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十七年。
庚子九月。
癸醜朔。
安南國王黎維祺、奉表投誠。
附貢方物。
得上□日、覽王表奏、輸忱向化。
深可嘉悅。
着察例具奏。
○甲寅。
上為端敬皇後服喪十二日。
釋服。
遣官緻祭 ○先是上谕内大臣伯索尼曰。
皇貴妃已追封皇後。
其伯父羅碩、應得恩典會同吏部議奏。
至是會議、羅碩系拜他喇布勒哈番并一拖沙喇哈番。
今若加三級、應為一等阿達哈哈番。
若加二級、應為二等阿達哈哈番。
得上□日、羅碩、着加三級。
授為一等阿達哈哈番。
○丙辰。
以端敬皇後神牌點主、遣官緻祭。
○廣東巡按張問政疏報節婦河源縣民李琮妻江氏。
年十七、适琮。
不兩載、琮亡。
撫育遺腹子子昇成立。
敬事寡姑、始終如一。
苦節四十二年。
東莞縣儒士趙汝續妻鐘氏。
适汝續七載、夫亡。
無子、撫夫侄為子。
事姑盡孝。
苦節四十年。
請照例旌表、以勵風化。
下禮部知之。
○戊午。
遣官祭曆代帝王。
○遣官祭城隍之神 ○江甯巡撫朱國治疏言、鄭逆未靖。
欲破狡窟、先度形勢。
賊衆負險坐待。
我師遠涉風潮。
其勞逸不同。
賊衆熟識海險。
我師弓馬馳騁。
其素習不同。
我船較之賊艦、大小懸殊。
其攻取器用不同。
臣謂以守寓戰。
凡海邊江口、多設烽堠炮台。
使賊勢困援絕衆心必變。
乘間攻之、自能擒渠獻馘。
下所司速議。
○壬戌。
議政王、貝勒、大臣等、遵上□日回奏、據禦史陸光旭、疏稱會議之時、主前議者、升堂入室。
安坐從容。
主後議者、唯聽待于二門之外。
及至發出畫題、而議稿已成。
盈廷嗫嚅。
不敢為異。
即有二三廷臣、因公持議。
亦置之不論、不議之間。
唯出而籲嗟歎息而已等語。
當日會議時、曾令漢官立稿。
漢官辭雲、既有王與大臣會議、我等豈可先主筆立稿。
倘諄諄相讓、徒緻稽延。
以此為辭。
臣等随向漢官雲。
今拟清漢各立一稿。
寫完之後。
彼此合看、畫一具奏。
其時前議各官、至堂後院内寫清稿。
後議各官、俱在堂前。
及清稿既具。
随令共在一處公議。
梁清标等辭雲。
我門後議各官、尚有一二未到。
須候齊再議。
後石申等到齊、臣等會同欲将兩稿合看。
漢官仍未立漢稿。
雲王與大臣等既有清稿。
繙出漢字看罷。
遂将此稿繙譯漢字。
其時适因公議能圖、麻勒吉等一事。
不與議此事滿漢諸臣、例應回避。
是以前後兩議各官、俱至二門下共坐一處。
繙譯漢字畢、公同看閱。
意見相同。
各親手畫題具奏。
其疏稱後議各官、唯聽待于二門之外、并無此事。
至于盈廷嗫嚅、不敢為異者為誰。
因公持議、置之不論者、果系何言。
出而籲嗟歎息者、果系何人。
如果意見不同。
又豈肯畫題列名具奏。
見今後議諸臣可問也。
又稱皇上曰衆議、而諸臣出于獨斷矣、皇上曰佥同、而諸臣出于一偏矣、皇上曰不得膠執成見、而諸臣之膠愈甚、成見更堅矣等語。
當日會議時、前後兩議滿漢諸臣俱在。
并未見諸臣中、有一人另出意見、往返争執者。
臣等何為一偏獨斷、膠執愈甚乎。
又稱巡方一官何足惜、但念皇上于一切重大事情、無不憑諸臣之會議。
倘事事如此、擅專者、罔顧國事而快偏私。
唯諾者、甘徇情面而負君父。
則天下事尚可言哉等語。
前議停巡方。
臣等原據所見立議。
至允行與否、自有上裁。
誰敢專擅。
又複有誰唯諾。
一應會議大事、莫不虛公詳議。
請上□日遵行。
據雲擅專者罔顧國是、徇情面而負君父、又何所指。
又稱臣計今大小諸臣内之所不便者惟言官外之所不便者惟巡方。
有言官、而大奸大惡、得以上聞。
有巡方、而污吏貪官、不時參處。
其為憸邪剌目者、固非一朝夕矣、而諸臣必欲去之、當必有故、臣亦何敢深論等語臣等原議停止巡方、止為其無益地方。
徒滋煩擾故議暫停未嘗議裁言官也。
巡方何礙于臣等、而必欲去之乎。
陸光旭所稱有故、想必實知其故。
未經指明、臣等無憑回奏。
光旭因停伊同官之差、捏參種種重大之語。
臣等實屬難當。
臣等意見不到、凡事未能詳議。
或亦有之。
然何敢有負君父如果臣等有負君父擅專徇私、獨斷一偏等事。
不特光旭所雲、不宜有于盛世。
臣等亦自甘受重罪也。
疏入。
命陸光旭明白回奏。
○癸亥。
遣官谕祭科爾沁國鎮國公阿濟格色冷。
○升湖廣鄖陽總兵官穆生輝、為都督同知銮儀使、協理衛事。
○戶部議覆福建總督李率泰疏言、海氛未靖。
應遷同安之排頭、海澄之方田、沿海居民、入十八堡、及海澄内地。
酌量安插。
從之。
庚子九月。
癸醜朔。
安南國王黎維祺、奉表投誠。
附貢方物。
得上□日、覽王表奏、輸忱向化。
深可嘉悅。
着察例具奏。
○甲寅。
上為端敬皇後服喪十二日。
釋服。
遣官緻祭 ○先是上谕内大臣伯索尼曰。
皇貴妃已追封皇後。
其伯父羅碩、應得恩典會同吏部議奏。
至是會議、羅碩系拜他喇布勒哈番并一拖沙喇哈番。
今若加三級、應為一等阿達哈哈番。
若加二級、應為二等阿達哈哈番。
得上□日、羅碩、着加三級。
授為一等阿達哈哈番。
○丙辰。
以端敬皇後神牌點主、遣官緻祭。
○廣東巡按張問政疏報節婦河源縣民李琮妻江氏。
年十七、适琮。
不兩載、琮亡。
撫育遺腹子子昇成立。
敬事寡姑、始終如一。
苦節四十二年。
東莞縣儒士趙汝續妻鐘氏。
适汝續七載、夫亡。
無子、撫夫侄為子。
事姑盡孝。
苦節四十年。
請照例旌表、以勵風化。
下禮部知之。
○戊午。
遣官祭曆代帝王。
○遣官祭城隍之神 ○江甯巡撫朱國治疏言、鄭逆未靖。
欲破狡窟、先度形勢。
賊衆負險坐待。
我師遠涉風潮。
其勞逸不同。
賊衆熟識海險。
我師弓馬馳騁。
其素習不同。
我船較之賊艦、大小懸殊。
其攻取器用不同。
臣謂以守寓戰。
凡海邊江口、多設烽堠炮台。
使賊勢困援絕衆心必變。
乘間攻之、自能擒渠獻馘。
下所司速議。
○壬戌。
議政王、貝勒、大臣等、遵上□日回奏、據禦史陸光旭、疏稱會議之時、主前議者、升堂入室。
安坐從容。
主後議者、唯聽待于二門之外。
及至發出畫題、而議稿已成。
盈廷嗫嚅。
不敢為異。
即有二三廷臣、因公持議。
亦置之不論、不議之間。
唯出而籲嗟歎息而已等語。
當日會議時、曾令漢官立稿。
漢官辭雲、既有王與大臣會議、我等豈可先主筆立稿。
倘諄諄相讓、徒緻稽延。
以此為辭。
臣等随向漢官雲。
今拟清漢各立一稿。
寫完之後。
彼此合看、畫一具奏。
其時前議各官、至堂後院内寫清稿。
後議各官、俱在堂前。
及清稿既具。
随令共在一處公議。
梁清标等辭雲。
我門後議各官、尚有一二未到。
須候齊再議。
後石申等到齊、臣等會同欲将兩稿合看。
漢官仍未立漢稿。
雲王與大臣等既有清稿。
繙出漢字看罷。
遂将此稿繙譯漢字。
其時适因公議能圖、麻勒吉等一事。
不與議此事滿漢諸臣、例應回避。
是以前後兩議各官、俱至二門下共坐一處。
繙譯漢字畢、公同看閱。
意見相同。
各親手畫題具奏。
其疏稱後議各官、唯聽待于二門之外、并無此事。
至于盈廷嗫嚅、不敢為異者為誰。
因公持議、置之不論者、果系何言。
出而籲嗟歎息者、果系何人。
如果意見不同。
又豈肯畫題列名具奏。
見今後議諸臣可問也。
又稱皇上曰衆議、而諸臣出于獨斷矣、皇上曰佥同、而諸臣出于一偏矣、皇上曰不得膠執成見、而諸臣之膠愈甚、成見更堅矣等語。
當日會議時、前後兩議滿漢諸臣俱在。
并未見諸臣中、有一人另出意見、往返争執者。
臣等何為一偏獨斷、膠執愈甚乎。
又稱巡方一官何足惜、但念皇上于一切重大事情、無不憑諸臣之會議。
倘事事如此、擅專者、罔顧國事而快偏私。
唯諾者、甘徇情面而負君父。
則天下事尚可言哉等語。
前議停巡方。
臣等原據所見立議。
至允行與否、自有上裁。
誰敢專擅。
又複有誰唯諾。
一應會議大事、莫不虛公詳議。
請上□日遵行。
據雲擅專者罔顧國是、徇情面而負君父、又何所指。
又稱臣計今大小諸臣内之所不便者惟言官外之所不便者惟巡方。
有言官、而大奸大惡、得以上聞。
有巡方、而污吏貪官、不時參處。
其為憸邪剌目者、固非一朝夕矣、而諸臣必欲去之、當必有故、臣亦何敢深論等語臣等原議停止巡方、止為其無益地方。
徒滋煩擾故議暫停未嘗議裁言官也。
巡方何礙于臣等、而必欲去之乎。
陸光旭所稱有故、想必實知其故。
未經指明、臣等無憑回奏。
光旭因停伊同官之差、捏參種種重大之語。
臣等實屬難當。
臣等意見不到、凡事未能詳議。
或亦有之。
然何敢有負君父如果臣等有負君父擅專徇私、獨斷一偏等事。
不特光旭所雲、不宜有于盛世。
臣等亦自甘受重罪也。
疏入。
命陸光旭明白回奏。
○癸亥。
遣官谕祭科爾沁國鎮國公阿濟格色冷。
○升湖廣鄖陽總兵官穆生輝、為都督同知銮儀使、協理衛事。
○戶部議覆福建總督李率泰疏言、海氛未靖。
應遷同安之排頭、海澄之方田、沿海居民、入十八堡、及海澄内地。
酌量安插。
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