欲使民力寬餘。

    受國家休養之澤也。

    今據碩色奏稱、該省相沿陋例。

    于火耗稅羨外。

    每銀百兩、提解銀六錢。

    名為餘平以充各衙門雜事之用等語。

    聞之不勝駭異火耗之報官。

    原以杜貪官污吏之風若耗外仍聽其提解此非小民又添一交納之項乎。

    一項如此。

    别項可知。

    一省如此他省可知朕思此等浮多之費。

    雖為數無幾。

    而取之商民。

    層層剝削其數必不止此。

    難免地方之擾累。

    着巡撫碩色、永行革除。

    以杜官吏借端需索之弊。

    倘公用内有必不可少之項。

    着于存公耗羨内。

    支給報銷。

    别省有如此者。

    着各該督撫查明具奏。

    該部即遵谕行。

     ○副都統納蘇泰奏、前工部左侍郎杭奕祿、請徹駐藏兵丁。

    奉谕旨。

    觀杭奕祿所奏。

    貝勒頗羅鼐等、深以内地之兵、在藏駐劄。

    于伊等有益。

    前皇考特憫念唐古忒人衆。

    恐内地之兵。

    久經駐藏。

    或有累伊等。

    思欲徹回。

    若果有益。

    數百兵丁。

    所費糧饷幾何着将此駐防與台站兵丁。

    暫停徹回。

    照舊輪班駐劄。

    俟過一二年後再定。

    副都統納蘇泰。

    在彼年久。

    令其回京。

    着杭奕祿留藏、與總兵官周起鳳、一同駐劄辦事。

    其應換部院章京、筆帖式等、着該部派遣更替。

    謹遵旨交代印信。

    即日起程。

    報聞。

     ○丁巳。

    上禦乾清門聽政。

     ○命平郡王福彭、兼管火器營事務。

     ○以通政使司右通政劉藩長、為光祿寺卿。

     ○以原任軍營參贊大臣哈岱、為正黃旗護軍統領。

     ○戊午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直隸總督李衛奏、履勘涞水縣之拒馬河。

    雖去泰陵七十餘裡。

    然在東南辰方。

    其水法環繞。

    去路自應深求。

    查此河自入鐵索崖以下。

    舊分二道。

    其由涞水入定興、向南偏東、會羅村河大局形勢相合。

    其故道既被河石填塞。

    自應開浚複舊。

    但石亭以南。

    河身太直。

    不能環抱今因水發之後。

    此河于鎮子營西。

    改向西南。

    回顧而下。

    轉覺有天然回抱之勢。

    惟因中有土岡。

    是以下源仍向東流。

    由涿州歸入一河而去。

    稍覺未宜。

    莫若即将鎮子營西、現開新河南首。

    堵其東行之路。

    就民間挖溝流水處、大加疏浚。

    不過三百一十丈。

    即可引入石亭以南。

    仍由涞水縣城外舊河之内。

    所謂因勢利導。

    則費少而工倍也至下源數處、祗須照明圖所指地方。

    略加疏浚其上源分流水口之所。

    将淺處二百八十餘丈。

    酌量開通。

    則水源常流、形勢環繞矣至于古城岩下、分流以濟民飲。

    其中段直河十餘裡、平岸沙石、已成陸地。

    毋庸挑挖。

    可省人力十分之七。

    又新河形勢、涯岸分明且東有山岡、關鎖水口不惟于風水外障、水法得宜。

    更于民間汲用灌溉有益。

    再此河逼近萬山。

    水勢長發不定。

    現無專管之員。

    應交與涞水縣縣丞經管。

    并石亭外委把總、就近巡查如有河石擋溜一面報明。

    一面會同知縣、動支公項修浚得旨。

    如所議行。

     ○兵部議準、雲南提督蔡成貴疏報、雲南永順鎮總兵官蘇應選、普洱鎮總兵官楊國華、均系兒女姻親。

    應照例題請回避得旨。

    調蘇應選、為貴州鎮遠鎮總兵官。

    鎮遠鎮總兵官劉永貴、為雲南永順鎮總兵官楊國華、為貴州。

    安籠鎮總兵官。

    安籠鎮總兵官崔善元為雲南普洱鎮總兵官。

     ○己未。

    改廣東廣州府理事同知、為滿洲專缺從布政使薩哈諒請也。

     ○庚申。

    戶部右侍郎趙殿最奏、州牧縣令、守土之官。

    出境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