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四

關燈
或開渠築埝、以備蓄洩灌溉。

    或樹桑養蠶、以資民生利用。

    務使農桑之業。

    曲盡地之所宜。

    逐末之民。

    鹹盡力于南畝。

    至遇豐稔之年。

    地方官尤宜加意董率。

    廣為儲蓄。

    毋使粒米狼戾。

    庶幾俗返醇樸。

    家有蓋藏。

    設有歉收。

    亦藉有備。

    以仰體我皇上惠保無疆。

    愛民如子之至意。

    惟是勸課農桑。

    其責又在牧令。

    但地方遼闊。

    事務殷繁。

    勢難一身遍為曉谕。

    臣等酌議。

    仿周禮遂師之制。

    于鄉民之中。

    擇其熟谙農務。

    素行勤儉。

    為闾閻之所信服者。

    每一州縣、量設數人。

    董率而勸戒之。

    至地方官、必須久于其任。

    與民相親。

    方能區畫盡善。

    已蒙聖明睿鑒。

    其考績之法。

    亦必寬以歲月。

    庶幾久道化成。

    而無欲速不達之弊。

    如該地方官勸戒有方。

    着有成效。

    果其境内地辟民勤。

    谷豐物阜。

    平時積貯。

    如茨如梁。

    該督撫于三年之後。

    據實題報。

    官則交部議叙。

    其教導無方。

    強勒滋擾。

    以及希圖獎賞。

    捏詞妄報者。

    該督撫亦即指名題參。

    交部議處。

    如此則吏民皆知所勸。

    而耕九餘三之效可收。

    将見無一夫之不獲其所。

    而萬世享豐裕之福矣。

    俟命下之日。

    通行直隸各省督撫。

    一體遵行。

    從之。

     ○戶部奏請、豁免故黑龍江将軍烏裡布、及奉調來京之原署甯古塔将軍都賴、豫支養廉銀兩。

    得旨。

    将軍等官養廉銀兩。

    如豫支者、有追繳之例。

    該部即應照例辦理。

    若豫支銀兩、無豁免之例。

    則此奏殊屬悖謬。

    且都賴系調用人員。

    何得比照已故之烏裡布。

    都賴豫支養廉銀兩。

    着照舊追繳。

    餘依議。

     ○庚申。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吏部議準、川陝總督兼甘肅巡撫劉于義、疏請遵照前督嶽鐘琪原題。

    添設新渠、寶豐、二縣訓導各一員。

    并照中縣之例。

    每縣科歲兩試。

    共取進文童二十四名。

    武童十二名。

    額設廪缺各二十名。

    三年準充兩貢。

    查有廪無增。

    與例不符。

    應請額設增生各二十名。

    三年兩貢。

    亦與例不符。

    請照縣學之例。

    二年一貢。

    從之。

     ○壬戌戶部議準、廣西巡撫楊超曾疏報、遵旨裁革雜稅。

    申造清冊。

    桂林府廠魚稅、臨桂縣墟稅、靈川縣、及永甯州、小稅。

    平樂府廠、糖油魚苗鸬鹚等稅、永安州、陸路峽口塘、鹽木商稅、梧州府廠、魚課魚苗灰饷渡饷地租各稅、懷集縣各墟、生牛豬苗小稅、直隸郁林州屬博白縣、沙河蕉麻、及陰橋、鴉山、詹村、各墟小稅、柳州府屬來賓縣、小稅、慶遠府廠南關雜稅、思恩府屬武緣縣、各墟小稅、并系鄉鎮村落。

    離城窎遠。

    難于稽查。

    又賀縣額徵花麻地稅。

    并認增雜稅。

    有額無徵。

    概請全行裁革。

    從之。

     ○緩徵山東樂陵、德平、二縣水災、乾隆元年分地丁銀。

    并借給谷石。

    秋後免息還倉。

     ○癸亥。

    上禦乾清門聽政。

     ○予故直隸古北口提督宗室璋格、祭葬如例。

     ○甲子。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開淘四川射洪、南部、南充、樂至、資州、井研、六州縣鹽井。

    共一百四十四眼歲産鹽七十七萬七千斤有奇。

     ○鑲紅旗漢軍都統石禮哈、緣事革職。

    以恒親王弘晊、管理鑲紅旗漢軍都統事務。

     ○以銮儀衛銮儀使傅清、為正黃旗滿洲副都統。

    以歸化城副都統那蘭保、為鑲紅旗滿洲副都統。

     ○乙醜。

    總理事務王大臣九卿、議奏禁止燒鍋事。

    得旨。

    禁止燒鍋一事。

    爾等九卿兩議具奏。

    其大指皆以燒鍋當禁。

    朕前所降谕旨為是。

    而以孫嘉淦陳奏為非。

    夫泛論燒鍋當禁。

    即不宜開通。

    則固朕旨是而嘉淦之言非矣。

    且亦無庸朕之頒發是旨矣。

    何則、久經禁止而未開之事。

    複何庸更張耶。

    朕以法久不行。

    視為虛文。

    故欲嚴禁以重谷。

    而孫嘉淦則以為雖行嚴禁。

    不能積谷。

    而反于民間不無綏擾滋弊。

    是兩說不可并行者也。

    今觀王大臣所議。

    尚不無回護朕旨之處。

    殊非朕虛衷求言、期于利用厚生之意。

    即如一議内、稱燒酒之害最甚。

    本宜嚴禁。

    但加重本犯之罪條。

    嚴定官吏之處分。

    恐小民無知犯法。

    吏胥緣以為奸。

    于民情有所未便。

    應照從前已行之成法。

    為之懲治等語。

    一議内、稱燒鍋本犯。

    仍照舊例治罪。

    應将官員處分、分别定例。

    其業經造成之燒酒。

    仍準其售賣等語。

    據此則禁止仍屬虛文。

    但嚴官吏之處分。

    而本犯之治罪如舊。

    則造酒之人。

    既無所畏憚。

    而官員或轉以幹涉考成。

    多方回護。

    仍于禁約無益。

    況造成之酒、仍準售賣則奸民私造者、皆以沽賣陳酒藉口。

    遷延歲月。

    雖禁猶不禁也。

    何用王大臣之兩議為哉。

    若能直指利弊。

    或欲行嚴禁燒鍋。

    則必詳議查察之法。

    以為端本澄源之論。

    若以為比戶搜查。

    轉行滋擾。

    則朕旨可以收回。

    如此兩議。

    朕自然就其中酌一是者而行之。

    斷不固執己見也。

    今兩議名為兩、而實則一。

    不過向來如是禁止。

    今則添一官員處分耳。

    試思于嚴禁燒鍋。

    以裕米谷一節。

    為有益乎。

    為無益乎。

    王大臣皆皇考簡用之人。

    不得為是兩可遷就之論。

    尚其詳酌事理。

    或應行嚴禁。

    或因時制宜。

    必期于民生日用之間、有利無弊。

    斯稱朕咨訪之意。

    其各抒己見。

    或一議、或兩議、皆可。

     ○内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