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自明初、紹興有惰民。
靖難後、諸臣抗命者。
子女多發山西、為樂戶。
數百年相沿未革。
一旦去籍為良民。
命下之日。
人皆流涕。
自準噶爾擾邊。
聖祖仁皇帝宿兵西北陲。
以保舊屬諸蕃。
青海之平也。
彼又納我叛臣。
雖屢加訓告。
襲盜不休。
故定議濯征。
為一勞永逸計。
及十年。
大破之于喀爾喀之地。
邊将争言宜乘時進剿。
皇考念彼遠處外夷。
武不可黩。
乃遣使谕告。
決意罷兵。
西南洞苗。
自古為附近州縣之害。
自平定廣烏蒙古州歸義。
開地二千裡。
而時戒邊疆大吏。
為善後之謀。
敬惟皇考自始至終。
所以莅官勤民教士恤軍安内馭外者。
無不體之以誠。
本之以孝。
用之以中。
持之以正。
育之以仁。
撫之以寬。
與聖祖仁皇帝若合符節。
而更化砥俗。
使天下遵道遵路。
如優恤宗室。
而禮度必謹于防維。
愛禮大臣。
而法禁必行于貴近。
搜羅才俊。
而甄别不漏于昬庸。
教育士民。
而捕诘獨嚴于敗類。
蓋非此不足以移文恬武嬉、陰私交結之風。
革吏蠹民偷、陝戾奸欺之習。
未嘗非聖祖晚年整肅官方。
矯除薄俗之遺意也。
是以數年之後。
蒸然丕變。
外自郡州縣吏。
私饋不行于大府監司。
内而閣部院司台垣。
不敢以已事幹外吏。
倉庫侵蝕者。
所在充盈。
庠序鮮嚣陵之士。
門關無苛索之兵。
蠹吏散朋。
奸民徙業。
孔子所稱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
我皇考實克當之。
皇考即位之元年八月。
即手書建儲事。
密封宮廷。
布告群臣。
八年六月。
聖躬違和。
特召臣、及莊親王、果親王、和親王、大學士、内大臣、數人入見。
面谕遺诏大意。
謂朕夙夜憂勤。
惟體聖祖之心以為心。
法聖祖之政以為政。
因見人情澆薄。
官吏徇私。
罔知改省。
不得不懲治以戒将來。
故有從前條例本嚴。
而改易從寬者。
乃原議未協。
朕與廷臣悉心酌定。
可垂永久。
有從前本寬。
而改易從嚴者。
本欲俟諸弊革除之後。
酌複舊章。
乃知皇考聖智天縱。
灼見聖祖不言之意。
以就前功。
而随時取中。
用建民極。
蓋聖祖時。
瘡痍初複。
非遍覆包涵。
不足以厚生養而定民志。
皇考繼承之初。
則政寬而奸伏。
物盛而孽萌。
非廓清厘剔。
大為之防。
其流将溢漫而不可以長久。
兩朝聖治。
正如天地四時之運。
相推相代。
以成歲功。
先儒所謂雖有改制之名。
而無變道之實者。
此也。
皇考聖意。
原欲大加整剔。
使弊絕風清。
人人皆知理法。
而後布恩施德。
以培國家萬年元氣。
昊天不吊。
未假之年。
使十有三年。
憊精勞神之聖心。
猶未釋于龍馭上賓之日。
而廣大欲沛之澤。
不及旁流汪濊。
以遂皇考之初志。
而親見黎民遍德之休也。
嗚呼痛哉。
雍正十三年。
八月己醜。
皇考崩。
聖壽五十有八。
乾隆二年三月庚寅。
葬泰陵。
小子謹拜稽首而獻頌曰。
惟天行健。
運而不息。
陰陽甄陶。
萬殊一則。
惟聖時憲。
建極宜民。
其用曷先。
曰義與仁。
當豐而亨。
蔀亦潛滋。
既大且豫。
必戒其随。
皇帝繼序。
履盛持盈。
日暄雨潤。
雷動風行。
皇天所付。
惟此嘉師。
四聖容保。
予承予依。
曰予作君。
在厚其生。
其災其害。
我躬是膺。
曰予作師。
在正其德。
其薄其頑。
我躬之忒。
設監置牧。
惟民之安。
苟非其人。
慮為民殘。
心膂股肱。
信賢不貳。
庶司百吏。
開誠以示。
片言必錄。
小善必登。
耳提面命。
無或荒甯。
官箴之敗。
交以賄成。
賢奸可易。
白黑可更。
植黨背公。
诪張谲诳。
上下相蒙。
斯民曷望。
重增秩祿。
用絕苞苴。
私塗既閉。
邦經可胪。
旌廉擢能。
俾欽俾慕。
誅恣懲貪。
俾愧俾寤。
九官承式。
庶事寡愆。
大府整躬。
百城晏眠。
敬刑明罰。
亂獄無滋。
歲會月要。
出納無欺。
救荒拯溺。
家沾戶浃。
增防浚川。
役均廪給。
興禮明教。
以示之則。
禁暴诘奸。
以除其慝。
煌煌帝京。
政肅風清。
豪強屏息。
奸宄潛形。
博戲鬥嚣。
鹑茵雞栅。
奇技淫聲。
兒童莫識。
近自畿甸。
周于海隅。
山行野宿。
刁柝無虞。
曷占政成。
官稱其職。
曷占民安。
鼓腹作息。
皇帝緻治。
身為表儀。
由中達外。
誠一無私。
郊廟明禋。
洞洞屬屬。
阙廷莅政。
雍雍穆穆。
大孝備矣。
昭哉嗣服。
眷舊親賢。
久而彌笃。
近承德意。
遠樹風聲。
父勉其子。
弟祇其兄。
未明求衣。
日昃不食。
一日萬幾。
是匡是饬。
天現其光。
珠聯璧合。
地效其靈。
河清川翕。
畝穗叢歧。
陵芝結紐。
鳳翙麟遊。
近在郊棷。
皇帝曰咨。
毋安毋豫。
我君我臣。
惟戒惟懼。
遇災而懼。
災可為祥。
以祥為常。
志将日荒。
重道崇文。
德心是懋。
張皇六師。
武不敢究。
天衢如砥。
萬國朝宗。
開我明堂。
四裔來同。
盛德之氣。
生物之元。
于時為春。
在人曰仁。
尊嚴之氣。
物以凝閉。
于時為秋。
在人曰義。
巍巍聖皇。
是則是效。
雨露雷霆。
罔非至教。
德厚于地。
智崇如天。
儀我後昆。
億萬斯年。
○戶部議覆、蘇州巡撫邵基疏稱、蘇州、鎮江、淮安、大河、揚州、五衛。
事務甚繁。
請照江淮興武二衛之例。
每衛各給養廉銀五百兩。
其太倉、鎮海、金山、儀徵、徐州、五衛。
事務稍簡。
每衛各給養廉銀四百兩。
均應如所請。
以乾隆元年為始、一體支給。
從之。
○又議覆、大學士管浙江總督事務嵇曾筠疏報、龍遊、江山、二縣。
荒缺田地山塘四百五十八頃五十三畝有奇。
應徵銀米、永請豁除。
從之。
○旌表守正捐軀之江蘇江陰縣民倪舜臣妻陳氏。
○癸巳。
上禦乾清門聽政。
○詣皇太後宮問安。
○命河南兩省、河兵樁手、得食戰饷。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聞河營兵丁内、有樁手一項。
下埽簽樁。
履危蹈險。
較之力作兵丁。
更為辛苦。
前将江南二十河營兵丁。
改為戰二守八。
俾樁手均食戰饷。
以賞勤勞。
而河南山東兩省河兵、尚循舊制。
所當照江南之例、一體加恩者。
着将河東兩省河兵、亦改為戰二守八。
用力較多之樁手、得食戰饷。
以示朕慎重河防、優恤戎行之至意。
○禮部尚書徐元夢、以年老乞休。
得旨。
尚書徐元夢、老成望重。
雖年逾八旬。
未甚衰憊。
着照舊供職。
量力行走。
不必引退。
但伊繙譯職掌甚多。
難于兼顧。
應酌量減派、以便頤養。
其繙譯日講春秋等書。
着内閣學士岱齊管理。
一切繙譯碑文祭文等事。
着侍讀學士德通承辦。
姓氏館事務。
着内閣學士春山代管。
稽查鹹安宮繙譯。
着詹事吳拜管理。
○準噶爾回民米爾阿書爾來降。
賞給安插如例。
○甲午。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戶部議覆、大學士管浙江總督事務稽曾筠、疏報海甯縣修築海塘。
取
靖難後、諸臣抗命者。
子女多發山西、為樂戶。
數百年相沿未革。
一旦去籍為良民。
命下之日。
人皆流涕。
自準噶爾擾邊。
聖祖仁皇帝宿兵西北陲。
以保舊屬諸蕃。
青海之平也。
彼又納我叛臣。
雖屢加訓告。
襲盜不休。
故定議濯征。
為一勞永逸計。
及十年。
大破之于喀爾喀之地。
邊将争言宜乘時進剿。
皇考念彼遠處外夷。
武不可黩。
乃遣使谕告。
決意罷兵。
西南洞苗。
自古為附近州縣之害。
自平定廣烏蒙古州歸義。
開地二千裡。
而時戒邊疆大吏。
為善後之謀。
敬惟皇考自始至終。
所以莅官勤民教士恤軍安内馭外者。
無不體之以誠。
本之以孝。
用之以中。
持之以正。
育之以仁。
撫之以寬。
與聖祖仁皇帝若合符節。
而更化砥俗。
使天下遵道遵路。
如優恤宗室。
而禮度必謹于防維。
愛禮大臣。
而法禁必行于貴近。
搜羅才俊。
而甄别不漏于昬庸。
教育士民。
而捕诘獨嚴于敗類。
蓋非此不足以移文恬武嬉、陰私交結之風。
革吏蠹民偷、陝戾奸欺之習。
未嘗非聖祖晚年整肅官方。
矯除薄俗之遺意也。
是以數年之後。
蒸然丕變。
外自郡州縣吏。
私饋不行于大府監司。
内而閣部院司台垣。
不敢以已事幹外吏。
倉庫侵蝕者。
所在充盈。
庠序鮮嚣陵之士。
門關無苛索之兵。
蠹吏散朋。
奸民徙業。
孔子所稱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
我皇考實克當之。
皇考即位之元年八月。
即手書建儲事。
密封宮廷。
布告群臣。
八年六月。
聖躬違和。
特召臣、及莊親王、果親王、和親王、大學士、内大臣、數人入見。
面谕遺诏大意。
謂朕夙夜憂勤。
惟體聖祖之心以為心。
法聖祖之政以為政。
因見人情澆薄。
官吏徇私。
罔知改省。
不得不懲治以戒将來。
故有從前條例本嚴。
而改易從寬者。
乃原議未協。
朕與廷臣悉心酌定。
可垂永久。
有從前本寬。
而改易從嚴者。
本欲俟諸弊革除之後。
酌複舊章。
乃知皇考聖智天縱。
灼見聖祖不言之意。
以就前功。
而随時取中。
用建民極。
蓋聖祖時。
瘡痍初複。
非遍覆包涵。
不足以厚生養而定民志。
皇考繼承之初。
則政寬而奸伏。
物盛而孽萌。
非廓清厘剔。
大為之防。
其流将溢漫而不可以長久。
兩朝聖治。
正如天地四時之運。
相推相代。
以成歲功。
先儒所謂雖有改制之名。
而無變道之實者。
此也。
皇考聖意。
原欲大加整剔。
使弊絕風清。
人人皆知理法。
而後布恩施德。
以培國家萬年元氣。
昊天不吊。
未假之年。
使十有三年。
憊精勞神之聖心。
猶未釋于龍馭上賓之日。
而廣大欲沛之澤。
不及旁流汪濊。
以遂皇考之初志。
而親見黎民遍德之休也。
嗚呼痛哉。
雍正十三年。
八月己醜。
皇考崩。
聖壽五十有八。
乾隆二年三月庚寅。
葬泰陵。
小子謹拜稽首而獻頌曰。
惟天行健。
運而不息。
陰陽甄陶。
萬殊一則。
惟聖時憲。
建極宜民。
其用曷先。
曰義與仁。
當豐而亨。
蔀亦潛滋。
既大且豫。
必戒其随。
皇帝繼序。
履盛持盈。
日暄雨潤。
雷動風行。
皇天所付。
惟此嘉師。
四聖容保。
予承予依。
曰予作君。
在厚其生。
其災其害。
我躬是膺。
曰予作師。
在正其德。
其薄其頑。
我躬之忒。
設監置牧。
惟民之安。
苟非其人。
慮為民殘。
心膂股肱。
信賢不貳。
庶司百吏。
開誠以示。
片言必錄。
小善必登。
耳提面命。
無或荒甯。
官箴之敗。
交以賄成。
賢奸可易。
白黑可更。
植黨背公。
诪張谲诳。
上下相蒙。
斯民曷望。
重增秩祿。
用絕苞苴。
私塗既閉。
邦經可胪。
旌廉擢能。
俾欽俾慕。
誅恣懲貪。
俾愧俾寤。
九官承式。
庶事寡愆。
大府整躬。
百城晏眠。
敬刑明罰。
亂獄無滋。
歲會月要。
出納無欺。
救荒拯溺。
家沾戶浃。
增防浚川。
役均廪給。
興禮明教。
以示之則。
禁暴诘奸。
以除其慝。
煌煌帝京。
政肅風清。
豪強屏息。
奸宄潛形。
博戲鬥嚣。
鹑茵雞栅。
奇技淫聲。
兒童莫識。
近自畿甸。
周于海隅。
山行野宿。
刁柝無虞。
曷占政成。
官稱其職。
曷占民安。
鼓腹作息。
皇帝緻治。
身為表儀。
由中達外。
誠一無私。
郊廟明禋。
洞洞屬屬。
阙廷莅政。
雍雍穆穆。
大孝備矣。
昭哉嗣服。
眷舊親賢。
久而彌笃。
近承德意。
遠樹風聲。
父勉其子。
弟祇其兄。
未明求衣。
日昃不食。
一日萬幾。
是匡是饬。
天現其光。
珠聯璧合。
地效其靈。
河清川翕。
畝穗叢歧。
陵芝結紐。
鳳翙麟遊。
近在郊棷。
皇帝曰咨。
毋安毋豫。
我君我臣。
惟戒惟懼。
遇災而懼。
災可為祥。
以祥為常。
志将日荒。
重道崇文。
德心是懋。
張皇六師。
武不敢究。
天衢如砥。
萬國朝宗。
開我明堂。
四裔來同。
盛德之氣。
生物之元。
于時為春。
在人曰仁。
尊嚴之氣。
物以凝閉。
于時為秋。
在人曰義。
巍巍聖皇。
是則是效。
雨露雷霆。
罔非至教。
德厚于地。
智崇如天。
儀我後昆。
億萬斯年。
○戶部議覆、蘇州巡撫邵基疏稱、蘇州、鎮江、淮安、大河、揚州、五衛。
事務甚繁。
請照江淮興武二衛之例。
每衛各給養廉銀五百兩。
其太倉、鎮海、金山、儀徵、徐州、五衛。
事務稍簡。
每衛各給養廉銀四百兩。
均應如所請。
以乾隆元年為始、一體支給。
從之。
○又議覆、大學士管浙江總督事務嵇曾筠疏報、龍遊、江山、二縣。
荒缺田地山塘四百五十八頃五十三畝有奇。
應徵銀米、永請豁除。
從之。
○旌表守正捐軀之江蘇江陰縣民倪舜臣妻陳氏。
○癸巳。
上禦乾清門聽政。
○詣皇太後宮問安。
○命河南兩省、河兵樁手、得食戰饷。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聞河營兵丁内、有樁手一項。
下埽簽樁。
履危蹈險。
較之力作兵丁。
更為辛苦。
前将江南二十河營兵丁。
改為戰二守八。
俾樁手均食戰饷。
以賞勤勞。
而河南山東兩省河兵、尚循舊制。
所當照江南之例、一體加恩者。
着将河東兩省河兵、亦改為戰二守八。
用力較多之樁手、得食戰饷。
以示朕慎重河防、優恤戎行之至意。
○禮部尚書徐元夢、以年老乞休。
得旨。
尚書徐元夢、老成望重。
雖年逾八旬。
未甚衰憊。
着照舊供職。
量力行走。
不必引退。
但伊繙譯職掌甚多。
難于兼顧。
應酌量減派、以便頤養。
其繙譯日講春秋等書。
着内閣學士岱齊管理。
一切繙譯碑文祭文等事。
着侍讀學士德通承辦。
姓氏館事務。
着内閣學士春山代管。
稽查鹹安宮繙譯。
着詹事吳拜管理。
○準噶爾回民米爾阿書爾來降。
賞給安插如例。
○甲午。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戶部議覆、大學士管浙江總督事務稽曾筠、疏報海甯縣修築海塘。
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