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六

關燈
其抵算。

    又大通鎮徹回未經續派兵丁七十七名。

    領過賞銀一千七百兩。

    前曾另行派調。

    将賞銀追給頂派各兵。

    查頂替之兵。

    遠役塞外。

    俱經制辦行裝費用。

    可否加恩免其追繳等語。

    征兵借支銀兩。

    前已降旨盡予豁免。

    今西甯大通官兵應追銀兩。

    着照劉于義所請。

    一體加恩。

    免其追繳。

     ○鑄給直隸保定府分駐易州理事通判關防。

    從總督李衛請也。

     ○壬戌。

    工部議覆河東河道總督白鐘山疏請、修築黃河南岸虞城縣汛、王家樓迤西彭家集一帶堤埽。

    共長二百八十八丈。

    估銀六千九百兩有奇。

    應如所請。

    從之。

     ○癸亥。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甲子。

    遣官祭先醫之神。

     ○上禦養心殿。

    召入總理事務王大臣九卿等、谕曰。

    前據禦史薛馧、條奏各款。

    内有限田一條。

    頗有關系。

    是以交與總理事務王大臣閱看。

    今據王大臣等議稱、限田之說。

    種種擾亂。

    為害甚大。

    斷不可行。

    而薛馧以此悖謬之說。

    見之章奏。

    理應交部察議等語。

    朕念切求言。

    若因此加以處分。

    恐阻人進言之路。

    且伊所敷陳者。

    尚有直戆之氣。

    近理之語。

    即如養德性、謹好尚、二條。

    雖尋常闊之談。

    衆人所習聞。

    而朕十二三歲時所熟悉之論。

    君德修明。

    惟在躬行實踐。

    不徒尚喋喋講論之虛文。

    然使此等之言。

    時聞朕耳。

    以補朕之遺忘。

    亦未為不可。

    至所稱起居冊檔。

    不應進呈禦覽等語。

    則自皇祖皇考以及朕躬。

    從未披覽記注不知出于何人之訛傳也。

    蓋人君政事言動。

    萬國觀瞻。

    若有阙失。

    豈能禁人之不書。

    倘自信無他。

    又何必觀其記載當時唐太宗索觀記注。

    朕方以為非。

    豈肯躬自蹈之乎。

    又稱法司衙門辦理特交之事。

    必引重律一條。

    朕辦事以來。

    詳閱刑部本章。

    亦并無此弊。

    薛馧職司言責。

    分宜進言。

    雖限于識見。

    自呈固陋。

    然言不必其有當。

    意猶本乎抒誠。

    着從寬免其察議。

    又今日禦史舒赫德奏稱、近來九卿。

    多有委靡習氣不實心辦事。

    即如周琬一件。

    九卿中無一人能斷此事者又稱雷霆雨露。

    均屬天恩。

    又稱九卿應時常接見。

    以察其居心行事。

    激濁揚清等語。

    當日皇考時時召見九卿。

    諄切訓誨。

    反覆周詳。

    至十三年之久。

    而能祗承聖訓。

    深知黾勉者。

    能有幾人。

    且錯會聖意。

    自以為揣摩得當。

    而失之毫厘。

    謬以千裡者。

    不知其凡幾也。

    朕自分學力識見。

    不逮皇考之萬一。

    即使朕時常召見諄諄告誡。

    又不能免訓誨過切。

    啟衆人以非禮待臣工之譏。

    誠不若九卿追思皇考之遺訓。

    各自奮勉之為愈也。

    況朕未嘗不接對九卿。

    諸臣之居心行事。

    豈惟悉其梗概。

    亦能察其所安。

    其中能矢念公忠。

    才識明達。

    可為國家棟梁。

    時勤咨訪。

    大有禆于政治。

    為朕所深服者。

    尚未見其人也。

    爾等九卿。

    惟當夙夜黾勉。

    厚自期待為國家可倚賴之人。

    慎勿自輕自棄。

    以贻小臣等之訾議。

    是則朕心所切望者。

    至于禦史等所稱。

    既惇大成裕。

    必兼明作有功等語。

    其意以惇大成裕。

    明作有功。

    分為兩事不知惇大非寬縱之謂。

    明作非嚴刻之謂。

    要惟不競不絿。

    無怠無荒大中至正。

    庶可幾郅隆之上理。

    我君臣其共勉之。

     ○乙醜。

    谕履親王允祹、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皇考世宗憲皇帝。

    臨禦十三年。

    所降谕旨。

    所行政事。

    現在恭修實錄。

    敬謹叙入。

    但皇考前在藩邸時事迹。

    并無記載。

    我皇考、與皇祖聖祖仁皇帝、世祖章皇帝、不同。

    皇祖聖祖仁皇帝、世祖章皇帝皆自沖齡即位。

    臨禦以前。

    并無應行恭紀之事。

    皇考即位之時。

    年已四十有五。

    從前恭侍皇祖。

    承歡慈顔。

    恪遵庭訓。

    仰蒙皇祖恩勤教育。

    及處朕伯叔之間。

    諸事如何措置之處。

    理宜詳載。

    以備将來纂修國史。

    叙入皇考本紀雍正七年。

    皇考曾于養心殿。

    連日召見諸王公文武大臣。

    官員等面谕以皇考所行所曆之事。

    時朕與和親王亦預聞焉。

    其後皇考屢向朕弟兄降旨。

    欲将自幼閱曆之事俟閑暇之時。

    再行詳悉。

    告谕。

    而竟未果現在大臣中經閱其事者甚少。

    即或有人雖及其時。

    而于關系内廷之事。

    亦無從得知。

    惟有諸叔父。

    皆及其時。

    經閱其事。

    履親王莊親王、果親王、爾三人尚其思繹。

    各據所見所聞所記者。

    恭錄呈覽。

    候朕筆削更定後。

    再交大學士等纂入國史皇考本紀。

     ○工部議準、辦理歸化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