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八

關燈
備赈之用。

    若于此時。

    即将截留之米。

    酌撥被水州縣。

    減價粜賣。

    以平時價。

    待各處秋成之後。

    糧食流通。

    再酌量停止。

    實于民生有益。

    着派侍衛、部員等前往。

    會同該督李衛、悉心商酌。

    應撥米石若幹。

    其如何減價分粜之處。

    着派出之侍衛、部員。

    會同該地方官、妥協辦理。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署陝西巡撫崔紀奏稱、陝省西、同、二府。

    邠、乾、二州。

    所屬三十餘州縣。

    禾苗乏雨。

    糧價日貴。

    該處常平倉谷。

    并道倉兵糧。

    将來借粜。

    恐不敷用。

    惟鳳翔府屬、一州七縣。

    倉貯尚多。

    應令由渭河運至省城。

    以供分廠平粜。

    再請照雍正十一年例。

    敕豫省偃師等七州縣。

    将倉谷碾運赴陝。

    以備冬春借粜之用。

    又西、同、二府。

    各州縣屯民。

    今年應納本色。

    豫備官兵月糧。

    恐秋收歉薄。

    必緻輸納維艱。

    前撫臣史贻直、曾奏準将康熙六十年。

    雍正十一年。

    兩次所收豫米。

    借給屯民。

    完納兵糧。

    于秋後還倉。

    易谷存貯。

    請照此例遵行。

    查陝省雨澤愆期。

    兵民不無乏食之慮。

    應如所請。

    将鳳翔府屬倉谷。

    動用存公銀兩。

    運交鹹、長、二縣。

    分廠平粜。

    并敕河南巡撫尹會一、将偃師等七州縣貯谷。

    碾運陝省。

    至屯民應完本色。

    亦應如所請。

    将分貯鹹、長、等州縣、從前屯戶繳還之豫米。

    酌量借給。

    俟明歲秋收。

    照數還倉。

    報部查核。

    得旨。

    依議速行。

     ○戶部議覆内閣學士淩如煥奏言、本年七月内、盧溝橋一帶水災。

    奉旨特派侍衛等赍銀前往。

    會同地方官查明安頓。

    該處幸以地近郊畿。

    不俟地方官奏報。

    遂得早達宸聰。

    悉邀拯濟。

    至如直隸各省。

    凡遇偏災。

    例由州縣申詳。

    督撫委員确勘。

    始行疏報。

    必俟部文到日。

    然後推恩。

    恐已經流離之民。

    難以懸待。

    請嗣後直省州縣。

    倘有被水、及蝗蟲冰雹飓風等災驟至者。

    督撫聞報日。

    即酌撥存公銀。

    委員帶往。

    會同地方官查明。

    量給安頓。

    其急需赈濟者。

    亦許地方官、将倉谷量赈報銷。

    均不必俟部文到日。

    再被災時。

    鄉裡富戶。

    有能出赀安插。

    不緻窮民失所者。

    地方官查明申報。

    另加優賞。

    均應如所請。

    惟蝗蟲。

    為災。

    例應該地方官、撲滅掩蓋。

    非水災驟至可比。

    應仍俟奏報。

    請旨遵行。

    從之。

     ○又議覆、巡視南漕給事中倉德等奏言、雍正七年。

    奉谕旨糧船過淮。

    着派禦史二員。

    前往淮南。

    專司巡察。

    至抵通時。

    亦着派禦史二員。

    前往巡察。

    查揚州為各省幫船、進口會集之處。

    現止漕臣委員分管。

    而無稽察約束之專員。

    至糧船過淮後。

    漕臣及巡漕等、向随幫尾查趱。

    而山東、河南、及江南徐、宿、等處。

    不過淮之各幫船。

    首先進發。

    以及在前已過淮之各幫船。

    曆山東、河南、直隸、三省河道。

    二千餘裡。

    一切難以周知。

    請嗣後将巡漕四員。

    一員駐劄淮安。

    巡察江南江口起。

    至山東交境止。

    一員駐劄濟甯。

    巡察山東台莊起。

    至北直交境止。

    一員駐劄天津。

    巡察至山東交境止。

    一員駐劄通州。

    巡察至天津止。

    應如所請。

    于乾隆三年為始。

    按駐劄處所。

    請旨簡放。

    從之。

     ○山東巡撫法敏疏陳、酌增律例全書條款。

    一、諱竊律無正條。

    若照諱盜革職。

    未多輕重無分。

    若照應申不申。

    僅予罰俸。

    亦非所以警官邪。

    應以降調處分。

    附諱盜條例下。

    一、殺一家非死罪二人。

    及非一家而殺三人者。

    定以斬決。

    但謀故鬥毆。

    概拟斬決。

    似無分别。

    應改為拟斬監候。

    庶于故殺法有比合。

    一、例載軍民相奸者。

    奸夫奸婦。

    各枷号一個月。

    杖一百等語。

    應将原律加和奸一等。

    杖九十者。

    加為枷号三十五日。

    原律加和奸二等。

    杖一百者。

    加為枷号四十日。

    并杖一百。

    增入本例下。

    一、律載奸夫自殺其夫。

    奸婦雖不知情。

    絞監候。

    此指己殺者而言。

    若傷而不死。

    應将奸婦照己殺律、減一等。

    杖一百。

    流三千裡。

    照例準贖。

    給與本夫。

    聽其去留。

    一、負罪潛逃加倍之例。

    既蒙停止。

    其知情藏匿罪人者。

    原系因人連累。

    應照本例減罪人一等問拟。

    其犯罪事發在逃。

    律後之定例。

    并畫一删正。

    一、定例在京問拟徒罪人犯。

    滿日交原籍地方官管束。

    倘私自出境。

    及在本處生事者。

    即拟流遠省等語。

    但例内未經分别原犯情由。

    應除強竊盜并光棍案内之犯。

    仍照常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