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四

關燈
監修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領侍衛内大臣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務正黃旗滿洲都統世襲騎都尉軍功加七級随帶加一級尋常加二級軍功紀錄一次臣慶桂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 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刑部戶部三庫事務世襲騎都尉軍功加十九級随帶加二級又加二級臣董诰内大臣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軍功紀錄五次尋常紀錄十四次臣德瑛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紀錄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二年。

    丁巳。

    六月。

    戊午朔。

    予噶斯坐卡陣亡之頭等侍衛冷格、骁騎校邦烏禮、蔭襲雲騎尉。

     ○己未。

    上禦養心殿。

    召入九卿等、谕曰。

    我皇考當年。

    時時召見九卿。

    面加訓谕。

    諄切周詳。

    實望在廷諸臣。

    共矢公忠。

    勉為臯夔稷契。

    以勷至治。

    且欲使上下交而志同。

    太和之氣。

    充盈于朝甯也。

    無如聽受者多。

    領會者少。

    竟有親承聖谕而出。

    茫然不知所謂者。

    間有巧僞之人。

    妄逞胸臆。

    以為聖訓如此。

    聖意别有所在。

    似此私心揣度。

    其間毫厘千裡之謬。

    更不可言矣。

    我皇考深悉此弊。

    是以雍正八九年以後。

    召見諸臣、不似從前之密。

    此朕當時所熟聞而習見者。

    假使諸臣祇受聖訓之時。

    果能心領神會。

    身體力行。

    則臯夔稷契。

    何難再見于今。

    朕臨禦以來。

    日與總理事務王大臣。

    辦理一切幾務。

    亦非疎遠九卿大臣也。

    以國家政治。

    自有應密。

    而不可概以宣示衆人者。

    如召對九卿。

    而九卿中有啟心沃心。

    以裨益政教者。

    豈不盡善。

    使九卿而尚待朕之訓誨。

    則縱極反覆丁甯。

    豈能有加于皇考聖訓之外。

    至于勸勉之意既殷。

    則訓饬之言必切。

    又恐諸臣以為督責太過。

    非待大臣之體。

    年來言路諸臣。

    頗有以頻接廷臣為請者。

    是不知朕心者也。

    但爾等既置身九列。

    即系朕之股肱心膂。

    但當視國事為己事。

    休戚相關。

    大者在匡維君德。

    次則于國計民生。

    及本身職業之要務。

    早作夜思。

    一有所見。

    即據實入告。

    毫無欺隐。

    方為無忝厥職。

    今觀九卿中、能副朕之期望者。

    甚屬寥寥。

    即如春夏以來。

    直隸山東。

    雨澤愆期。

    朕宵旰焦勞。

    無一時之或釋。

    而九卿中以此為念者。

    不過十之一二。

    雖應行經理之事。

    朕已與總理事務王大臣、多方豫籌。

    次第布置。

    然此乃民命所關。

    至為重大。

    九卿多人。

    豈無有應奏之事。

    豈無有欲陳之言。

    何以科道小臣。

    尚有一二建白者。

    而九卿反緘默不語。

    竟似置身局外耶。

    韓愈詩有雲。

    中朝大官老于事。

    讵肯感激徒媕婀。

    古今如出一轍矣。

    夫君臣之間。

    必誠意通達。

    始能感召天和。

    若稍有間隔。

    即于和氣有乖。

    方今緻旱之故。

    未必不由于此。

    朕為此言。

    非欲委過于臣下也。

    無非欲我君臣、誠意交孚。

    一心一德盡化觀望迎合之習。

    悉屏偏徇固執之私耳。

    即如燒鍋一事。

    朕已降旨嚴禁。

    而孫嘉淦摺奏以為有不便于民之處。

    朕複降旨。

    令九卿毋得曲從朕旨。

    回護孫嘉淦。

    再行詳确定議。

    夫以已經降旨之事。

    朕尚不難收回成命。

    爾等九卿。

    又何所用其瞻顧耶。

    九卿于朕躬。

    尚且不必瞻顧。

    則于同朝寮友。

    更何所用其依違耶。

    如果各有所見、不能強同。

    何妨兩議、三議、以待朕之裁定。

    總之大臣任事。

    以和衷為貴。

    而和必出于公。

    斷未有公而不和者。

    蓋是非曲直。

    本有一定。

    若有意周旋。

    則求合于此。

    必有拂于彼。

    到處皆成掣肘。

    豈非自贻作戚乎。

    若果能一秉至公。

    即意見偶有不同。

    而事理總歸至當。

    雖有不和之迹。

    而心本無他。

    此聖人所謂和而不同也。

    九卿等受朝廷簡畀之隆。

    為國家所倚賴。

    當竭誠矢公。

    以古大臣事君之道。

    厚自期待。

    不可安于苟且。

    其于寮采之中。

    善則相勸。

    過則相規。

    互相砥砺、以笃同舟之誼。

    如此、則事君交友。

    兩無所歉。

    将見政治清明。

    太和洋溢。

    不負我皇考多年教養之深恩。

    朕于爾等實有厚望焉。

     ○授一甲一名進士于敏中、為翰林院修撰。

    一甲二名林枝春、一甲三名任端書、為翰林院編修。

     ○九卿議奏、明農教稼。

    所以務本也。

    我皇上轸恤民瘼。

    恩膏疊沛。

    洞悉久安長治之道。

    先籌家給人足之源。

    特頒谕旨。

    首重農桑。

    以力田為小民之切務。

    以勸課為官吏之責成。

    誠禹貢王制之良經。

    無逸豳風之深旨也。

    聖慮周詳。

    無微不至。

    複命臣等詳悉定議。

    竊惟我國家重熙累洽。

    百年于茲。

    生息愛養。

    日繁且庶。

    小民目睹乎殷阜之盛。

    而或忘乎本富之源。

    奢靡相尚。

    逐末營生。

    誠有如聖谕者。

    夫地之肥硗、固有不同。

    而有秋之厚薄。

    究視其勤惰。

    時之旱澇。

    固所難必。

    而民間需食。

    全憑乎積儲。

    惟在親民之官。

    身先化導。

    使民有所觀感。

    然後務本者多。

    而逐未者少。

    積蓄知勸。

    奢靡知戒。

    宣上谕。

    勸農桑。

    舉皆實力奉行。

    務使務農積谷之成教。

    家谕而戶曉。

    則争先恐後。

    家給而人足矣。

    苐五方之土宜不同。

    南北之民情不一。

    其教導之法。

    應令大吏董率所屬。

    随地制宜。

    因民勸導。

    黍高稻下。

    勿違其性。

    水耨火耕。

    各當其宜。

    或饬老農之勤敏者、以勸戒之。

    或延訪南人之習農者、以教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