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穿長褂之日。
帶齋戒牌。
穿短褂之日。
不必帶齋戒牌。
○庚辰。
孝敬憲皇後梓宮發引。
上詣田村。
躬親奠獻。
奉梓宮升大昇輿。
啟行。
上步從裡許。
由别道先至蘆殿。
敬視陳設。
候梓宮至。
哭泣跪迎于黃布城北門外。
奉安梓宮于蘆殿。
行禮。
每日如之。
是日鹵簿儀仗全設。
孝敬憲皇後梓宮前行。
敦肅皇貴妃金棺随後。
王以下、大小官員。
王妃以下、婦女等。
齊集舉哀。
竣奉移祭酒時。
随行禮。
皇太後皇後宮眷等。
俱于梓宮安奉蘆殿。
随行禮舉哀。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是日。
駐跸燕村。
○辛巳。
上奉孝敬憲皇後梓宮啟行。
○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三月初二日。
世宗憲皇帝梓宮。
奉安地宮。
初五日。
行升祔大典。
朕于初四日進京。
豫備迎接行禮。
皇太後若亦于兩日内回京。
途間未免勞頓。
應從容行走。
于初五日進京。
着豫行傳谕各該處知之。
○以古北口提督德沛、為甘肅巡撫。
正紅旗滿洲副都統瞻岱、為古北口提督。
○是日、駐跸汾莊。
○壬午。
上奉孝敬憲皇後梓宮啟行。
○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是日。
駐跸安家營。
○癸未。
上奉孝敬憲皇後梓宮啟行。
○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明日到泰陵。
昔日皇考前親近之諸王大臣等。
準入隆恩門。
至享殿前、叩谒梓宮。
俾得遂其瞻仰之忱。
○又谕、諸蒙古王等。
俱因梓宮安奉地宮。
竭誠叩谒。
着分為三班。
每日引一班。
進隆恩門行禮。
○又谕、随朕恭谒泰陵之大小官員。
有年老不能騎馬。
及漢大臣官員。
皆着先往祇候。
○是日。
駐跸古謝村。
○甲申。
上奉孝敬憲皇後梓宮啟行。
由别道先詣泰陵。
望見碑亭。
舉哀。
步入隆恩門。
至享殿。
行禮。
哀恸良久。
回幄次恭候。
午刻。
梓宮至。
上跪迎于大紅門外。
哭泣随行。
遂安奉于享殿西旁蘆殿内。
孝敬憲皇後梓宮。
奉安正中。
敦肅皇貴妃金棺。
安右側稍後。
俱陳設帷幙。
上詣孝敬憲皇後梓宮前行禮。
至幄次少憩。
詣世宗憲皇帝梓宮前行午供禮。
○孝昭仁皇後忌辰。
遣官祭景陵。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吏部議覆、四川道監察禦史程盛修疏言、翰林開坊缺出。
不必開列多人。
祇将資俸深者。
挨定正陪。
帶領引見。
應如所請。
倘正陪内一時不得其人。
仍照舊例。
将資俸次深者。
另行開列二十員。
具題請旨。
從之。
○禮部題請、安南國王黎維祜故。
應照例給與祭葬。
從之。
鑄給直隸薊運糧河通判關防。
從總督李衛請也。
○安南國進貢陪臣武晖病故賜恤如例。
○是日。
駐跸二十裡鋪。
○乙酉。
上詣泰陵世宗憲皇帝梓宮前。
行早供禮。
旋詣孝敬憲皇後梓宮前。
行暫安奉禮。
○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錫洞庭湖神祀典。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洞庭湖神。
福祐一方。
靈應顯着。
君山神廟。
載在祀典。
所有春秋祭品禮儀。
理應動用正項錢糧辦理。
着照湘江江神之例。
一體開銷。
以昭敬禮明神至意。
禮部即遵谕行。
○又谕、前年逆苗不法。
首先調撥滇省兵丁。
前往會剿。
聞彼時千把外委。
及兵丁等。
啟行之際。
不無繁費。
除各領賞赉外。
尚有豫借之俸饷。
及出征年餘。
時日既久。
又有在軍前借支銀兩。
以助資斧者。
今大軍凱旋。
弁兵各回營汛。
例應于俸饷内。
按月扣還。
朕念弁兵等。
曾經效力軍前。
所有現領俸饷。
止足供目前之養贍。
難以扣抵前項。
着總督尹繼善、查明。
悉行豁免。
以示朕優恤邊遠弁兵之至意。
○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本月二十四日。
奉谕旨。
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俱親詣享殿梓宮前。
奠獻行禮。
伏念若于此三日内詣泰陵。
瞻依悲痛。
深恐哀勞太過。
乞皇上俯允臣等所請。
二十八九三十等日。
間日一次前往。
稍加撙節。
以慰安皇太後聖心。
得旨。
諸王大臣所奏。
知道了。
朕若間日一往。
心轉不安。
仍照前旨。
每日親詣奠獻。
○丙戌。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巳刻。
詣泰陵世宗憲皇帝梓宮前。
行午供禮。
閱視地宮。
○遣官祭賢良祠。
○丁亥。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巳刻。
詣泰陵世宗憲皇帝梓宮前。
行午供禮。
○是日以大葬泰陵吉期。
遣官祇告天、地、太廟、社、稷。
○戊子。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巳刻。
詣泰陵世宗憲皇帝梓宮前
帶齋戒牌。
穿短褂之日。
不必帶齋戒牌。
○庚辰。
孝敬憲皇後梓宮發引。
上詣田村。
躬親奠獻。
奉梓宮升大昇輿。
啟行。
上步從裡許。
由别道先至蘆殿。
敬視陳設。
候梓宮至。
哭泣跪迎于黃布城北門外。
奉安梓宮于蘆殿。
行禮。
每日如之。
是日鹵簿儀仗全設。
孝敬憲皇後梓宮前行。
敦肅皇貴妃金棺随後。
王以下、大小官員。
王妃以下、婦女等。
齊集舉哀。
竣奉移祭酒時。
随行禮。
皇太後皇後宮眷等。
俱于梓宮安奉蘆殿。
随行禮舉哀。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是日。
駐跸燕村。
○辛巳。
上奉孝敬憲皇後梓宮啟行。
○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三月初二日。
世宗憲皇帝梓宮。
奉安地宮。
初五日。
行升祔大典。
朕于初四日進京。
豫備迎接行禮。
皇太後若亦于兩日内回京。
途間未免勞頓。
應從容行走。
于初五日進京。
着豫行傳谕各該處知之。
○以古北口提督德沛、為甘肅巡撫。
正紅旗滿洲副都統瞻岱、為古北口提督。
○是日、駐跸汾莊。
○壬午。
上奉孝敬憲皇後梓宮啟行。
○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是日。
駐跸安家營。
○癸未。
上奉孝敬憲皇後梓宮啟行。
○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明日到泰陵。
昔日皇考前親近之諸王大臣等。
準入隆恩門。
至享殿前、叩谒梓宮。
俾得遂其瞻仰之忱。
○又谕、諸蒙古王等。
俱因梓宮安奉地宮。
竭誠叩谒。
着分為三班。
每日引一班。
進隆恩門行禮。
○又谕、随朕恭谒泰陵之大小官員。
有年老不能騎馬。
及漢大臣官員。
皆着先往祇候。
○是日。
駐跸古謝村。
○甲申。
上奉孝敬憲皇後梓宮啟行。
由别道先詣泰陵。
望見碑亭。
舉哀。
步入隆恩門。
至享殿。
行禮。
哀恸良久。
回幄次恭候。
午刻。
梓宮至。
上跪迎于大紅門外。
哭泣随行。
遂安奉于享殿西旁蘆殿内。
孝敬憲皇後梓宮。
奉安正中。
敦肅皇貴妃金棺。
安右側稍後。
俱陳設帷幙。
上詣孝敬憲皇後梓宮前行禮。
至幄次少憩。
詣世宗憲皇帝梓宮前行午供禮。
○孝昭仁皇後忌辰。
遣官祭景陵。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吏部議覆、四川道監察禦史程盛修疏言、翰林開坊缺出。
不必開列多人。
祇将資俸深者。
挨定正陪。
帶領引見。
應如所請。
倘正陪内一時不得其人。
仍照舊例。
将資俸次深者。
另行開列二十員。
具題請旨。
從之。
○禮部題請、安南國王黎維祜故。
應照例給與祭葬。
從之。
鑄給直隸薊運糧河通判關防。
從總督李衛請也。
○安南國進貢陪臣武晖病故賜恤如例。
○是日。
駐跸二十裡鋪。
○乙酉。
上詣泰陵世宗憲皇帝梓宮前。
行早供禮。
旋詣孝敬憲皇後梓宮前。
行暫安奉禮。
○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錫洞庭湖神祀典。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洞庭湖神。
福祐一方。
靈應顯着。
君山神廟。
載在祀典。
所有春秋祭品禮儀。
理應動用正項錢糧辦理。
着照湘江江神之例。
一體開銷。
以昭敬禮明神至意。
禮部即遵谕行。
○又谕、前年逆苗不法。
首先調撥滇省兵丁。
前往會剿。
聞彼時千把外委。
及兵丁等。
啟行之際。
不無繁費。
除各領賞赉外。
尚有豫借之俸饷。
及出征年餘。
時日既久。
又有在軍前借支銀兩。
以助資斧者。
今大軍凱旋。
弁兵各回營汛。
例應于俸饷内。
按月扣還。
朕念弁兵等。
曾經效力軍前。
所有現領俸饷。
止足供目前之養贍。
難以扣抵前項。
着總督尹繼善、查明。
悉行豁免。
以示朕優恤邊遠弁兵之至意。
○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本月二十四日。
奉谕旨。
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俱親詣享殿梓宮前。
奠獻行禮。
伏念若于此三日内詣泰陵。
瞻依悲痛。
深恐哀勞太過。
乞皇上俯允臣等所請。
二十八九三十等日。
間日一次前往。
稍加撙節。
以慰安皇太後聖心。
得旨。
諸王大臣所奏。
知道了。
朕若間日一往。
心轉不安。
仍照前旨。
每日親詣奠獻。
○丙戌。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巳刻。
詣泰陵世宗憲皇帝梓宮前。
行午供禮。
閱視地宮。
○遣官祭賢良祠。
○丁亥。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巳刻。
詣泰陵世宗憲皇帝梓宮前。
行午供禮。
○是日以大葬泰陵吉期。
遣官祇告天、地、太廟、社、稷。
○戊子。
上詣皇太後行宮問安。
○巳刻。
詣泰陵世宗憲皇帝梓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