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七

關燈
件。

    經王大臣議、令交與陝甘督撫、确查具奏。

    朕已降旨依議。

    但思栗爾璋、乃甘肅地方之人。

    或實有所見而為此奏。

    或瞻徇桑梓而為此奏。

    二者均未可定。

    爾等可寄信與巡撫德沛、令其秉公據實查明。

    定議具奏。

    若非确實應行之事。

    則不必多此一舉也。

     ○誡九卿定議毋附會。

    谕九卿、凡敕下九卿定議之案。

    或因關系倫常。

    或情節稍涉疑似。

    欲伊等揆情度理。

    克協于中。

    此正所以示慎重、期平允也。

    如前議尚有未協。

    自當改拟。

    如前議确當。

    不可以朕旨交議。

    稍存附會之見。

    近來九卿仍照原議進呈者。

    朕未嘗不允行。

    嗣後須虛心求理。

    務使情法兼善。

    以成明允之治。

     ○複設禮部鑄印局、漢員外郎一員。

     ○旌表守正捐軀之山東範縣民魏群妻王氏。

     ○乙卯。

    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懇停止親詣泰陵。

    得旨。

    諸王大臣。

    既稱高阜平原。

    禾黍暢茂。

    正當收獲垂成之時。

    恐防人馬踐踏。

    懇請八月停止親詣。

    以順民情等語。

    朕隻得勉從所請。

    此次停止親詣。

    着果親王前往行禮。

     ○是日起。

    上以祭社稷壇。

    齋戒三日。

     ○丙辰。

    定蠲賦文到已輸。

    準作次年正賦。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蠲免錢糧。

    所以纾民力而惠黎元。

    或偏災偶見。

    尤宜急加寬恤。

    故周禮荒政。

    以薄征為先。

    乃不肖州縣。

    一聞蠲免恩旨。

    往往于部文未到之前。

    差役四出。

    晝夜催比。

    追呼之擾。

    更甚平時。

    迨诏旨到日。

    百姓已完納過半。

    朝廷有賜複之恩。

    而闾閻不得實被其澤。

    甚至官吏分肥。

    侵漁中飽。

    情弊種種。

    深可痛心。

    我皇考世宗憲皇帝。

    洞悉其弊。

    雍正十一年八月内。

    蠲免甘肅地丁銀兩。

    奉旨将已完在官之項。

    準抵明年正課。

    此誠萬世之良規。

    所當遵奉者。

    嗣後凡有蠲免。

    俱以奉旨之日為始。

    其奉旨之後。

    部文未到之前。

    有已輸在官者。

    準作次年正賦。

    永着為令。

    如官吏朦混隐匿。

    即照侵盜錢糧律治罪。

     ○又谕、前命翰林科道官員。

    輪日錄呈經史講說。

    以資披覽。

    今科道輪次已周。

    着仍照前與翰林官員。

    分日錄進。

     ○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議覆尚書那蘇圖奏、各部院冊檔。

    俱交書吏收貯。

    恐有任意更改。

    應特派人員管轄。

    請于每旗佐領下。

    選通曉漢文者三十名。

    另設一學。

    由八旗廢員内。

    另擇熟谙律例者三員。

    作為教習。

    俟三年期滿。

    令内務府大臣等考試。

    分部行走等語。

    應如所請。

    準其揀派習學。

    俾于衙門事務有益。

    且書吏弊端亦可漸除。

    從之。

     ○是月。

    直隸總督李衛奏、本年八月。

    皇上展谒泰陵期近。

    籌辦營盤道路橋座。

    因今歲閏月。

    節候稍遲。

    晚禾在田。

    仰體皇上惠愛萬民至意。

    不敢聽民即為芟刈等語。

    得旨。

    昨據王大臣再三陳請。

    俱以有傷民務。

    朕不得已。

    勉從所請。

    亦因今年春夏亢旱。

    秋複憂澇。

    百姓甫見長出禾苗。

    實不忍令其芟刈也。

    但明年乃三周之期。

    必當躬谒。

    卿其豫知之。

    彼時雖衆議紛紛。

    有所不顧矣。

     ○又奏、地方雨水情形。

    現應赈恤安頓事宜。

    得旨。

    知道了。

    直隸春夏亢旱。

    甫得雨澤。

    又有澇災。

    小民其何以堪。

    若赈恤之策。

    再不妥協。

    則吾君臣何以腼顔對衆人乎。

     ○兩江總督慶複奏、安徽黟縣、南陵、太平、銅陵、石埭、懷甯等六縣。

    蛟漲。

    及桐城、潛山、歙縣、繁昌、合肥、巢縣、舒城、滁州、全椒、和州、含山、六安、英山、霍山、等十四州縣。

    水災。

    酌量撫恤。

    得旨。

    知道了。

    被水災黎。

    務必加意赈恤。

    毋緻失所。

     ○又奏、下江上元、江甯、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常熟、昭文、陽湖、武進、無錫、金匮、江陰、宜興、荊溪、靖江、丹徒、丹陽、金壇、溧陽、鹽城、泰州、興化、等二十三州縣。

    田畝被淹。

    間有一二不能補種者。

    及各屬糧價。

    間有稍昂之處。

    照例平粜。

    其倉儲無多地方。

    酌量豫為撥備。

    得旨。

    知道了。

    倉儲無多。

    何不設法買補。

     ○閩浙總督專管福建事郝玉麟奏、羅源、連江、二縣。

    溪水驟漲。

    淹沒房屋民人。

    得旨。

    赈恤被災之民。

    常如已饑已溺。

    刻不容緩。

    若待奏報批示後。

    始行盡心料理已屬無濟矣。

     ○兩廣總督鄂彌達奏、廣西甯明州地方。

    力萼、琴力、二村土民。

    最為頑劣。

    有着名土惡黃兆運、黃勝文等、藉稱修廟。

    統衆肆橫現。

    在拏獲究審。

    請照從前處治土棍麻日鬥之法。

    予以杖斃示儆。

    奏入。

    報聞。

     ○四川提督王進昌、奏明正土司現護宣慰印務土婦喇章、任用伊父小金川土司湯鵬、遣來随侍之人。

    以緻恣擾無忌。

    伊夫參堅達結在日。

    原系一身兩官。

    尚有所遺董蔔韓胡宣慰印務。

    委妾王氏護理。

    因王氏生有二子。

    将來及歲應襲。

    喇章憤已無出。

    故欲蓄聚金川番衆。

    布黨積威。

    挾制爐民。

    據為後計。

    應及早酌辦。

    以杜勾結啟釁。

    現委道、将前往開谕。

    曉以利害。

    令其悔悟自新等語。

    得旨。

    知道了。

    汝已遣人前往。

    方行具奏。

    何益耶。

    但囑令相機合宜。

    毋緻滋事可耳。

     ○又奏、松潘鎮屬黃勝關口外各番。

    每年鎮臣出口。

    宣谕化導。

    沿途派用烏拉。

    采買牛羊等項。

    不免苦累窮番。

    請俟鎮臣馬義、陛見回任。

    從長酌定厘正。

    得旨。

    所奏是。

    馬義若不遵從。

    即行參奏。

     ○署河南巡撫尹會一、奏請動生息餘銀。

    建設營倉。

    買貯谷石。

    以資兵食。

    得旨。

    好。

    最應如是辦理者。

     ○山西巡撫覺羅石麟奏、萬泉、臨晉、榮河、等三縣。

    被旱。

    榆次、平定、壽陽、盂縣、和順、等五州縣被雹。

    鳳台縣被水。

    饬屬查明赈恤。

    得旨。

    知道了。

    查赈一事。

    須當極力拯救。

    務使災黎不緻流離失所。

    方為稱職也。

     ○河東河道總督白鐘山奏、豫東黃、沁、兩河。

    伏汛水勢。

    工程平穩。

    得旨。

    直隸永定河、異漲非常。

    朕方為河工廑懷。

    覽此奏。

    曷勝欣慰。

     ○湖廣提督顔清如奏、官兵全獲猺盜蒲寅山、鳳老一等、并投首匪黨。

    兇盜家屬。

    約共六百餘名口。

    奏入、報聞。

     ○陝西、固原提督樊廷奏、豫防準噶爾事宜。

    得旨。

    先事豫防。

    亦所當然。

    已交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矣。

     ○福建台灣總兵馬骥奏、官兵全獲加志閣、新港、二社。

    在逃兇番武葛貓六千、交臘奇母、膽馬豁奇母等、并将家屬擒解。

    兇番全獲。

    奏入、報聞。

    卷之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