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九

關燈
入臨、清州。

    經流九百二十餘裡。

    其間為漕農交賴之要區。

    祇有三處。

    曰百泉。

    曰洹河。

    曰小丹河。

    自雍正四年。

    定制于百泉池南。

    建石堰一道。

    開三口門。

    分為三渠。

    中為官渠。

    以濟漕運。

    東西各一渠。

    為民渠。

    民渠之内。

    照舊各建五閘。

    分灌民田。

    又洹河萬金渠口外。

    有石橋一座。

    計水洞四十有三。

    自第十洞處。

    聽民于需水灌田之際。

    自築子壩于灘之東。

    而開小渠一道。

    引水入田。

    其餘三十三洞。

    盡行疏浚。

    流歸正河。

    而洹河之水。

    乃以一分灌田。

    二分濟運。

    又據大學士嵇曾筠、前在河東副總河任内。

    以小丹河之上首。

    有秦渠一道。

    小丹河之下首。

    有董下渠一道。

    量為開寬。

    而小丹河内、東西分灌民田之十六口門。

    并皆堵塞。

    俾小丹河之水。

    盡歸衛河。

    于漕運更有裨益。

    行之數年。

    俱各妥便。

    毋庸更張。

    惟運河漕船入水。

    原有一定尺寸。

    宜測水勢之盈縮。

    以定啟闆之高下。

    請于館陶立一水則。

    以驗漳衛之淺深。

    臨清立一水則。

    以驗汶衛之淺深。

    如遇東省運河暢流之年。

    應酌分餘潤。

    波及民生。

    請于百泉官渠口門内。

    再制一層閘闆。

    将官閘上闆。

    使水分濟東西民渠。

    小丹河原有石閘。

    亦将官閘上闆。

    以濟民渠。

    洹河東石洞之外。

    再酌予數洞。

    用資灌溉。

    如遇水勢平流之年。

    則将官閘悉開濟運。

    澀流之年。

    則百泉除官閘去闆外。

    再酌令東西民渠。

    輪日啟闆濟運。

    洹河東十洞。

    酌量封禁。

    小丹河東西民渠。

    亦皆堵塞。

    惟竹絡壩、免其封閉。

    每歲俟漕船将抵臨清之候。

    豫省遣員。

    會同山東管河道。

    查勘運河水勢。

    分别暢流平流澀流。

    均以水則為準。

    以便将百泉等處渠閘。

    随時啟閉。

    漕農均利。

    應如所請。

    從之。

     ○又議覆、大學士管浙江總督事務嵇曾筠疏言、嚴州府屬、淳安縣境内。

    有大河一道。

    發源徽州。

    建瓴而下。

    急湍奔流。

    沖刷地畝。

    并侵廬舍。

    議築石磡八十五丈。

    以資保護。

    共估需銀二千七百兩有奇。

    應如所請辦理。

    從之。

     ○大學士管浙江總督事務稽曾筠疏報、孝豐、鄞、慈溪、象山、定海、會稽、餘姚、嵊、蘭溪、麗水、等十縣。

    開墾田地山蕩三十二頃八十八畝有奇。

    諸暨、嵊縣、改墾田地二頃九十八畝有奇。

     ○是月。

    協辦吏部尚書事務顧琮奏言、奉旨會同督臣李衛、履勘永定河工。

    查畿輔諸河。

    俱彙津歸海。

    漳、衛、二水。

    來自西南。

    合為南運河。

    潮、白二水。

    來自東北。

    合為北運河。

    桑乾、洋河、二水。

    自西北合萬山之水。

    入水關為永定河。

    釜陽經南北二泊。

    會滹沱為子牙河。

    唐、沙、磁、諸水。

    俱入西澱。

    拒馬、琉璃、等河。

    會于龍門口、為白溝河。

    亦入西澱。

    西澱之水。

    由玉帶河達東澱。

    而牤牛入于中亭。

    中亭乃玉帶之支流。

    分而複合。

    永定、子牙、亦入東澱。

    俱由澱達津。

    至西沽與北運河會。

    抵三汊口。

    會南運河。

    合流東南入海。

    是天津乃九河之下遊。

    澱泊系衆水之交彙。

    所關最要也。

    永定渾河。

    原無堤岸。

    祗有河身。

    達于玉帶。

    清流汛漲出槽。

    澱外數百裡之地。

    任其遊漾。

    水歸于澱中。

    泥沉于澱外。

    民田雖有淹沒。

    所謂一水一麥。

    亦不為苦。

    自築堤束水以來。

    下口愈近潮汐。

    其淤愈速。

    堤日增而河日淤。

    河底已高于平地。

    近年河患。

    所以尤甚。

    大凡治水之法。

    莫善于行所無事。

    故築堤防水則可。

    若以堤束水。

    是與水争地。

    而贻後患也。

    臣現在制中。

    承命謝恩。

    未便素服從事。

    可否令原任副總河徐湛恩、暫行代理印務。

    合行繕摺陳奏。

    得旨。

    直隸河工。

    甚有宜經營者。

    因一時無人。

    故特命汝署理。

    至國家大典。

    即朕亦勉強行之。

    何況于汝。

    仍遵前旨行。

    所奏徐湛恩之處。

    大謬。

     ○侍衛五十七、奏為會同總督李衛、将截留天津漕米。

    分發被水州縣平粜。

    業于霸州分設鄉城兩廠。

    減價開粜。

    但緣該處新糧、日漸登場。

    又有鄰邑文安等縣、雜糧流通。

    米價不甚昂貴。

    是以籴者無幾。

    請每石再減百文。

    以制錢九百為度。

    得旨。

    若籴者寥寥。

    則應暫停。

    以為冬月赈濟之用。

    其商之督臣李衛、并各處平粜者。

     ○直隸總督李衛、奏覆減價分粜事。

    前于天津北倉。

    奉旨截留漕米五十萬石。

    原為備赈之用。

    此次平粜後。

    仍須采買補足。

    若減價太賤。

    則于原數短少。

    應照各處原粜米石之價量減。

    以每石千文為度。

    比于豐年米價。

    已屬大為平減。

    現在秋成不遠。

    價值自必日平。

    如赴籴者少。

    請暫為停止。

    俟冬春米少價昂之時。

    再行請旨平粜。

    其分設各廠。

    務在就近便民。

    以及收放稽查。

    業與侍衛新住等、加意料理。

    因地制宜。

    不使百姓有守候壅塞之患。

    得旨。

    知道了。

    着照卿等所議行。

    務期災黎均受實惠。

    方惬朕懷。

     ○兩江總督慶複奏言、江西南昌等府屬之南昌、新建、豐城、進賢、上高、清江、鄱陽、餘幹、星子、建昌、德化、信豐、等沿江十二縣。

    舊有堤岸以禦江水。

    獨豐城尤當水勢迅激之沖。

    是以雍正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