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一

關燈
等三縣。

    雹災額賦有差。

     ○以故奉國将軍鄂嶽之子多福、照例襲奉恩将軍。

     ○以鴻胪寺少卿嚴瑞龍、為湖南按察使。

     ○湖南巡撫高其倬疏報、桑植、澧州、安鄉、安福、等四州縣。

    開墾田地六十四頃八十八畝有奇。

     ○己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德沛在甘肅巡撫任内、聲名甚好。

    今已用為湖廣總督。

    伊前所奏、開渠鑿井、興修水利等事。

    皆利益民生。

    愛養黎元之切務曆來督撫、似此留心本計者。

    頗不多見但伊在任未久。

    各處工程。

    有大概告成者。

    亦有未曾就緒者。

    或有計議興作、尚未舉行者應寄信與大學士查郎阿、新任巡撫元展成、督率屬員。

    接續辦理。

    無廢前功。

    其因時制宜之處。

    又在伊等臨期斟酌。

    總以利濟民生為要。

    元展成到任時。

    着查郎阿、将朕此旨傳谕知之。

     ○戶部議覆、兩江總督慶複疏稱、安屬孤貧口糧。

    多寡不均。

    請照江蘇之例。

    将額設孤貧口數。

    自戊午年為始。

    按名均給。

    每日各給銀一分。

    共歲給銀三兩六錢。

    遇閏加增。

    小建扣除。

    均應如所請。

    從之。

     ○又覆、兩江總督慶複疏稱、揚、通等六府州屬。

    額徵夏麥例系先漕徵納。

    查各屬産麥稀少。

    民間每多購買交倉。

    且按畝驗派、僅止升合。

    州縣亦難分款催徵。

    請改徵米石。

    随漕交納。

    應如所請。

    從之。

     ○旌表守正捐軀之直隸蠡縣民、宋狗兒妻李氏。

    河南新蔡縣民、劉布妻李氏。

    陝西長安縣生員、郭周翰妻陳氏。

     ○庚戌。

    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議覆戶部左侍郎趙殿最等奏、遵旨查勘運河水泉閘壩。

    公同酌籌各事宜。

    一、修築各湖圈堤查蜀山、馬踏、馬場、等湖。

    為潴水濟運之要區。

    從前修築圈堤。

    閱久低缺。

    請全行修築。

    并建石閘涵洞。

    以時啟閉。

    一、疏浚泉河。

    查諸泉距湖遠近不等。

    必由泉河始達于湖。

    其達蜀山、馬踏、二湖者、曰彙河、汶河、達馬場、獨山、二湖者。

    曰泗河、府河、皆水泉歸湖之咽喉也。

    請每年于十月水落後。

    即查明于淤淺段落。

    募夫挑浚。

    一、定期築壩挑河。

    請每年于十一月初一日煞壩。

    其開壩日期。

    以南漕船頂台莊閘為準。

    一、禁止紊亂漕規。

    以資宣蓄。

    查河水高下相懸。

    恃石閘為收束。

    如下閘未閉。

    上閘已開。

    勢必一瀉無餘。

    請令沿河。

    鎮道等、務遵漕規啟閉。

    不得以儹運迅速。

    逼勒啟闆。

    一、酌修何家舊壩、以資宣洩。

    查汶河自戴村壩以下。

    分水口以上。

    有何家口地方。

    舊建滾水石壩一道。

    外有支河二道。

    與為通流。

    前總河朱藻奏準、于二支河口門、築土壩二道。

    不使汶水旁洩。

    但春夏之交汶水浩瀚盈溢為虞。

    請于兩道土壩内、各建涵洞一座。

    設閘闆、以時啟閉。

    一、武城之城根沖刷。

    應酌籌變通。

    查武城縣城垣、在運河之南。

    其東北一隅、正當迎溜頂沖。

    城根日漸坍塌。

    前總河朱藻議準、于南岸修建磚工、以護城垣。

    但該處地系流沙。

    磚工易于沖裂。

    現在酌議、或于北岸另開運河一段。

    将舊河築壩斷流。

    或形勢不便挑河。

    于該工上首、建築水壩一座。

    挑溜開行。

    以護下工。

    請令河撫諸臣。

    饬河道勘明定議。

    均應如所奏辦理。

    得旨。

    依議速行。

     ○又議覆、戶部左侍郎趙殿最奏、據副都禦史陳世倌、條陳東省運河事宜。

    一、東平州戴村壩、系引汶濟運關鍵。

    陳世倌奏、明潘季馴建石壩時、有無玲珑原制。

    現在應否改建石壩。

    查山東通志、載潘季馴建玲珑石壩。

    是玲珑原系舊名。

    該處原有玲珑、滾水、亂石、三壩。

    惟玲珑最關緊要。

    雍正四年。

    學士何國宗等、查勘壩工。

    另築石壩一道。

    堅密難以刷沙。

    水漲之年。

    民田受其沖溢。

    尋經總河朱藻、改作涵洞五十六座、以洩水勢。

    是石壩終不可行。

    必須仍按玲珑刷沙之意。

    兼得截水濟運之法。

    方保萬全。

    今查勘涵洞泥沙壅積。

    請将中間用灰石填塞。

    兩邊各留八洞。

    下闆攔束。

    再添設閘官一員。

    督率挑挖、專司啟閉等語。

    查汶水上受泰安、萊蕪、等九州縣山水。

    源遠流長。

    每遇伏秋水發。

    水從壩面滾瀉鹽河。

    若将中間涵洞填塞。

    遇汶水驟發。

    宣洩不及。

    沿河州縣、必受漫溢。

    應請敕下河東總河再行詳勘。

    其中間涵洞四十座。

    暫停填塞。

    其兩邊十六洞。

    挖盡浮沙。

    務見老土。

    如果堅實可垂永久。

    再行下樁鋪石。

    俟經試一二汛後。

    請旨遵行。

    一、陳世倌奏、恩縣四女祠滾水磚壩。

    仍改用磚工。

    并将支河挑浚深通。

    查四女祠、在運河東岸。

    舊有減水閘一座。

    支河一道。

    系洩運河漲發之水。

    後支河淤塞。

    閘亦廢圯。

    經學士何國宗、奏建滾水壩一座。

    壩南修築磚工。

    将支河照舊挑挖。

    因大水磚工坍卸。

    總河朱藻、用柴搶修。

    因成柴工。

    今陳世倌請仍用磚工。

    似可不必。

    惟原挑支河、至楊家莊而止。

    下流仍然不通。

    議從石壩口起、至德州九龍廟、應挑河泓一道磚工迤西、至三義廟、應幫築土堤二百餘丈等語。

    應令河東總河、饬令河道。

    于水落土乾之日。

    題請興修。

    一、山東德州哨馬營、設有滾水壩、引入支河、以洩運河異漲之水。

    原以佐四女祠宣洩之不及。

    緣支河受漳衛之水。

    挾沙帶泥。

    水過積淤。

    是以未能暢洩。

    陳世倌奏、果有淤淺之處。

    重加疏浚。

    查支河口壩、面寬三十丈。

    以下漸束、至曹村堤口、僅寬十六丈。

    積淤愈甚。

    急宜挑挖。

    中間又有惠濟一橋。

    僅高八尺。

    橋下石柱挨排。

    應請拆去。

    拔除樁石。

    設立官渡船一隻。

    秋冬另搭草橋。

    以濟行人。

    曹村堤口。

    應再開寬八丈。

    陳公堤缺口九處。

    一體堵築。

    于迤南建石閘一座。

    再于支河南堤涵洞外。

    圈築土壩一道等語。

    查陳公堤缺口九處。

    為民間私洩坡水。

    今一改石閘。

    遇有不肖官吏。

    司其啟閉。

    轉緻病民。

    應令河東總河。

    悉心查勘。

    順從輿情。

    另行請旨遵行。

    其築壩挑河造船各事宜。

    均應如所請。

    得旨。

    依議速行。

     ○又議覆、戶部左侍郎趙殿最等奏、遵旨會勘東省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