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關燈
無所施其伎倆。

    但彼既有來疏。

    亦當回覆。

    朕已降旨王大臣議奏矣。

    爾軍營王大臣、亦會同拟作噶爾丹策零咨文一紙。

    由驿速奏。

    朕視爾等意見何如。

    當此情形。

    今秋防範最為緊要。

    不過使爾王大臣知之。

    設少有洩漏。

    兵丁稍有戒心。

    于事無益。

    至喀爾喀晉巴、遣回與否。

    尚在未定。

    可将朕此旨大意。

    曉谕兵丁。

    軍心更覺堅定。

    尋奏。

    準噶爾既将來書令人赍到。

    回文未便遣人直達噶爾丹策零。

    臣請于此處出派賢能台吉一員。

    帶同十餘人。

    赍文交與伊地方齋桑。

    令其轉緻。

    所遣之人即回。

    若伊齋桑、務令所遣台吉親身交噶爾丹策零。

    即令所遣台吉面交。

    臣等亦照所赍回文。

    詳悉谕知。

    得旨。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

     ○以故奉國将軍增盛之子永昌、襲奉恩将軍。

     ○庚寅。

    孝誠仁皇後忌辰。

    遣官祭景陵。

     ○禮部議準、四川巡撫楊馝疏稱、江為四渎之長。

    在四川福國佑民。

    其利尤溥。

    請春秋緻祭。

    從之。

     ○辛卯。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上禦養心殿。

    召讀卷官入、親閱定進呈十卷甲第。

    谕曰。

    卿等所拟第四卷。

    策語字畫俱佳。

    可置第一。

    所拟第一卷。

    改置第二。

    所拟第十卷亦佳。

    可置第三。

    所拟第二卷。

    改置第四。

    所拟第八卷。

    可置第五。

    所拟第三卷。

    改置第六。

    其餘諸卷。

    一一更定。

     ○谕大學士張廷玉、徐本、翰林乃文學侍從之臣。

    所以備制诰文章之選。

    朕看近日翰詹等官。

    其中詞采可觀者。

    固不乏人。

    而淺陋荒疎者。

    恐亦不少。

    非朕親加考試。

    無以鼓勵其讀書向學之心。

    自少詹讀講學士以下。

    編修檢讨以上。

    滿漢各員。

    着于本月初七日。

    齊赴乾清宮。

    候朕出題親試。

    倘有稱病托詞者。

    着另行具奏。

    朕必加以處分。

    考試之日。

    着乾清門侍衛察看。

     ○又谕、潼關乃緊要關隘。

    移駐滿洲兵一千名。

    原為防守地方。

    此兵駐防未久。

    雖雲蹊徑險狹。

    遇山水暴發。

    城垣或緻沖塌。

    該将軍及地方大臣。

    理應設法辦理。

    開浚引水溝渠。

    以保固城垣奈何因此細故。

    即将駐定之兵。

    奏請徹回。

    至于遣赴涼州莊浪駐防之兵。

    即于西安滿洲兵内挑選。

    所遺之缺。

    又将餘丁頂補。

    于省城滿洲人等生計。

    大有裨益。

    今秦布、查郎阿等。

    反欲将潼關之兵、徹回西安。

    彙總挑選。

    殊屬悖缪。

    駐防兵丁。

    事關綦重。

    照爾等所議。

    行文總督查郎阿等。

    着再行詳悉妥議具奏。

     ○壬辰。

    賜一甲于敏中、林枝春、任端書三人進士及第。

    二甲孫宗溥等、八十人進士出身。

    三甲謝庭瑜等、二百四十一人。

    同進士出身。

     ○癸巳。

    上禦乾清門聽政。

     ○谕大學士等、昨據戶部奏、京城四鄉設立米廠。

    以資平粜。

    原議芒種以前得雨。

    即可無庸設立等語。

    今雖屢得雨澤。

    尚欠沾足。

    況二麥已無望矣。

    大田雖可布種。

    而尚待有秋。

    設立米廠。

    以資平粜。

    乃亟應行者。

    着該部即遵前議。

    速行辦理。

     ○免湖北安陸、荊州、兩府屬各州縣衛水災。

    乾隆元年分額賦有差。

     ○戶部議覆、廣西巡撫楊超曾疏報、粵西各屬、向出銀鉛銅礦。

    今南甯府宣化縣屬之渌生嶺。

    試采鉛礦有效。

    并無礙民間田園廬墓。

    及毗連交趾、逼近廣東之處。

    題請開采。

    應如所請。

    從之。

     ○予故刑部侍郎銜兼禮部右侍郎事、王蘭生祭一次。

     ○加贈故廣東廣州鎮總兵官張溥左都督。

    尋予祭葬。

    谥敦恪。

     ○甲午。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從前發遣各處之人。

    其情罪尚輕者。

    先于恩诏内、令該管官查奏請旨。

    其情罪較重者。

    原無赦回之例。

    今朕思未經赦回之犯。

    其中有年逾七十者。

    雖原案較重。

    而年已衰老。

    且在外年久。

    國法已伸。

    仍留遣所。

    情亦可憫。

    着各該管官查明。

    除強竊行兇等重罪外。

    其餘各犯。

    有年在七十以上者。

    将所犯情罪。

    具奏請旨。

    再軍流人犯。

    本身已故。

    其妻子準其回籍。

    從前已于恩诏内、着為定例。

    今朕思從前發遣在外安置。

    及當差之犯。

    雖情罪較重。

    然本身已故。

    其妻子原系連坐之人。

    各該管官查明報部奏聞。

    準其回旗、回籍。

     ○兵部議覆、河南南陽鎮總兵官薛鳳翼奏、北路換班兵丁。

    已奉文歸伍。

    各營新募兵丁。

    理宜裁汰。

    但臣屬營汛。

    情形不同。

    如左營原額、兵八百十三名。

    足敷差防。

    請将新兵七十九名裁去。

    至右營兼城守之責。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