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關燈
有淅川、荊子關等處。

    原額兵八百六十九名。

    撥防護送。

    每至周章。

    請将新兵八十名内。

    改撥淅川四十名。

    荊子關十名。

    所餘三十名。

    仍留本營差防。

    汝甯營所轄十一州縣。

    原額兵四百三十四名。

    新兵四十六名。

    城倉巡防查緝護送等項。

    實不敷用。

    請将左營應裁新兵七十九名内。

    添歸汝甯營六十名。

    歸德營兼轄九州縣。

    汛要差繁。

    原額兵六百八十四名。

    實不敷用。

    将新兵八十二名存留差防。

    再襄城營原額兵六百九十五名。

    僅可差防。

    将新兵八十六名裁去。

    陳州營差遞益繁。

    原額兵三百四十名。

    并新兵四十二名。

    差防分布。

    尚屬難周。

    請将襄城營所裁新兵八十六名内。

    添歸陳州營七十名。

    鄧新營額兵二百六十六名。

    城倉巡防。

    又兼新野差繁汛要。

    所添新兵三十二名。

    仍留新野二十名。

    所餘十二名。

    應行裁去。

    信陽營原額兵三百六十六名。

    分布差防。

    難以兼顧。

    所添新兵四十名。

    應請存留等語。

    臣等查南陽鎮标。

    各原設額兵、實屬無多。

    所有前項應裁新兵。

    該鎮酌中損益。

    分别裁留派撥。

    于地方營伍事宜。

    實有禆益。

    應如所請。

    南陽鎮所屬各營新募守兵四百八十七名。

    除議裁四十七名、準其裁汰外。

    其餘各營裁減增益之處。

    照依該鎮議定數目。

    安設存留。

    以資差防。

    其所裁兵丁。

    饬令該鎮徐徐辦理。

    毋使失所。

    仍将陸續開除頂補各兵姓名、數目、年月日期、并改撥各營舊額新兵姓名、數目、逐細造冊。

    送部查核。

    從之。

     ○以騎都尉參領達奎為歸化城右翼副都統。

    調正白旗滿洲副都統黑星為歸化城左翼副都統。

     ○乙未。

    吏部議覆、詹事府詹事李绂奏、吏部議準、陝西學臣周<?雨澍>題請、會試後揀選下第舉人、大省四十員。

    中省三十員。

    小省二十員。

    帶領引見欽定。

    令回本省。

    以學正、教谕、即用。

    查現在舉人。

    至三十年尚不得選。

    若再行揀發。

    則候補者益無選期。

    似為可惜等語。

    臣等詳加酌議。

    揀選下第舉人。

    向例遇缺即行題補。

    其從前就教舉人。

    必俟題補完日。

    方準選用。

    未免壅滞。

    請将此項揀發人員。

    與從前就教之人。

    分班輪選。

    從之。

     ○丙申。

    命禁燒鍋。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養民之政多端。

    而莫先于儲備。

    所以使粟米有餘。

    以應緩急之用也。

    夫欲使粟米有餘。

    必先去其耗谷之事。

    而耗谷之尤甚者。

    則莫如燒酒。

    燒酒之盛行。

    則莫如河北五省。

    夫小民日營其生。

    稍有锱铢。

    輙以縱飲為快。

    無裨于喪祭賓客老病之用。

    而适以啟讙嘩角鬥之媒。

    特以飲少辄醉。

    其價易售。

    人皆樂其便易。

    故造之者多。

    而耗米谷也較他酒為甚。

    往者皇祖。

    皇考。

    屢嚴燒鍋之禁。

    有司陽奉陰違。

    必待衆口嗷嗷。

    始不得已而稽查禁約。

    及薄有收獲。

    仍然公行無忌。

    夫與其禁于已饑之後。

    節省于臨時。

    孰若禁于未饑之先。

    積貯于平日。

    今即一州一邑而計之。

    歲耗谷米。

    少者萬餘石。

    多者數萬石不等。

    則禁止之後。

    通計五省所存之谷。

    已千餘萬石矣。

    雖有谷之家。

    不能皆分所有以周貧乏。

    而所存之谷、自在民間。

    可以通融接濟。

    較之無米之炊。

    不啻霄壤矣。

    況遇歲稔豐收。

    谷必甚賤。

    貧民之生計益饒。

    家有蓋藏之效。

    未必不由于此。

    而無識之人。

    或以造酒之家。

    不免失業為慮。

    不知壟斷市利。

    率由黠悍之富民。

    因其資财。

    串通胥役。

    敢于觸禁肆行。

    并非貧民無力者之生業也。

    是禁之、則貧民裕養生之資。

    不禁、則富民獲漁利之益。

    其間得失利害。

    較然可觀。

    朕籌之已熟。

    北五省燒鍋一事。

    當永行嚴禁。

    無可疑者。

    至于違禁私造之人。

    及賄縱之官吏。

    如何從重治罪。

    其失察之地方官。

    如何嚴加處分之處。

    着九卿即行定議具奏。

     ○河東河道總督白鐘山奏、湖勢昔險今平。

    請改修土堤、節帑寓赈。

    東省魚台縣獨山湖、馬家三空橋等處。

    系糧艘纖道。

    從前修做柴工。

    雍正八年。

    湖河異漲。

    沖損九百五十餘丈。

    調任巡撫臣嶽浚、因彼時當頂沖。

    柴工恐難抵禦。

    題請改建石工。

    部議令河東總河勘估具題。

    嗣緣水占堤根。

    難以懸估。

    咨部展限。

    至乾隆元年。

    春間雨水稀少。

    湖水稍落。

    堤根已露。

    據管河道詳估。

    臨河一面。

    修築土戗。

    臨湖一面。

    改築石堤。

    共需銀四萬四千八百兩有奇。

    時值拆修石匣。

    恐兩工并舉。

    灰石、木料、員役、夫匠、難免顧此失彼。

    前經咨部。

    俟匣工完日題估。

    複留心察視。

    湖内水勢下移。

    堤垣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