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監修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領侍衛内大臣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務正黃旗滿洲都統世襲騎都尉軍功加七級随帶加一級尋常加二級軍功紀錄一次臣慶桂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
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刑部戶部三庫事務世襲騎都尉軍功加十九級随帶加二級又加二級臣董诰内大臣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軍功紀錄五次尋常紀錄十四次臣德瑛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紀錄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二年。
丁巳。
七月。
壬寅。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訓饬愚民鬥狠之習。
谕直省督撫朕覽法司本章。
各省命案。
大率鬥毆居多。
甚至有挾持兇器。
互相殺傷者。
小民愚昧無知。
不忍一朝之忿。
遂緻罹于重辟。
後雖追悔。
亦已無及。
深可憫恻。
夫貪生惡死。
人之常情。
即在愚民。
亦斷無不愛惜身命之理。
總因平日不知法律。
而地方有司。
又不能時時化導。
動其從善去惡之天良。
申以觸法抵令之憲典。
無怪乎編氓之日蹈法網、而不能止也。
嗣後直省督撫、督率有司、必多方宣谕。
實力勸勉。
務使闾閻鹹知法紀。
顧惜身家。
以遠于罪戾。
則教化行而刑罰可省矣。
○谕、侍衛五十七等、此次差往查赈。
着與從前辦理平粜官員。
一體議叙。
○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孫嘉淦、以考取博學鴻詞優卷進呈。
并帶領引見。
得旨。
考取一等之萬松齡、着授為翰林院檢讨。
二等之朱荃、洪世澤、着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張漢、着授為翰林院檢讨。
○戶部議覆、直隸總督李衛、疏報宛平、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房山、永清、昌平、懷柔、延慶、通州、武清、寶坻、清苑、滿城、安肅、定興、唐縣、博野慶都、容城、完縣、蠡縣、祁州、束鹿、安州、高陽、新安、玉田、河間、獻縣、阜城、肅甯、任邱、交河、景州、吳橋、東光、故城、天津、滄州、靜海、井陉、獲鹿、元氏、栾城、贊皇、晉州、廣宗、钜鹿、内邱、磁州、邯鄲、成安、肥鄉、曲周、廣平、雞澤、威縣、清河、宣化、蔚州、萬全、懷安、西甯、蔚縣、懷來、冀州、新河、棗強、武邑、衡水、趙州、深州、武強、安平、曲陽、深澤、易州、涞水、廣昌、等八十一州縣衛。
二麥歉收。
動支存倉谷石。
分别赈濟。
得旨。
依議速行。
○禮部議覆、安徽巡撫趙國麟等、疏請新設颍州府學。
科歲兩試。
各取進文童生二十名。
歲試、取進武童生二十名。
新設阜陽縣學。
于原颍州學二十名額内。
減去五名。
歲科兩試。
各取進文童生十五名。
歲試、取進武童生十五名。
再、頴州府學廪增。
照例各額設四十名。
阜陽縣學廪增二十名。
從之。
○鑄給貴州大定府分駐水城通判關防。
從總督張廣泗請也。
○癸卯。
上禦乾清門聽政。
○訓督撫留心水旱事宜。
谕直省督撫、自古緻治以養民為本。
而養民之道。
必使興利防患。
水旱無虞。
方能使蓋藏充裕。
緩急可資。
是以川澤陂塘。
溝渠堤岸。
凡有關于農事。
豫籌畫于平時。
斯蓄洩得宜。
潦則有疏導之方。
旱則資灌溉之利。
非可诿之天時豐歉之适然。
而以臨時赈恤。
為可塞責也。
朕禦極以來。
宵旰憂勤。
惟小民之依。
是咨是詢。
前後谕旨。
諄複再三。
但化導自在有司。
而督率則由大吏。
近日直省督撫。
惟甘肅巡撫德沛、到任後即以興水利、裕倉儲為請。
署西安巡撫崔紀、亦有勸民鑿井灌田之奏。
尚能留心民食。
知本計之所當先。
其餘能盡心于吏治官方。
命盜錢糧諸事者。
尚不乏人。
而于民生衣食本源。
未能切實講求。
地方守令亦惟刑名錢谷。
自顧考成。
至以愛養百姓為心。
留意于稼穑桑麻。
如古循吏所為者。
益不可得。
即如直隸今年。
夏初少雨。
深以暵旱為憂。
及連雨數日。
尚不甚大。
而永定河随有漲溢之患。
決口至四十餘處。
低窪之地。
多被水淹。
雖因山水驟發。
然水性就下。
其經行之地。
自有定所。
設豫為溝渠以洩之。
為塘堰以潴之。
自可以分殺水勢。
不至彙為洪流。
沖突漫衍。
如此之甚。
是皆平日不能豫先籌畫所緻也。
東南地方。
每有蛟患。
考之于古。
季夏伐蛟。
載在月令。
今土人留心者。
尚能豫知有蛟之處。
掘地得卵。
去之則不為害。
且蛟行資水。
遇溪澗而其勢始大。
田疇雖不可移。
而廬舍茔厝。
尚可遷就高阜之地以避之。
是亦未嘗不可先事豫防。
惟在實心體察耳。
該督撫有司、務體朕痌瘝乃身之意。
刻刻以民生利賴為先圖。
一切水旱事宜。
悉心體究。
應行修舉者。
即行修舉。
或勸導百姓。
自為經理。
如工程重大。
應動用帑項者。
即行奏聞妥協辦理興利去害。
俾旱澇不侵。
倉箱有慶。
以副朕惠愛黎元至意。
○訓州縣親行經理。
谕天下親民之官。
莫如州縣州縣之事。
莫切于勤察民生。
而務教養之實政。
夫所謂知州知縣者。
欲其周知一州一縣之庶務。
悉心經理。
四境即其一家。
精神必須貫注。
有事則在署辦理。
無事則巡曆鄉村。
所至之處。
詢民疾苦。
課民農桑。
宣布教化。
崇本抑末。
善良者、加以獎勵。
頑梗者、予以戒懲。
遇有争角細事。
就地剖斷。
以省差拘守候之苦。
煙戶牌甲。
随便抽查。
使不敢玩法容隐。
鄉愚無知。
則面加開導之。
庶幾上下之情。
通達無阻。
而休戚相關。
親愛之誠。
油然自生。
而提撕易入。
如此從容歲月。
始可以收循良之實效。
不愧為民父母之稱。
乃今之州縣有司。
祇以簿書為事。
平日安坐衙署。
除相驗人命。
因公踏勘外。
足迹不至鄉間。
以故鄉民非有事匍匐公庭。
目不睹官長之面。
耳不聞官長之訓。
無論窮檐疾苦。
未能周知。
即四境情形。
亦茫然莫曉。
胥役約保等朦蔽之弊。
因之以起。
顧名思義。
親民之謂何。
而情誼暌隔如此也。
凡州縣所管地方。
大率不過百餘裡。
最廣者、二百裡。
周遭巡曆。
為時亦不甚多。
即事繁之處。
亦未必朝朝聽訟。
日日比糧。
果能精勤勿怠。
斷不至于經理無暇。
遂置闾閻于膜外也。
至于農田之事。
尤為養民之要務。
春耕秋斂之時。
各宜下鄉。
察其勤惰。
稽其豐歉。
倘有應先事圖維。
臨時酌辦者。
悉心計議。
申詳上司。
定議舉行。
但往來鄉村。
必須輕騎減從。
絲毫不擾裡民。
方為有益。
若失于覺察。
以緻書吏鄉保。
及跟随人役等。
借端生
丁巳。
七月。
壬寅。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訓饬愚民鬥狠之習。
谕直省督撫朕覽法司本章。
各省命案。
大率鬥毆居多。
甚至有挾持兇器。
互相殺傷者。
小民愚昧無知。
不忍一朝之忿。
遂緻罹于重辟。
後雖追悔。
亦已無及。
深可憫恻。
夫貪生惡死。
人之常情。
即在愚民。
亦斷無不愛惜身命之理。
總因平日不知法律。
而地方有司。
又不能時時化導。
動其從善去惡之天良。
申以觸法抵令之憲典。
無怪乎編氓之日蹈法網、而不能止也。
嗣後直省督撫、督率有司、必多方宣谕。
實力勸勉。
務使闾閻鹹知法紀。
顧惜身家。
以遠于罪戾。
則教化行而刑罰可省矣。
○谕、侍衛五十七等、此次差往查赈。
着與從前辦理平粜官員。
一體議叙。
○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孫嘉淦、以考取博學鴻詞優卷進呈。
并帶領引見。
得旨。
考取一等之萬松齡、着授為翰林院檢讨。
二等之朱荃、洪世澤、着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張漢、着授為翰林院檢讨。
○戶部議覆、直隸總督李衛、疏報宛平、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房山、永清、昌平、懷柔、延慶、通州、武清、寶坻、清苑、滿城、安肅、定興、唐縣、博野慶都、容城、完縣、蠡縣、祁州、束鹿、安州、高陽、新安、玉田、河間、獻縣、阜城、肅甯、任邱、交河、景州、吳橋、東光、故城、天津、滄州、靜海、井陉、獲鹿、元氏、栾城、贊皇、晉州、廣宗、钜鹿、内邱、磁州、邯鄲、成安、肥鄉、曲周、廣平、雞澤、威縣、清河、宣化、蔚州、萬全、懷安、西甯、蔚縣、懷來、冀州、新河、棗強、武邑、衡水、趙州、深州、武強、安平、曲陽、深澤、易州、涞水、廣昌、等八十一州縣衛。
二麥歉收。
動支存倉谷石。
分别赈濟。
得旨。
依議速行。
○禮部議覆、安徽巡撫趙國麟等、疏請新設颍州府學。
科歲兩試。
各取進文童生二十名。
歲試、取進武童生二十名。
新設阜陽縣學。
于原颍州學二十名額内。
減去五名。
歲科兩試。
各取進文童生十五名。
歲試、取進武童生十五名。
再、頴州府學廪增。
照例各額設四十名。
阜陽縣學廪增二十名。
從之。
○鑄給貴州大定府分駐水城通判關防。
從總督張廣泗請也。
○癸卯。
上禦乾清門聽政。
○訓督撫留心水旱事宜。
谕直省督撫、自古緻治以養民為本。
而養民之道。
必使興利防患。
水旱無虞。
方能使蓋藏充裕。
緩急可資。
是以川澤陂塘。
溝渠堤岸。
凡有關于農事。
豫籌畫于平時。
斯蓄洩得宜。
潦則有疏導之方。
旱則資灌溉之利。
非可诿之天時豐歉之适然。
而以臨時赈恤。
為可塞責也。
朕禦極以來。
宵旰憂勤。
惟小民之依。
是咨是詢。
前後谕旨。
諄複再三。
但化導自在有司。
而督率則由大吏。
近日直省督撫。
惟甘肅巡撫德沛、到任後即以興水利、裕倉儲為請。
署西安巡撫崔紀、亦有勸民鑿井灌田之奏。
尚能留心民食。
知本計之所當先。
其餘能盡心于吏治官方。
命盜錢糧諸事者。
尚不乏人。
而于民生衣食本源。
未能切實講求。
地方守令亦惟刑名錢谷。
自顧考成。
至以愛養百姓為心。
留意于稼穑桑麻。
如古循吏所為者。
益不可得。
即如直隸今年。
夏初少雨。
深以暵旱為憂。
及連雨數日。
尚不甚大。
而永定河随有漲溢之患。
決口至四十餘處。
低窪之地。
多被水淹。
雖因山水驟發。
然水性就下。
其經行之地。
自有定所。
設豫為溝渠以洩之。
為塘堰以潴之。
自可以分殺水勢。
不至彙為洪流。
沖突漫衍。
如此之甚。
是皆平日不能豫先籌畫所緻也。
東南地方。
每有蛟患。
考之于古。
季夏伐蛟。
載在月令。
今土人留心者。
尚能豫知有蛟之處。
掘地得卵。
去之則不為害。
且蛟行資水。
遇溪澗而其勢始大。
田疇雖不可移。
而廬舍茔厝。
尚可遷就高阜之地以避之。
是亦未嘗不可先事豫防。
惟在實心體察耳。
該督撫有司、務體朕痌瘝乃身之意。
刻刻以民生利賴為先圖。
一切水旱事宜。
悉心體究。
應行修舉者。
即行修舉。
或勸導百姓。
自為經理。
如工程重大。
應動用帑項者。
即行奏聞妥協辦理興利去害。
俾旱澇不侵。
倉箱有慶。
以副朕惠愛黎元至意。
○訓州縣親行經理。
谕天下親民之官。
莫如州縣州縣之事。
莫切于勤察民生。
而務教養之實政。
夫所謂知州知縣者。
欲其周知一州一縣之庶務。
悉心經理。
四境即其一家。
精神必須貫注。
有事則在署辦理。
無事則巡曆鄉村。
所至之處。
詢民疾苦。
課民農桑。
宣布教化。
崇本抑末。
善良者、加以獎勵。
頑梗者、予以戒懲。
遇有争角細事。
就地剖斷。
以省差拘守候之苦。
煙戶牌甲。
随便抽查。
使不敢玩法容隐。
鄉愚無知。
則面加開導之。
庶幾上下之情。
通達無阻。
而休戚相關。
親愛之誠。
油然自生。
而提撕易入。
如此從容歲月。
始可以收循良之實效。
不愧為民父母之稱。
乃今之州縣有司。
祇以簿書為事。
平日安坐衙署。
除相驗人命。
因公踏勘外。
足迹不至鄉間。
以故鄉民非有事匍匐公庭。
目不睹官長之面。
耳不聞官長之訓。
無論窮檐疾苦。
未能周知。
即四境情形。
亦茫然莫曉。
胥役約保等朦蔽之弊。
因之以起。
顧名思義。
親民之謂何。
而情誼暌隔如此也。
凡州縣所管地方。
大率不過百餘裡。
最廣者、二百裡。
周遭巡曆。
為時亦不甚多。
即事繁之處。
亦未必朝朝聽訟。
日日比糧。
果能精勤勿怠。
斷不至于經理無暇。
遂置闾閻于膜外也。
至于農田之事。
尤為養民之要務。
春耕秋斂之時。
各宜下鄉。
察其勤惰。
稽其豐歉。
倘有應先事圖維。
臨時酌辦者。
悉心計議。
申詳上司。
定議舉行。
但往來鄉村。
必須輕騎減從。
絲毫不擾裡民。
方為有益。
若失于覺察。
以緻書吏鄉保。
及跟随人役等。
借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