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零六
關燈
小
中
大
試閱卷、學道考試優等、督撫按薦舉屬吏、皆稱門生。
往往幹谒于事先。
徑窦百出酬謝于事後。
賄賂公行。
甚至平日全未謀面。
一旦仕宦同方。
有上下相關之分、辄妄托師生之稱。
或屬官借名獻媚、附勢趨炎。
或上官恃權相迫恐喝要挾。
彼此圖利。
相煽成風。
恬不知恥。
以緻下吏職業罔修。
精神悉用之交結。
上司弗問吏治。
喜怒一任乎私心。
因而薦舉不公。
官評淆亂。
負國殃民。
不知理義。
深可痛恨。
朕欲大小臣工、共滌肺腸。
痛革積弊。
以後内外大小各官、俱宜恪守職掌。
不許投拜門生。
如有犯者、即以悖上□日論罪。
薦舉各官、俱照衙門體統相稱。
一切讀閱卷考試等項、俱不許仍襲師生之号。
即鄉會主考同考、務要會集一堂、較閱試卷。
公同商訂。
惟才是求。
不許立分房名色。
如揚榜後、有仍前認。
作師生者、一并重處不貸。
爾部即通行嚴饬内外各衙門務令恪遵、永絕朋黨之根。
以昭朕激勸群工、共還蕩平至意。
○順天府舉行鄉飲酒禮。
○庚申。
上禦太和殿。
召甯海大将軍固山額真伊爾德、及随行諸将等賜宴。
○以吏部右侍郎盧崇峻、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宣大軍務。
○升四川川北道參政盧慎言為江南按察使司按察使。
長蘆鹽運使司運使李兆乾、為浙江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杭嘉湖道。
山西冀南道副使董顯忠、為福建布政使司參政、分守福甯道。
湖廣上荊南道參政劉興漢、為福建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山東莒州知州吳大壯、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江甯道。
廣東海北道參議蕭炎、為福建按察使司副使、清軍驿傳道。
吏部員外郎趙曰冕、為福建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漳南道。
山東武德道佥事楊鼎瑞、為浙江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戶科右給事中王命嶽奏言、自古緻治。
皆由官多久任、是以辦理谙悉。
我朝外吏、三年考績。
京堂而上、有半載即遷者。
有一二年即遷者。
廨有十年之吏。
堂無百日之官。
官疎吏熟。
百弊叢生。
乞敕部詳議、尚書侍郎必滿三年。
其餘卿寺、酌定滿期。
永遠遵守。
下所司議奏。
○辛酉。
升吏科給事中任克溥、為刑科右給事中。
○壬戌。
禮部奏。
恭遇皇上萬壽節。
諸王群臣、應上表行慶賀禮。
設筵宴。
得上□日朕親政以來、數年于茲。
雨旸未調。
盜賊未息民困未蘇方切儆惕今以生辰受賀、彌覺不安。
至日、皇太後儀仗全設。
朕親詣行禮。
其諸王群臣賀表及筵宴俱着停止。
○以學士科爾坤、為都察院副都禦史。
○以通政使司副理事官王來任、為西城理事官。
○癸亥。
以禮部員外郎陳瑾、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提調學政。
○予故湖廣總督胡全才、祭二次。
加祭一次。
賜全葬。
○旌表節婦、山西蔚州監生李經權妻王氏、給銀建坊如例。
○禮部奏、恭定祭奉先殿儀注。
初奉安神位于奉先殿、皇上親詣行禮。
内大臣侍衛内府官員等、俱随行禮。
太常寺贊禮官贊禮。
太常寺樂舞生作樂。
緻祭。
是日早、内府官陳設祭品于各神位前。
執事官、太常寺贊禮官、樂舞生等、俱各司其事。
内大臣侍衛、内府官等各具朝服。
詣奉先殿門外、兩傍序立。
候陳設畢。
上具禮服。
升輿。
至設立神位處。
降輿。
詣各神位前、一跪三叩頭。
請起神位。
捧各神位内府官等、亦一跪三叩頭。
奉安各神位于亭内畢。
上及捧神位内府官、俱行一跪三叩頭禮畢。
内府官等舉神位亭前行。
由中門出。
詣奉先殿上乘輿随行。
内大臣、侍衛、内府官等、俱于奉先殿門外跪迎。
上至奉先殿門外降輿。
随神位亭入。
内大臣侍衛内府官等、随上至奉先殿院内、分班侍立。
安置神位亭于奉先殿丹陛畢。
引禮官導上詣神位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請捧神位。
内府官等、随各詣神位前、一跪三叩頭。
捧神位随上詣前殿、奉安神位畢。
上及捧神位内府官等、俱行一跪三叩頭禮畢退上就拜位立贊禮官贊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引禮官奏就位。
導上進前立贊禮官贊迎神協律郎贊奏迎神開平之章。
樂作。
引禮官贊跪、叩興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興内大臣侍衛内府官等、随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樂止。
贊禮官贊獻帛。
行初獻禮。
協律郎贊奏初獻壽平之章。
樂作。
捧帛官捧帛詣獻帛案東傍立。
捧爵官捧爵、詣各神位東西兩傍立。
引禮官贊詣前。
捧帛官跪。
上詣帛案前。
引禮官贊跪。
上跪贊獻帛。
上受帛、獻于神位前案上。
興。
引禮官導上詣獻爵處。
捧爵官跪。
引禮官贊獻爵。
往往幹谒于事先。
徑窦百出酬謝于事後。
賄賂公行。
甚至平日全未謀面。
一旦仕宦同方。
有上下相關之分、辄妄托師生之稱。
或屬官借名獻媚、附勢趨炎。
或上官恃權相迫恐喝要挾。
彼此圖利。
相煽成風。
恬不知恥。
以緻下吏職業罔修。
精神悉用之交結。
上司弗問吏治。
喜怒一任乎私心。
因而薦舉不公。
官評淆亂。
負國殃民。
不知理義。
深可痛恨。
朕欲大小臣工、共滌肺腸。
痛革積弊。
以後内外大小各官、俱宜恪守職掌。
不許投拜門生。
如有犯者、即以悖上□日論罪。
薦舉各官、俱照衙門體統相稱。
一切讀閱卷考試等項、俱不許仍襲師生之号。
即鄉會主考同考、務要會集一堂、較閱試卷。
公同商訂。
惟才是求。
不許立分房名色。
如揚榜後、有仍前認。
作師生者、一并重處不貸。
爾部即通行嚴饬内外各衙門務令恪遵、永絕朋黨之根。
以昭朕激勸群工、共還蕩平至意。
○順天府舉行鄉飲酒禮。
○庚申。
上禦太和殿。
召甯海大将軍固山額真伊爾德、及随行諸将等賜宴。
○以吏部右侍郎盧崇峻、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宣大軍務。
○升四川川北道參政盧慎言為江南按察使司按察使。
長蘆鹽運使司運使李兆乾、為浙江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杭嘉湖道。
山西冀南道副使董顯忠、為福建布政使司參政、分守福甯道。
湖廣上荊南道參政劉興漢、為福建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山東莒州知州吳大壯、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江甯道。
廣東海北道參議蕭炎、為福建按察使司副使、清軍驿傳道。
吏部員外郎趙曰冕、為福建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漳南道。
山東武德道佥事楊鼎瑞、為浙江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戶科右給事中王命嶽奏言、自古緻治。
皆由官多久任、是以辦理谙悉。
我朝外吏、三年考績。
京堂而上、有半載即遷者。
有一二年即遷者。
廨有十年之吏。
堂無百日之官。
官疎吏熟。
百弊叢生。
乞敕部詳議、尚書侍郎必滿三年。
其餘卿寺、酌定滿期。
永遠遵守。
下所司議奏。
○辛酉。
升吏科給事中任克溥、為刑科右給事中。
○壬戌。
禮部奏。
恭遇皇上萬壽節。
諸王群臣、應上表行慶賀禮。
設筵宴。
得上□日朕親政以來、數年于茲。
雨旸未調。
盜賊未息民困未蘇方切儆惕今以生辰受賀、彌覺不安。
至日、皇太後儀仗全設。
朕親詣行禮。
其諸王群臣賀表及筵宴俱着停止。
○以學士科爾坤、為都察院副都禦史。
○以通政使司副理事官王來任、為西城理事官。
○癸亥。
以禮部員外郎陳瑾、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提調學政。
○予故湖廣總督胡全才、祭二次。
加祭一次。
賜全葬。
○旌表節婦、山西蔚州監生李經權妻王氏、給銀建坊如例。
○禮部奏、恭定祭奉先殿儀注。
初奉安神位于奉先殿、皇上親詣行禮。
内大臣侍衛内府官員等、俱随行禮。
太常寺贊禮官贊禮。
太常寺樂舞生作樂。
緻祭。
是日早、内府官陳設祭品于各神位前。
執事官、太常寺贊禮官、樂舞生等、俱各司其事。
内大臣侍衛、内府官等各具朝服。
詣奉先殿門外、兩傍序立。
候陳設畢。
上具禮服。
升輿。
至設立神位處。
降輿。
詣各神位前、一跪三叩頭。
請起神位。
捧各神位内府官等、亦一跪三叩頭。
奉安各神位于亭内畢。
上及捧神位内府官、俱行一跪三叩頭禮畢。
内府官等舉神位亭前行。
由中門出。
詣奉先殿上乘輿随行。
内大臣、侍衛、内府官等、俱于奉先殿門外跪迎。
上至奉先殿門外降輿。
随神位亭入。
内大臣侍衛内府官等、随上至奉先殿院内、分班侍立。
安置神位亭于奉先殿丹陛畢。
引禮官導上詣神位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請捧神位。
内府官等、随各詣神位前、一跪三叩頭。
捧神位随上詣前殿、奉安神位畢。
上及捧神位内府官等、俱行一跪三叩頭禮畢退上就拜位立贊禮官贊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引禮官奏就位。
導上進前立贊禮官贊迎神協律郎贊奏迎神開平之章。
樂作。
引禮官贊跪、叩興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興内大臣侍衛内府官等、随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樂止。
贊禮官贊獻帛。
行初獻禮。
協律郎贊奏初獻壽平之章。
樂作。
捧帛官捧帛詣獻帛案東傍立。
捧爵官捧爵、詣各神位東西兩傍立。
引禮官贊詣前。
捧帛官跪。
上詣帛案前。
引禮官贊跪。
上跪贊獻帛。
上受帛、獻于神位前案上。
興。
引禮官導上詣獻爵處。
捧爵官跪。
引禮官贊獻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