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一

關燈
妻、孫氏。

     ○甲寅。

    孝敬憲皇後忌辰。

    遣官祭泰陵。

     ○乙卯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兵部議覆山東巡撫法敏疏稱、東省河撫兩标、所有賞兵生息銀兩。

    敷用有餘。

    查兖、登、二鎮。

    兵數衆多。

    兖鎮現存本利銀二萬餘兩。

    登鎮現存本利銀一萬八千餘兩。

    每年所獲息銀、不敷賞給。

    請于河撫兩标。

    各撥出銀三千兩。

    以五千兩添給登标。

    以一千兩添給兖标。

    于乾隆戊午年為始。

    照數酌給。

    應如所請。

    從之。

     ○戶部議覆、署理陝西巡撫事崔紀、疏請豁免神木、府谷榆林、懷遠、靖邊等縣雍正十三年分。

    借給鄂爾多斯乏食蒙古京鬥米五千四百九十石有奇。

    應如所請。

    從之。

     ○禮部右侍郎方苞疏言、九卿會議、宜令主稿之部、先行定議。

    然後移送九卿。

    俾得從容審度。

    如所見既同。

    既移稿畫押。

    倘其中尚有數人未協所議。

    則主稿之部。

    會同未協各員、商确至當。

    使并列上奏以候聖裁。

    又九卿而外。

    詹事、科道各官。

    應照舊例。

    俾得并與會議。

    其中或有卓見。

    與主稿之部原議不符。

    亦得随九卿後、公同商酌。

    得旨。

    廷臣會議公務。

    其秉公建白與否。

    皆發于其人之中心。

    非立之章程、可迫之使然者。

    如方苞所奏、不但事有難行。

    即定以為例、而不肯視國事如已事之人、其緘默仍如故也。

    嗣後九卿等、當思受朕簡畀之恩。

    凡遇廷議事件。

    胸有所見。

    即據理直陳。

    互相參酌。

    以歸于至當。

    毋得推诿主稿衙門、随班畫題、以了故事、有負朕博采衆論之至意。

     ○設榆林府司獄一員。

    從署陝西巡撫崔紀請也。

     ○以刑部尚書那蘇圖、署理兵部尚書務。

     ○是月。

    兩江總督慶複奏、江省人民。

    好談禍福。

    自立教名。

    因有緣明教、鬥母教、五恩教、長生教、等稱。

    節經谕令地方官嚴察。

    茲查獲南彙縣緣明教張瑞林等。

    上海縣假談天主教張乾等。

    審無為匪情事。

    惟圖诓騙财物。

    遂将為首立教之人、及在會執事人等。

    分别枷杖。

    得旨。

    如此辦理。

    殊屬寬嚴得中。

    防微杜漸之意。

     ○又奏、江浙接壤。

    風土大略相同。

    浙省蠶桑之利甲天下。

    而三吳組織所需。

    皆資市販。

    應令各州縣官、查勘該處地方。

    可以植桑者。

    即官買桑秧、分給居民種植。

    示以育蠶之法。

    如有成效。

    即加獎賞。

    俾小民各知蠶桑之利。

    得旨。

    農桑乃為政之本。

    所當時刻留心。

    此奏欣悅覽之。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郝玉麟奏報、閩縣、侯官福清長樂、羅源連江、等六縣被風。

    松溪、政和建安、瓯甯等四縣、被水、請緩徵本年錢糧并赈饑各事宜。

    得旨。

    覽。

    被災州縣、務須加意撫恤之。

     ○又奏、泉漳地方、民風強悍、查有奸徒、假神糾夥、造作謠言、謀為搶劫、現經拏獲審究。

    總期毋縱毋枉、以安良善。

    得旨。

    此等事、若聽其蔓延。

    則為害非小。

    若嚴究首惡。

    則餘類自散。

    毋縱毋枉之言、得之矣。

    然地方中不可屢有此事也。

     ○湖南巡撫高其倬奏、查勘長沙、善化、邵陽、桑植、澧州、等五州縣、被水甚輕。

    補禾又成實。

    不為災。

    其茶陵州、及衡山新化二縣屬。

    田禾被水較重。

    現已先給兩月口糧。

    再于冬春之間。

    給三個月口糧。

    以資接濟。

    得旨。

    覽如此盡心辦理、方是。

    不可以通省豐收。

    遂置受偏、災者勿論也。

     ○河東河道總督白鐘山、山東巡撫法敏奏、東省汶上縣南旺地方。

    較南北獨為高亢。

    古稱水脊。

    汶水至此、南北分流。

    以濟漕運。

    故又名分水口。

    為東省全河樞機。

    舊有禹王廟、分水龍王廟、前明工部尚書宋禮祠、凡三區。

    實為往聖先賢、及山川之神、有功德于民者。

    現會同欽差侍郎趙殿最、查勘戴村壩。

    目睹各廟、日就傾頹。

    應饬地方官确估詳題。

    委員監修。

    以肅祀典。

    得旨。

    此系應舉行之事也。

    俟工程完竣之日。

    汝等奏聞。

     ○山西巡撫覺羅石麟疏報、晉省于七八兩月。

    得有透雨。

    查勘通省。

    惟興縣、永甯、臨縣、臨晉、榮河、等五州縣、雨澤未遍。

    難望收成。

    所有被災貧民。

    現經分别極次、酌定赈濟。

    得旨。

    晉省得雨、較直隸為尤遲。

    且聞米價日貴。

    此奏不稍涉粉飾乎。

    至被災州縣、加意赈恤之。

    毋緻失所。

     ○四川巡撫碩色疏奏、前奉恩旨。

    各省出借倉谷。

    至秋成後還倉。

    若值歉收。

    免其加息。

    查川省春借倉糧。

    無論豐歉。

    概不加息。

    應請仍照舊例。

    得旨。

    自應如是辦理者。

    豈有向無加徵、而反因此加徵者乎。

     ○又奏、川省自設立社倉以來。

    惟達州、内江、等三十餘州縣。

    有捐貯谷二萬一千餘石。

    此外百餘州縣。

    俱無存貯。

    查川省常平倉、每年春粜秋還。

    多有盈餘。

    應将各屬盈餘。

    俱令買入社倉。

    或盈餘州縣社糧已多。

    即将此州縣之盈餘。

    撥買糧少州縣之社倉。

    俟數年後。

    皆有積蓄。

    民自樂捐。

    積貯有數。

    再行酌量建倉。

    得旨。

    既經周詳籌畫。

    其次第實力行之。

    以觀後效。

     ○兩廣總督鄂彌達奏報、本年八月初二日。

    高雷瓊等屬。

    陡被風潮。

    現在委員赈恤。

    得旨。

    此乃八月初二之事。

    至九月初十、始行陳奏。

    乃雲現在委員赈恤。

    先行具奏亦可謂留心民瘼者矣。

     ○又疏報、東省雨澤稍稀。

    米價未能平減。

    得旨。

    或平粜、或赈恤務在民受實惠。

    切不可以已不饑、而瘼視民饑也。

     ○福州将軍隆昇奏報、省城陡遇飓風驟雨。

    廬舍損壞。

    除民間被災情形、即當俟總督郝玉麟查辦外。

    所有四旗兩營、及水師旗營各兵丁。

    俱有損壞房屋。

    現在分别旗營。

    借給銀兩。

    以為修葺之用。

    得旨知道了。

    此等奏報、惟應以實。

    督撫或有隐飾。

    尚賴汝等據實奏聞。

    若汝等複存諱災之念。

    則雖百摺奏、庸何益耶。

     ○山東兖州鎮總兵李建功奏、奉到漳河神廟。

    禦書福佑通漕扁字一幅。

    敬謹摹刻。

    擇日懸挂緻祭。

    以答神庥奏入。

    報聞。

    卷之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