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命棄以播時百谷。
禮樂兵刑。
皆在所後。
良以食為民天。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饑。
一女不織。
或受之寒。
而耕九餘三。
雖遇荒年。
民無菜色。
今天下土地不為不廣。
民人不為不衆。
以今之民。
耕今之地。
使皆盡力焉。
則儲蓄有備。
水旱無虞。
乃民之逐末者多。
而地之棄置者亦或有之。
縱雲從事耕耘。
而黍高稻下之宜。
水耨火耕之異。
南人尚多不谙。
北民率置不講。
此非牧民者之責。
抑誰之責欤。
今之督撫、于地方命盜等案。
或官方吏治。
兵制夷情。
能盡其心者有之。
其以身為之倡。
課百姓以農桑本務者誰耶。
得無與虞廷命官之意相左乎。
朕欲驅天下之民。
使皆盡力南畝。
而其責則在督撫牧令。
必身先化導。
毋欲速以不達。
毋繁擾而滋事。
将使逐末者漸少。
奢靡者知戒。
蓄積者知勸。
督撫以此定牧令之短長。
朕即以此課督撫之優劣。
至北五省之民。
于耕耘之術。
更為疎略。
是以一谷不登。
即資赈濟。
斯豈久安長治之道。
其應如何勸戒百姓。
或延訪南人之習農者、以教導之。
牧令有能勸民墾種。
一歲得谷若何。
三歲所儲若何。
視其多寡為激勸。
非奇貪異酷。
極昏極庸者。
毋輕率劾去。
使久于其任。
則與民相親。
而勸課有成。
将見俗返醇樸。
家有蓋藏。
然後禮樂刑政之教。
可漸以講習。
着該部即會同九卿、詳悉定議以聞。
○又谕、農桑為緻治之本。
我皇祖聖祖仁皇帝。
嘗繪耕織圖、以示勸農德意。
皇考世宗憲皇帝。
屢下勸農之诏。
親耕耤田。
率先天下。
所以敦本計而即田功。
意至厚也。
朕思為耒耜。
教樹藝。
皆始于上古之聖人。
其播種之方。
耕耨之節。
與夫備旱驅蝗之術。
散見經籍。
至詳且備。
後世農家者流。
其說亦各有可取。
所當荟萃成書。
頒布中外。
庶三農九谷。
各得其宜。
望杏瞻蒲。
無失其候。
着南書房翰林、同武英殿翰林、編纂進呈。
○予故銮儀衛銮儀使路振揚祭葬如例。
○辛醜。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昨考試翰林詹事官員。
以為君難為臣不易命題。
雖各就所見、敷衍成文。
朕爰就其文字、以定優劣。
至難與不易立言之本意。
原有輕重。
伊等尚未見及。
人之言曰。
為君難。
為臣不易。
此以見為君甚難。
為臣亦不易耳。
蓋為君者、以一人立乎萬民之上。
宗社之安危。
民生之休戚系焉。
崇尚寬大、則啟廢弛之漸。
稍事振作、則長苛刻之風。
言路不開。
則耳目壅蔽。
将欲達聰明目。
而無稽之言、勿詢之謀、馳骛并進。
不惟不足以集思廣益。
且足以淆亂是非。
即以理折之。
論者且謂其厭棄群言。
不能容納。
稽之史冊。
比比而是。
試思堯舜在上。
都俞一堂。
尚曰汝無面從。
退有後言。
夫面謾腹诽。
乃人臣莫大之罪。
唐虞之朝。
豈容有此。
以聖人之為君。
又豈忍逆詐億不信。
為是過當之言。
抑且諄諄緻誡于庶頑讒說、巧言令色孔壬。
當必非無為而發。
即此一端。
為君之難。
概可知矣。
至為臣者。
夙夜靖共。
奉公憂國。
為上為德。
為下為民。
苟非鞠躬盡瘁。
求所以稱股肱心膂之任。
殚分猷宣力之能。
不足以盡為臣之道。
故曰不易。
然較之為君。
究未至若彼其難也。
譬之飲食曰不飽。
則未及餍饫而已。
曰饑。
則窮餓困餒、不止于不能果腹矣。
此立言輕重之分。
而讀書者不可以不察。
傳曰。
言豈一端而已。
固各有當也。
又曰。
及之而後知。
履之而後難。
朕所見如此。
聊宣示諸臣、并衆翰林知之。
○禮部議覆、奉天府府丞王河疏稱、長甯縣裁文武生童。
俱附永吉州應試。
其長甯應進文武生各二名舊額。
應請并入永吉州額取數内。
凡遇歲科兩試。
取進文童各四名。
武童各四名。
應如所請。
從之。
○雲南平彜縣土縣丞海藏珍以老病告替。
以其子海岑襲職。
○永陵總管伊奇祿以老病乞休。
允之。
○壬寅。
上詣奉先殿行禮。
○兵部議覆、山東巡撫法敏疏稱、東原、滕陽、新橋、三驿丞。
久經裁汰。
馬匹并歸州縣管理。
而中夥等事。
尚系吏目典史代辦。
事不畫一。
應付亦多參差。
應如所請。
将三驿中夥等事。
并歸于東平、滕縣、汶上、等各州縣管理。
不得仍令吏目典史代辦。
從之。
○以軍功議叙陝西督标中軍副将韓良卿、為廣東碣石鎮總兵官。
○雲南北勝州土州同章法祖休緻。
以其子章祖蔭襲職。
卷之四十二
禮樂兵刑。
皆在所後。
良以食為民天。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饑。
一女不織。
或受之寒。
而耕九餘三。
雖遇荒年。
民無菜色。
今天下土地不為不廣。
民人不為不衆。
以今之民。
耕今之地。
使皆盡力焉。
則儲蓄有備。
水旱無虞。
乃民之逐末者多。
而地之棄置者亦或有之。
縱雲從事耕耘。
而黍高稻下之宜。
水耨火耕之異。
南人尚多不谙。
北民率置不講。
此非牧民者之責。
抑誰之責欤。
今之督撫、于地方命盜等案。
或官方吏治。
兵制夷情。
能盡其心者有之。
其以身為之倡。
課百姓以農桑本務者誰耶。
得無與虞廷命官之意相左乎。
朕欲驅天下之民。
使皆盡力南畝。
而其責則在督撫牧令。
必身先化導。
毋欲速以不達。
毋繁擾而滋事。
将使逐末者漸少。
奢靡者知戒。
蓄積者知勸。
督撫以此定牧令之短長。
朕即以此課督撫之優劣。
至北五省之民。
于耕耘之術。
更為疎略。
是以一谷不登。
即資赈濟。
斯豈久安長治之道。
其應如何勸戒百姓。
或延訪南人之習農者、以教導之。
牧令有能勸民墾種。
一歲得谷若何。
三歲所儲若何。
視其多寡為激勸。
非奇貪異酷。
極昏極庸者。
毋輕率劾去。
使久于其任。
則與民相親。
而勸課有成。
将見俗返醇樸。
家有蓋藏。
然後禮樂刑政之教。
可漸以講習。
着該部即會同九卿、詳悉定議以聞。
○又谕、農桑為緻治之本。
我皇祖聖祖仁皇帝。
嘗繪耕織圖、以示勸農德意。
皇考世宗憲皇帝。
屢下勸農之诏。
親耕耤田。
率先天下。
所以敦本計而即田功。
意至厚也。
朕思為耒耜。
教樹藝。
皆始于上古之聖人。
其播種之方。
耕耨之節。
與夫備旱驅蝗之術。
散見經籍。
至詳且備。
後世農家者流。
其說亦各有可取。
所當荟萃成書。
頒布中外。
庶三農九谷。
各得其宜。
望杏瞻蒲。
無失其候。
着南書房翰林、同武英殿翰林、編纂進呈。
○予故銮儀衛銮儀使路振揚祭葬如例。
○辛醜。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昨考試翰林詹事官員。
以為君難為臣不易命題。
雖各就所見、敷衍成文。
朕爰就其文字、以定優劣。
至難與不易立言之本意。
原有輕重。
伊等尚未見及。
人之言曰。
為君難。
為臣不易。
此以見為君甚難。
為臣亦不易耳。
蓋為君者、以一人立乎萬民之上。
宗社之安危。
民生之休戚系焉。
崇尚寬大、則啟廢弛之漸。
稍事振作、則長苛刻之風。
言路不開。
則耳目壅蔽。
将欲達聰明目。
而無稽之言、勿詢之謀、馳骛并進。
不惟不足以集思廣益。
且足以淆亂是非。
即以理折之。
論者且謂其厭棄群言。
不能容納。
稽之史冊。
比比而是。
試思堯舜在上。
都俞一堂。
尚曰汝無面從。
退有後言。
夫面謾腹诽。
乃人臣莫大之罪。
唐虞之朝。
豈容有此。
以聖人之為君。
又豈忍逆詐億不信。
為是過當之言。
抑且諄諄緻誡于庶頑讒說、巧言令色孔壬。
當必非無為而發。
即此一端。
為君之難。
概可知矣。
至為臣者。
夙夜靖共。
奉公憂國。
為上為德。
為下為民。
苟非鞠躬盡瘁。
求所以稱股肱心膂之任。
殚分猷宣力之能。
不足以盡為臣之道。
故曰不易。
然較之為君。
究未至若彼其難也。
譬之飲食曰不飽。
則未及餍饫而已。
曰饑。
則窮餓困餒、不止于不能果腹矣。
此立言輕重之分。
而讀書者不可以不察。
傳曰。
言豈一端而已。
固各有當也。
又曰。
及之而後知。
履之而後難。
朕所見如此。
聊宣示諸臣、并衆翰林知之。
○禮部議覆、奉天府府丞王河疏稱、長甯縣裁文武生童。
俱附永吉州應試。
其長甯應進文武生各二名舊額。
應請并入永吉州額取數内。
凡遇歲科兩試。
取進文童各四名。
武童各四名。
應如所請。
從之。
○雲南平彜縣土縣丞海藏珍以老病告替。
以其子海岑襲職。
○永陵總管伊奇祿以老病乞休。
允之。
○壬寅。
上詣奉先殿行禮。
○兵部議覆、山東巡撫法敏疏稱、東原、滕陽、新橋、三驿丞。
久經裁汰。
馬匹并歸州縣管理。
而中夥等事。
尚系吏目典史代辦。
事不畫一。
應付亦多參差。
應如所請。
将三驿中夥等事。
并歸于東平、滕縣、汶上、等各州縣管理。
不得仍令吏目典史代辦。
從之。
○以軍功議叙陝西督标中軍副将韓良卿、為廣東碣石鎮總兵官。
○雲南北勝州土州同章法祖休緻。
以其子章祖蔭襲職。
卷之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