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五

關燈
流離載道。

    而蒲屬五邑獨完。

    即井利之明效大驗也。

    再陝省富平、蒲城、二縣。

    井利頗多。

    庚子、辛醜、亦藉此免荒。

    臣據秦晉成效。

    思更為推廣。

    除延安、榆林、二府。

    邠、鄜、綏德、三州所屬。

    地土高厚。

    不能鑿井外。

    其餘西安、同州、鳳翔、漢中、四府。

    并商、乾、興安、三州。

    可鑿之地甚多。

    現在民間亦有行者。

    大約渭以南九州縣。

    地勢低下。

    或一二丈、或三四丈、即可得水。

    渭以北二十餘州縣。

    地勢高仰。

    亦不過四五丈、或六七丈、即可得水。

    今據各屬報到。

    西安府鹹甯、長安、臨潼、渭南、盩厔、鄠縣、高陵、泾陽、三原、醴泉、鹹陽、富平、興平、各縣。

    可鑿井者。

    田三千一百餘頃。

    同州府大荔、華州、華陰、蒲城、朝邑、潼關、各州縣。

    可鑿井者。

    共田六百五十五頃。

    乾州武功縣、可鑿井者。

    共一百十餘村落。

    又漢中九屬。

    渠水最盛。

    半系稻田。

    知府朱閑聖報稱、可鑿井者十分之二。

    臣思有力之家。

    可以勸谕開鑿。

    無力貧民。

    實難勉強。

    仰冀恩準、将地丁耗羨銀兩。

    借給無力貧民。

    以資鑿井之費。

    分三年清還。

    臣酌定開鑿事宜。

    督令各州縣實心稽察懲勸。

    俟辦理少有頭緒。

    臣親身查看。

    庶陝西通省。

    統計河泉井水。

    約可有一半水田。

    而水田所獲之粟。

    約比常田二三倍。

    即偶遇旱歉。

    有此一半水田。

    即可有一半收成。

    再鑿井灌田。

    民力況瘁。

    與河泉自然之水利不同。

    開鑿之後。

    并請免其以水田升科。

    得旨。

    此系極應行之美舉。

    但須徐徐化導。

    又必實力奉行。

    方與民生有益。

    朕自然不照水田升科也。

     ○甘肅巡撫鎮國将軍宗室德沛疏報、鞏昌府屬之西鞏驿等處。

    山高土厚。

    掘井維艱。

    間有山泉。

    距各村莊甚遠。

    居民惟于窪地開窖。

    使冬春冰雪。

    夏秋雨水。

    會積于窖。

    以供炊飲。

    貧民無力開挖。

    往往向有餘之家乞買。

    若遇亢旱。

    彼此不能兼顧。

    秋成未必無收。

    先不得不遷徙異鄉就水。

    臣赴任時目擊情形。

    竊思乏水等于乏食。

    到任後、即檄行各屬。

    确查缺水村莊。

    共六十處。

    即捐資委員鑿井。

    設或不得及泉。

    則于寬閑處廣開官窖。

    俾窮民雨多免乞買之艱。

    旱無遷徙就水之苦。

    但鑿井開窖。

    需費甚多。

    臣力不能獨任。

    統俟各屬報到。

    通估需工料若幹。

    可否于司庫内支動公項。

    再蘭州之西南黃峪溝等處。

    俱有渠道故迹。

    臣詢之耆老雲。

    向有泉數十道。

    順渠而下。

    大收灌溉之利。

    自康熙四十八年。

    地震後。

    山土頹壓壅塞。

    臣即面饬地方官募夫、沿渠道故迹開浚。

    遂得清泉十一處。

    泉水盛流。

    至宋家莊。

    引入渠道。

    約長六十餘裡。

    可溉田二百餘頃。

    其餘筍籮溝等村。

    亦俱先後開浚複舊。

    得旨。

    知道了。

    有利百姓之事。

    雖動公項何妨。

     ○兩廣總督鄂彌達、奏覆廣西捐墾案情。

    據雲南布政使陳宏謀。

    以原任廣西巡撫金鉷捏墾報捐。

    欺公累民具奏。

    時臣陛見回粵。

    道經廣西。

    與新任巡撫楊超曾面商、粵西額荒甚多。

    紳民欺隐不少。

    其報墾之田。

    如果屬實。

    自有應完賦稅。

    并非額外加糧。

    今以紳民欺隐之田。

    準予從寬借墾。

    得回工本。

    又免治罪。

    原無贻累于民。

    即謂粵西地土硗瘠。

    而借墾之田。

    原系分别老荒舊荒。

    有三畝折算一畝者。

    有二畝折算一畝者。

    未嘗一例概施。

    且原任大學士朱轼條奏。

    亦止謂查系虛捏者開除。

    未聞以實有之田盡應豁免也。

    今撫臣已早定豁除之成見于胸中。

    既不公同覆奏于前。

    又複往返争持于後。

    何能辦理得宜。

    伏思臣曆任督撫。

    凡于地方公事。

    但求事理之當。

    不存疑貳之心。

    即辦理墾荒一案。

    總期上不病國。

    下不累民。

    假若金鉷果有加派累民之實據。

    侵肥工本之劣迹。

    讵肯扶同瞻徇。

    竟不早為參奏。

    陳宏謀偏信鄉裡不實之言。

    渎陳天聽。

    蒙交臣等議辦。

    因撫臣楊超曾、初經外任。

    去年臣從粵西來。

    将此案原委、并辦理之法。

    肫切言之。

    撫臣深以為然。

    但此事礙難辦理。

    計惟有仰懇特簡大臣一員。

    前赴粵西。

    秉公查辦。

    庶有無加派累民。

    是否應行豁免。

    方有定論。

    而墾案可以澄清矣。

    再陳宏謀前奏金鉷捏捐二十餘萬畝。

    并未開成一畝之處。

    查借捐止有一十二萬。

    并無二十餘萬。

    各屬查報新墾成熟者。

    即郁林一州。

    已有八千餘畝。

    其餘州縣。

    新墾甚多。

    陳宏謀所奏不确。

    一并聲明。

    得旨。

    此事所奏甚屬公當。

    楊超曾到粵西。

    諸事皆從嚴厲。

    而獨此事從寬者。

    并非其本心。

    乃與金鉷不合。

    而又瞻徇陳宏謀情面耳。

    朕亦不必另遣人前往。

    卿即往西省辦理此事。

    應參奏者、即行參奏。

     ○貴州總督兼管巡撫事務張廣泗疏報、黔苗之亂。

    複業難民。

    按畝借給籽種牛具銀兩。

    各屬查報複業難民。

    共一萬四千一百七十五戶。

    共水田八萬一千二百六十三畝有奇。

    山土三萬八千六百九十九畝有奇。

    請分作五年還項。

    得旨。

    有旨谕部寬免矣。

    卷之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