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零七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十四年。
丁酉。
二月。
甲戌朔。
遣官祭三皇廟 ○乙亥。
以陸贻吉為吏科給事中 ○廣東巡撫李栖鳳、疏報節婦東莞縣生員鐘諧玉妻林氏青年夫故。
毀容守志。
奉姑盡孝。
訓子義方請賜表揚用彰風化。
事下所司。
○以故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塞棱子李麟龍、一等阿達哈哈番滿都護子峨赫二等阿達哈哈番羅璧伯之子習圖三等阿達哈哈番随達子阿賴、拖沙喇哈番索諾木子吹雷、各襲職 ○丙子。
升河南左布政使潘朝選、為禮部右侍郎。
通政使司右通政李藻、為宗人府府丞。
○丁醜。
遣大學士覺羅巴哈納、祭先師孔子。
○升鑲黃旗滿洲護軍參領巴喀、為本旗梅勒章京 ○禁止官民采用楠木。
○戊寅。
祭大社、大稷、上親詣行禮。
○谕大學士傅以漸日講官曹本榮曰。
朕覽易經一書。
義精而用博。
範圍天地萬物之理。
自魏王弼、唐孔穎達有注釋正義。
宋程頤、有傳。
迨朱熹本義出、而後之學者宗之。
明永樂間、命儒臣集元代以前諸儒之說彙為大全皆于易理多所發明。
但其中同異。
互存尚有繁而可删。
華而寡要之處。
迄今幾三百年。
儒生學士、發揮經義者。
亦不乏人。
當并加采擇、折衷諸論。
簡切洞達、輯成一編。
昭示來茲。
爾等殚心研究、融會貫通。
其必析理精深。
敷詞顯易。
約而能該。
詳而不複。
使羲經奧者、炳若日星。
以稱朕闡明四聖人作述之至意。
○谕禮部。
禮莫重于事天。
孝莫大于尊親。
朕缵承鴻緒。
恪修祀典。
每□山戊不□郊祀、皆奉太祖武皇帝配享。
今思太祖受命上天。
肇興帝業。
太宗繼志述事。
丕振皇猷。
功德并隆。
鹹宜崇祀。
以後。
冬至祈谷祭天。
俱奉太宗、同太祖配享。
夏至祭地。
亦奉太祖太宗配享。
着為定制。
其應行儀節、爾部即詳議具奏 ○又谕人君事天、如子事父。
宜酌典禮、用抒悃誠。
今太廟外、别建奉先殿、不時祭享。
而郊祀上帝、僅□山戊不 □一舉行。
于朕昭事之心、尚有未盡。
茲欲于禁城中蔔地、營建上帝殿宇。
□山戊不□序令節時展明禋。
俱奉太祖太宗配享。
庶敬天事先、大禮始備。
爾部即詳。
議緻祭日期、及一切典儀具奏。
○以拜他喇布勒哈番沙爾護達、為兵部種馬場理事官。
牛錄章京吳泰、為刑部理事官。
○己卯。
朝日于東郊。
遣吏部尚書覺羅科爾昆行禮。
○辛巳。
皇太後聖壽節免行慶賀禮。
○壬午。
蘇松巡按李森先疏奏、犯役張電臣、侵分漕折銀兩、追比清完。
似應量從末減。
得上□日、貪婪官役、法當重懲。
屢有明上□日。
張電臣、侵蝕至一百二十餘兩。
按律拟絞。
原贓自應完納。
何得藉稱完訖、輕請末減李森先身任巡方。
徇縱顯然。
着革職提問。
○癸未。
谕禮部、南郊祀天、禮宜嚴重。
以後祀前一日、朕親宿齋宮。
祀前五日、親詣視牲如遇遣官恭代、亦着詣壇齋宿視牲。
永着為例。
○升兵科左給事中張文光、為吏科都給事中。
改原任戶科副理事官胡秉忠、為貴州道監察禦史。
原任禮科副理事官李榮宗、為山東道監察禦史。
○兵部奏言、故明楚藩崇陽王朱蘊钤、與僞總兵李盛功等、向化投誠。
朱蘊钤、應并家口、起送來京。
分别養贍僞總兵李盛功、應授以參将職銜。
從之。
○甲申。
谕工部朕念故明崇祯帝、尚為孜孜求治之主。
祇以任用非人。
卒緻寇亂。
身殉社稷。
若不亟為闡揚。
恐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并觀。
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憫恻之意。
爾部即遵谕勒碑、立于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
○命八旗各出子弟四員、送理藩院、學習圖白忒書法。
○禮部議奏、肇行配享。
大典攸關。
現今夏至在迩。
冬至尚遙。
若先方澤而後圜丘、于序少紊。
若俟冬至太宗配天之後、明□山戊不□舉行方澤配享禮為期太遠。
應不俟冬至夏至。
即令恭制太祖太宗神牌、及石座香燈幾案。
擇吉先行太宗配享圜丘祈谷之禮。
随行太祖太宗配享方澤之禮前期應遣大臣祭告天地、宗廟社稷至期恭奉神位配享圜丘方澤。
祈谷之日、祭品悉如舊例。
皇上親詣神牌處、恭奉神牌于龍亭。
龍亭前行。
皇上随至壇。
恭捧神牌奉安本位。
皇上複拜位舉行禮儀俱應如南北郊舊例。
大禮告成之後宜布告天下報可 ○ ○禮部奏言臣等查得禮經雲。
祭不欲數。
又考之舊典唐天寶五年诏南北之郊。
未展于時享。
粢盛且略對越何申。
自今以後、每在四時孟月、先擇吉日、祭上帝等語。
茲禁城中、于奉先殿東蔔地。
營建上帝殿宇。
□山戊不□序令節崇祀。
奉太祖太宗配享。
禮屬創舉。
臣等酌議元旦。
皇上萬壽、皇太後聖誕、三大節。
上應親詣上帝殿、行禮緻祭。
除孟春元旦行禮。
冬至有南郊大祀外。
其夏秋二孟月、亦應選擇吉日。
上親詣行禮。
其祭祀禮儀、及祭品俱應照祀
丁酉。
二月。
甲戌朔。
遣官祭三皇廟 ○乙亥。
以陸贻吉為吏科給事中 ○廣東巡撫李栖鳳、疏報節婦東莞縣生員鐘諧玉妻林氏青年夫故。
毀容守志。
奉姑盡孝。
訓子義方請賜表揚用彰風化。
事下所司。
○以故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塞棱子李麟龍、一等阿達哈哈番滿都護子峨赫二等阿達哈哈番羅璧伯之子習圖三等阿達哈哈番随達子阿賴、拖沙喇哈番索諾木子吹雷、各襲職 ○丙子。
升河南左布政使潘朝選、為禮部右侍郎。
通政使司右通政李藻、為宗人府府丞。
○丁醜。
遣大學士覺羅巴哈納、祭先師孔子。
○升鑲黃旗滿洲護軍參領巴喀、為本旗梅勒章京 ○禁止官民采用楠木。
○戊寅。
祭大社、大稷、上親詣行禮。
○谕大學士傅以漸日講官曹本榮曰。
朕覽易經一書。
義精而用博。
範圍天地萬物之理。
自魏王弼、唐孔穎達有注釋正義。
宋程頤、有傳。
迨朱熹本義出、而後之學者宗之。
明永樂間、命儒臣集元代以前諸儒之說彙為大全皆于易理多所發明。
但其中同異。
互存尚有繁而可删。
華而寡要之處。
迄今幾三百年。
儒生學士、發揮經義者。
亦不乏人。
當并加采擇、折衷諸論。
簡切洞達、輯成一編。
昭示來茲。
爾等殚心研究、融會貫通。
其必析理精深。
敷詞顯易。
約而能該。
詳而不複。
使羲經奧者、炳若日星。
以稱朕闡明四聖人作述之至意。
○谕禮部。
禮莫重于事天。
孝莫大于尊親。
朕缵承鴻緒。
恪修祀典。
每□山戊不□郊祀、皆奉太祖武皇帝配享。
今思太祖受命上天。
肇興帝業。
太宗繼志述事。
丕振皇猷。
功德并隆。
鹹宜崇祀。
以後。
冬至祈谷祭天。
俱奉太宗、同太祖配享。
夏至祭地。
亦奉太祖太宗配享。
着為定制。
其應行儀節、爾部即詳議具奏 ○又谕人君事天、如子事父。
宜酌典禮、用抒悃誠。
今太廟外、别建奉先殿、不時祭享。
而郊祀上帝、僅□山戊不 □一舉行。
于朕昭事之心、尚有未盡。
茲欲于禁城中蔔地、營建上帝殿宇。
□山戊不□序令節時展明禋。
俱奉太祖太宗配享。
庶敬天事先、大禮始備。
爾部即詳。
議緻祭日期、及一切典儀具奏。
○以拜他喇布勒哈番沙爾護達、為兵部種馬場理事官。
牛錄章京吳泰、為刑部理事官。
○己卯。
朝日于東郊。
遣吏部尚書覺羅科爾昆行禮。
○辛巳。
皇太後聖壽節免行慶賀禮。
○壬午。
蘇松巡按李森先疏奏、犯役張電臣、侵分漕折銀兩、追比清完。
似應量從末減。
得上□日、貪婪官役、法當重懲。
屢有明上□日。
張電臣、侵蝕至一百二十餘兩。
按律拟絞。
原贓自應完納。
何得藉稱完訖、輕請末減李森先身任巡方。
徇縱顯然。
着革職提問。
○癸未。
谕禮部、南郊祀天、禮宜嚴重。
以後祀前一日、朕親宿齋宮。
祀前五日、親詣視牲如遇遣官恭代、亦着詣壇齋宿視牲。
永着為例。
○升兵科左給事中張文光、為吏科都給事中。
改原任戶科副理事官胡秉忠、為貴州道監察禦史。
原任禮科副理事官李榮宗、為山東道監察禦史。
○兵部奏言、故明楚藩崇陽王朱蘊钤、與僞總兵李盛功等、向化投誠。
朱蘊钤、應并家口、起送來京。
分别養贍僞總兵李盛功、應授以參将職銜。
從之。
○甲申。
谕工部朕念故明崇祯帝、尚為孜孜求治之主。
祇以任用非人。
卒緻寇亂。
身殉社稷。
若不亟為闡揚。
恐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并觀。
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憫恻之意。
爾部即遵谕勒碑、立于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
○命八旗各出子弟四員、送理藩院、學習圖白忒書法。
○禮部議奏、肇行配享。
大典攸關。
現今夏至在迩。
冬至尚遙。
若先方澤而後圜丘、于序少紊。
若俟冬至太宗配天之後、明□山戊不□舉行方澤配享禮為期太遠。
應不俟冬至夏至。
即令恭制太祖太宗神牌、及石座香燈幾案。
擇吉先行太宗配享圜丘祈谷之禮。
随行太祖太宗配享方澤之禮前期應遣大臣祭告天地、宗廟社稷至期恭奉神位配享圜丘方澤。
祈谷之日、祭品悉如舊例。
皇上親詣神牌處、恭奉神牌于龍亭。
龍亭前行。
皇上随至壇。
恭捧神牌奉安本位。
皇上複拜位舉行禮儀俱應如南北郊舊例。
大禮告成之後宜布告天下報可 ○ ○禮部奏言臣等查得禮經雲。
祭不欲數。
又考之舊典唐天寶五年诏南北之郊。
未展于時享。
粢盛且略對越何申。
自今以後、每在四時孟月、先擇吉日、祭上帝等語。
茲禁城中、于奉先殿東蔔地。
營建上帝殿宇。
□山戊不□序令節崇祀。
奉太祖太宗配享。
禮屬創舉。
臣等酌議元旦。
皇上萬壽、皇太後聖誕、三大節。
上應親詣上帝殿、行禮緻祭。
除孟春元旦行禮。
冬至有南郊大祀外。
其夏秋二孟月、亦應選擇吉日。
上親詣行禮。
其祭祀禮儀、及祭品俱應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