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四十

關燈
  ○兵部奏言、本年二月内、臣部因靖南王移駐廣西桂林府。

    提督員缺、曾經題明停補。

    今靖藩移鎮福建。

    廣西提督、應行複設。

    得上□日、是。

    桂林省會重地。

    着仍設提督。

    爾部會推具奏。

      ○甲子。

    補原任總督倉場戶部左侍郎李呈祥、為工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

      ○升江西左布政使佟鳳彩、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四川等處、提督軍務。

      ○丙寅。

    工部議覆、内大臣伯索尼條陳私決泉水宜杜一款。

    應如所請。

    嗣後王、貝勒、大臣家人、官民人等、不許決引泉水灌田。

    如有違禁者、指名參奏議罪。

    采木陋弊、宜禁一款。

    亦應如所請。

    嗣後邊外伐木之處、宜再行嚴饬八旗。

    不許恃強占據。

    如違、許在差官員、察明揭報。

    指名參奏議罪。

    從之。

      ○升四川按察使于朋舉、為山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江西湖西道副使趙進美、為廣東布政使司參政、分巡嶺西道。

    山西陽和道副使李士祯、為本省布政使司參政、分巡冀甯道。

    廣西賓州道副使薛澐、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登萊兵巡道。

    廣西桂平道參議郭之培、為江西按察使司副使、驿傳道。

    廣西桂林道佥事紀鹹亨、為廣東布政使司參議、巡海道。

    福建建南道佥事徐元珙、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巡冀南道。

    陝西靖遠道佥事劉元運、為廣東布政使司參議、分巡海北道。

    江南徽州府知府蔺一元、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關内兵備道。

    戶部郎中範發愚、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關西道。

    工部郎中楊宗震、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驿傳道。

    改貴州新鎮道參議楊廷錦、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天津兵備道。

    降補江西嶺北道參政周體觀、為本省布政使司參議、管按察使司副使事、分巡南瑞道。

      ○丁卯。

    鳳陽巡撫林起龍奏言、懲貪之法。

    自奉新例流徙。

    犯人懼罪、不吐真贓。

    □山戊不□少贓贖、以緻虧饷。

    伏乞皇上施浩蕩之仁。

    收充饷之實。

    敕部詳考舊章、照律拟罪得上□日、前以貪官蠹役、壞法害民。

    深為可恨。

    故立流徙之法重懲貪蠹。

    以安民生。

    刑名事關重大。

    立法不厭周詳。

    此奏内事情、着九卿、科、道、會同詳議具奏。

      ○平南王尚可喜疏報、官兵追巢□刀粵東文村、隔水、南廳、賊寇。

    生擒僞伯周金湯。

    僞總兵李嘗榮投誠。

    下兵部知之。

      ○兵部議奏、文官八品以下武官五品以下死于鋒镝者。

    應給與勘合。

    從之。

      ○平南王尚可喜疏報、僞将軍鄧耀、入踞海康。

    官兵水陸夾擊。

    斬獲甚多。

    耀遁走交趾。

    僞黨梁信等就撫。

    巢穴平毀。

    下兵部知之。

      ○己巳。

    遣官初祭端敬皇後。

    是日、以二十七日期滿、衆官及命婦、俱釋服。

    其宗室視宗派遠近、如家禮所載無服者、亦釋服。

    有服者、仍各俟所服期滿、方釋。

      ○升吏部主事韓世琦、為宗人府啟心郎。

      ○庚午。

    升鑲黃旗滿洲佐領巴哈塔、為參領。

      ○辛未。

    遣官月祭端敬皇後。

      ○以鑲白旗滿洲郎中赫勒布、為參領。

      ○壬申。

    四川巡按張所志奏言、蜀省初附。

    降将布滿巴川。

    最稱雄傑者、莫如慕義向化二侯。

    受爵二載。

    據寨如初。

    統兵未解。

    其餘指不勝屈。

    臣屢經疏陳。

    今果有郝承裔之變。

    伏乞敕下督撫、密查各降将有兵無兵、在城在寨、密疏奏聞。

    其中有擁兵未解、形迹可疑者、沛以溫綸。

    召入京師。

    以為潛消之策。

    下兵部密速議奏。

      ○刑部等衙門奏言、江南斬犯徐元善、去秋寇亂縱出。

    賊去遵法投監。

    情有可矜。

    應減死杖流。

    得上□日、徐元善着免流徙杖一百發落。

    以後重囚、有此等因變逸出投歸者。

    俱免死照此例發落。

    永着為例。

    其自行越獄、及看守賄縱者雖投歸、不在此例。

      ○陝西道試監察禦史陸光旭遵上□日回奏、諸王大臣等疏稱、當日公同坐定會議時、令漢官立稿。

    漢官以既有王與大臣等、豈可先主筆立稿。

    臣等随向漢官雲、清漢各立一稿、寫完合看畫一具奏。

    因而前議各官、至堂後院内寫清稿。

    後議各官、俱在堂前。

    又稱因議能圖、麻勒吉等事、未與議此事滿漢諸臣、例應回避、是以前後兩議各官、俱至二門下共坐一處等語。

    臣思事關重大故令滿漢公同詳議。

    即如奏内所雲前議各官至堂後院内、後議各官俱在堂前、其未嘗一處公議可知。

    則臣前疏所雲、主前議者、即得升堂入室。

    非無因也。

    後因回避、各官俱至二門下、則後議各官、始終未曾到堂内可知。

    臣前疏所雲、主從議者、惟聽待于二門之外。

    非無因也。

    後議各官、始而議留。

    繼而議停。

    未聞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