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關燈
部議準、福建巡撫盧焯疏報、閩省山海之區。

    溪流暴漲。

    坍塌靡常。

    産去糧存。

    不免賠累。

    今據閩縣、侯官、等縣。

    造報缺額田地、共五百四十三頃四十畝有奇。

    無徵銀米。

    從前或官為墊完。

    或裡戶賠輸。

    應如所請。

    均行豁免。

    從之。

     ○庚午。

    為虔求雨澤。

    遣官緻祭天神壇、地祗壇、太歲壇、并四海之神。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朕因天時亢旱。

    齋居虔禱。

    憂惕靡甯。

    亦惟引為朕躬之責。

    未嘗诿之臣下。

    在九卿大臣等。

    既膺簡畀重任。

    自當仰體朕心。

    共矢寅恭。

    以邀天鑒。

    原不待朕之訓饬也。

    今覽春山奏、請自内閣部院各大臣。

    及翰林院科道郎中等官。

    除照常辦事外。

    俱各輪班赴雨壇祈禱。

    夜則于各衙門齋宿等語。

    朕思諸臣祈禱齋宿。

    亦祇奉為具文。

    讵能昭格。

    而庶官人數甚多。

    倘有一二人。

    其心以為不便。

    而出于勉強。

    則慢亵尤甚。

    春山所奏無益。

    且未悉朕不诿責臣下之意。

    特曉谕廷臣知之。

     ○緩徵江蘇江甯、常州、兩府屬水災、乾隆元年分額賦。

    并赈饑民三月。

     ○以武英殿行走原任刑部尚書張照、為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以鑲紅旗滿洲副都統金柱、為正紅旗護軍統領。

    調鑲白旗漢軍副都統宗室諾穆柱、為鑲紅旗滿洲副都統。

    以原任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劉英、為鑲白旗漢軍副都統。

    以正紅旗滿洲副都統瞻岱、為直隸古北口提督。

    調正黃旗蒙古副都統阿蘭泰、為正紅旗滿洲副都統。

    以原任西安副都統拉薩禮、為正黃旗蒙古副都統。

     ○調浙江黃岩鎮總兵官吳進義、為江南壽春鎮總兵官。

    衢州鎮總兵官雷逢春、為黃岩鎮總兵官。

    以江甯營副将康華齡、為衢州鎮總兵官。

     ○内務府總管兼侍郎銜丁皂保、以年老乞休。

    慰留之。

     ○給朝鮮赍咨官銀兩如例。

    停止筵宴。

     ○辛未。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皇考配天頒诏。

    尚在二十七月之内。

    所請升殿慶賀之禮。

    不必舉行。

     ○定奏升人員聲明科分籍貫。

    谕、各省督撫題補人員。

    因格于部例。

    而要地需人。

    遂許其摺奏。

    允從所請。

    以緻違例升用者頗多。

    在各省督撫忠乎國家。

    為人材起見者。

    豈無其人。

    而因許摺奏。

    遂于其中或同鄉、或世誼、或世誼之同鄉、違例摺請補用者。

    實繁有徒矣。

    夫以朝廷之官階。

    豈可為私門之桃李。

    嗣後督撫摺奏補用人員者。

    着于摺内聲明本人科分籍貫。

    以憑朕酌奪焉。

     ○禁收童生卷價。

    谕、聞安徽所屬地方。

    應試童生。

    有完納卷價之陋例。

    其費彙交知府、直隸州、除修葺考棚外。

    有餘則補學政養廉之不足。

    雖每童所出不過錢數十文。

    而在貧寒書生。

    亦不免拮據之苦。

    且學政養廉。

    朕已特頒谕旨。

    加至四千兩。

    甚屬寬裕。

    更不必取資于卷價。

    至于修葺考棚。

    乃地方之公事。

    應動存公銀兩辦理者。

    着将童生交納卷價一事。

    永行禁止。

    毋使不肖官員。

    及胥吏人等。

    借名苛索。

    緻滋擾累。

     ○谕八旗内務府、向來包衣管領下女子。

    不準聘與包衣佐領下人。

    包衣佐領下女子。

    不準聘與八旗之人。

    蓋因從前包衣佐領下。

    戶口尚少。

    且男婦俱各當差。

    恐人生規避之心。

    是以定例如此。

    今國家教養休息、百有餘年。

    生齒繁庶。

    若嫁娶仍遵舊例。

    則待字逾期。

    在所不免。

    今包衣佐領下婦女。

    俱已免其當差。

    并無可規避。

    則嫁娶自毋庸分别。

    八旗暨包衣佐領下人等。

    俱朕之臣庶。

    嗣後凡經選驗未經記名之女子。

    無論包衣、佐領、管領、暨八旗下、聽其互相結姻。

    如此、則婚嫁以時。

    庶不緻有怨女曠夫矣。

     ○是日起。

    上以祀天于圜丘。

    齋戒三日。

     ○壬申。

    總理事務王大臣禮部等奏。

    乾隆二年四月十三日。

    履親王允祹、奉谕旨。

    爾部具奏。

    皇考配享天壇儀注。

    朕敬謹詳閱。

    内稱配享時。

    朕恭捧皇考神牌升壇。

    奉安于東三青幄次等語。

    并未議及參拜上帝之儀。

    朕思皇考升祔太廟時。

    先行參拜列祖列後禮畢。

    然後升座。

    今配享圜丘。

    亦應先行參拜上帝禮。

    然後升座。

    于禮方協。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爾部。

    敬謹詳議具奏。

    臣等伏查本朝會典、及明會典、未載配享天壇時神牌參拜上帝之儀。

    今皇上特降谕旨。

    令臣等詳議具奏。

    仰見皇上仁孝敬謹之心。

    至周至備。

    應遵旨增入參拜上帝之儀。

    實為盡善。

    臣等謹議得神牌至内棂星門外、龍亭止。

    上詣龍亭前。

    行一跪三叩禮。

    恭捧神牌進棂星門左門、升殿向上立。

    太常寺官預設世宗憲皇帝拜褥于正中、贊引官跪奏。

    世宗憲皇帝配享天壇。

    參拜皇天上帝。

    皇上恭捧神牌跪安于拜褥上。

    執事官設皇上拜褥于後。

    贊引官引皇上退就拜褥上立。

    贊引官奏跪叩興。

    皇上行三跪九叩禮畢。

    贊引官跪奏。

    請世宗憲皇帝升座。

    皇上進前。

    恭捧世宗憲皇帝神牌興。

    奉安于上帝之左第三青幄次内。

    退至香案前。

    行一跪三叩禮。

    太常寺官起世宗憲皇帝拜褥退。

    此行禮時、衆官不随行禮。

    餘悉照原奏儀注。

    其夏至配享方澤時。

    參拜皇地祗。

    俱遵此儀。

    再查明歲正月上辛配享祈谷壇。

    已在配天之後。

    不必再行參拜之儀。

    得旨。

    是。

    依議。

     ○癸酉。

    定文員處分雙俸并罰之例。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昔年皇考轸念部務繁多之尚書侍郎。

    特恩加賜雙俸。

    并令遇有罰俸處分。

    免罰加賜之恩俸。

    此格外之曠典也。

    上年朕将在京文員俸銀。

    概加一倍。

    大小均沾。

    雖名恩俸。

    其實即正俸也。

    若遇處分時。

    亦照從前部堂之例。

    不罰加增之俸。

    是在京文員。

    竟無罰俸之事。

    何以示懲。

    且與武員事不畫一。

    未免偏枯。

    勢不可行。

    嗣後大小京員。

    遇有罰俸案件。

    将本身應得俸銀。

    按年按月計算。

    不必分晰扣除。

     ○又谕、蘇州巡撫邵基、在上書房行走數年。

    資性聰明。

    頗曉世務。

    朕深知其為人。

    料伊亦必知朕之用人理政。

    多能照察。

    自當小心奉公。

    恪守繩墨。

    不敢稍有踰越。

    則封疆重寄。

    尚可勝任。

    此朕簡用邵基之本意也。

    乃自伊到任以來。

    所辦事件。

    尚未見何如。

    而題補官員一節。

    則不能無私。

    如臬司戴永椿。

    知府王喬林、石傑、知州褚菊書、皆其同鄉。

    道員李梅賓、盧見曾、皆其同年。

    今又具摺、将革職通判王延熙、請署直隸通州知州。

    通州知州張桐、請署淮安府知府。

    查王延熙、又系作之同鄉。

    而張桐、即大學士張廷玉之侄也。

    夫督撫薦舉人材。

    乃封疆第一要務。

    即循例保題者。

    尚當稍避嫌疑。

    況越格逾例。

    題升題補。

    而可任意行之乎。

    觀邵基意中。

    竟以朕之待彼。

    深信不疑。

    而為此舉動。

    不知檢束。

    是朕知邵基。

    而邵基竟不知朕矣。

    若踵此而行。

    将來必緻大負朕恩。

    爾等可傳旨嚴行申饬。

    嗣後當洗心滌慮。

    痛加悛改。

    毋蹈前轍。

    自取罪愆。

    卷之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