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時時相見以慰遲暮。
不亦善乎。
之俊泣奏曰。
諸臣中無才者、莫過于臣受皇上深恩而負重罪者、亦莫過于臣。
但錯誤甚多。
惟恐廢職。
非忍于離皇上也。
群臣奏曰。
皇上眷育如此。
臣等斷不敢萌退處之念矣。
于是賜諸臣茶馔。
上回宮。
諸臣亦退。
複命大學士覺羅巴哈納、學士麻勒吉、折庫讷等、傳谕諸漢臣曰。
今觀風俗日移。
人心習于澆薄。
遇幼年受業之師、略不緻禮。
惟以考試官為師終身加敬。
夫以理論則自幼教育之師、受其誨導。
自宜始終敬禮。
若考試官員朕所遣也。
豈受業者比哉。
自後此等、悉宜明示禁革之。
○升正紅旗漢軍牛錄章京張八十、為甲喇章京。
○免山東東平濮長山等州縣、十二年分旱災額賦。
○轉右通政吳達、為通政使司左通政。
升大理寺寺丞林起龍、為通政使司右通政。
山東濟南道佥事王登聯、為通政使司右參議。
廣西管按察使事副使趙允翰、為太仆寺卿。
尚寶司卿宋徵輿、為太仆寺少卿。
○升山東興屯道副使白秉真、為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西雁平道副使柯臣、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陝西靖遠道副使嚴正矩、為江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嶺北道。
陝西固原道副使張懋勳、為江南布政使司參政、蘇松督糧道。
兩淮運使梁鳳鳴、為江南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江甯道。
兵部郎中楊春茂、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西甯道。
工部郎中須兆祉、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肅州兵備道。
四川川北道佥事薛良朋、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分巡金衢兵備道。
陝西關南道參議婁應奎、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西路兵備道。
○補外轉檢讨湯斌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潼關道。
盧高、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驿傳道。
給事中宋牧民、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汝南兵備道。
周曾發、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兖西兵巡道。
晉淑轼、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大名道。
李文煌、為廣東布政使司參議、分守嶺東道。
○吏科給事中王啟祚奏言皇上博覽群書。
内院諸臣、繙譯不給。
但臣聞自古帝王雖孜孜好學。
要不過講明修齊治平之道而止。
非若文人之習以誇多鬥靡為長也。
故卷帙雖極浩繁。
而閱者無多百家雖有。
異同。
而采者蓋寡。
無論其無補于治道。
正以皇上之身、萬幾待理。
必時加愛養。
以迓無疆之休。
請自今除四書五經、以及資治通鑒、貞觀政要、大學衍義、有關政治者。
時令日講諸臣進講外。
其餘姑且緩之。
精神不泛用則益固。
智慮不旁分則益專。
明良喜起。
庶績鹹熙。
亦可以優遊而坐緻隆理矣。
報聞。
○戊寅。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魏裔介劾奏、大學士陳之遴、當皇上诘問之時。
不自言其結黨之私。
力圖洗滌。
以成善類。
而但雲學疎才淺。
不能報稱。
其良心之昧已甚矣。
如安肅知縣沈令式、庸劣不堪。
之遴諷禮部尚書胡世安保薦知府。
令式旋被總督李蔭祖糾參。
植黨營私。
确有可據。
密勿之地。
恐之遴一日不可複居也。
疏入。
得上□日、陳之遴、身為大臣。
奏對自當以實。
昨經朕面诘。
止以才疎學淺引咎。
朦胧支飾。
全無誠心。
殊非大臣事君之道。
此所參事情、着據實明白回奏。
胡世安、亦着明白回奏。
○升福建右布政使張尚、為都察院左佥都禦史。
○裁直隸永平府檢校、知事、各一員。
府學訓導一員。
昌黎、樂亭、二縣縣丞各一員。
○賜達賴喇嘛貢使拉穆詹巴等、雕鞍銀器等物。
○援巢□刀湖南陝西提督總兵官劉忠卒。
○己卯。
谕吏部、大學士馮铨、贊襄機務。
曆有□山戊不□年。
恪慎勤勞。
裨益弘多。
朕近見其齒長力衰。
難勝繁劇。
應解院事。
用便頤養。
着加升太保、兼太子太師、秘書院大學士、禮部尚書。
緻仕。
念其器識老成。
學問充裕。
可以文章資朕。
着仍在朕左右。
以備顧問。
一切經史、着述編摩。
皆令專任。
爾部即傳谕行。
○甘肅巡撫周文葉考滿。
加右都禦史。
蔭一子入監讀書。
○以阿達哈哈番許世昌、為兵部理事官。
牛錄章京王熙裕、為刑部理事官。
○升通鎮務關營參将李時芳、為浙江甯波副将。
山西汾州營參将李正芳、為陝西慶陽東協副将。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庶福金吳氏、淑氏、素氏、德氏、穆氏、和碩莊親王尼堪庶福金昔氏、費氏、俱于王薨時從死。
至是、遣官緻祭。
○精奇尼哈番佟養性妻覺羅氏、夫死。
守節二十餘年。
給敕旌表如例。
○旌表節婦、江西樂平縣舉人段文盛妻崔氏、湖口縣民殷繼夔妻沈氏、陝西甯夏衛民金夢旸妻王氏、各給銀建坊如例。
○定州縣官進見提督、總兵官、及副将、儀注。
州縣官見提督、及總兵官、用履曆手本。
大門外下馬。
由東角門進。
至堂檐下、向上三躬。
不跪。
茶房待茶。
提督總兵官正坐。
州縣官旁坐。
茶畢、告辭。
由西角門出。
文移、州縣用申。
提督總兵俱用照會。
不答看。
見副将、用官銜手本。
大門外下馬。
進中門。
由甬道東邊、至堂檐下、向上三躬。
副将答禮。
後堂待茶。
至堂口别。
大門外上馬。
文移、州縣用牒呈。
副将用照會
不亦善乎。
之俊泣奏曰。
諸臣中無才者、莫過于臣受皇上深恩而負重罪者、亦莫過于臣。
但錯誤甚多。
惟恐廢職。
非忍于離皇上也。
群臣奏曰。
皇上眷育如此。
臣等斷不敢萌退處之念矣。
于是賜諸臣茶馔。
上回宮。
諸臣亦退。
複命大學士覺羅巴哈納、學士麻勒吉、折庫讷等、傳谕諸漢臣曰。
今觀風俗日移。
人心習于澆薄。
遇幼年受業之師、略不緻禮。
惟以考試官為師終身加敬。
夫以理論則自幼教育之師、受其誨導。
自宜始終敬禮。
若考試官員朕所遣也。
豈受業者比哉。
自後此等、悉宜明示禁革之。
○升正紅旗漢軍牛錄章京張八十、為甲喇章京。
○免山東東平濮長山等州縣、十二年分旱災額賦。
○轉右通政吳達、為通政使司左通政。
升大理寺寺丞林起龍、為通政使司右通政。
山東濟南道佥事王登聯、為通政使司右參議。
廣西管按察使事副使趙允翰、為太仆寺卿。
尚寶司卿宋徵輿、為太仆寺少卿。
○升山東興屯道副使白秉真、為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西雁平道副使柯臣、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陝西靖遠道副使嚴正矩、為江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嶺北道。
陝西固原道副使張懋勳、為江南布政使司參政、蘇松督糧道。
兩淮運使梁鳳鳴、為江南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江甯道。
兵部郎中楊春茂、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西甯道。
工部郎中須兆祉、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肅州兵備道。
四川川北道佥事薛良朋、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分巡金衢兵備道。
陝西關南道參議婁應奎、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西路兵備道。
○補外轉檢讨湯斌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潼關道。
盧高、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驿傳道。
給事中宋牧民、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汝南兵備道。
周曾發、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兖西兵巡道。
晉淑轼、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大名道。
李文煌、為廣東布政使司參議、分守嶺東道。
○吏科給事中王啟祚奏言皇上博覽群書。
内院諸臣、繙譯不給。
但臣聞自古帝王雖孜孜好學。
要不過講明修齊治平之道而止。
非若文人之習以誇多鬥靡為長也。
故卷帙雖極浩繁。
而閱者無多百家雖有。
異同。
而采者蓋寡。
無論其無補于治道。
正以皇上之身、萬幾待理。
必時加愛養。
以迓無疆之休。
請自今除四書五經、以及資治通鑒、貞觀政要、大學衍義、有關政治者。
時令日講諸臣進講外。
其餘姑且緩之。
精神不泛用則益固。
智慮不旁分則益專。
明良喜起。
庶績鹹熙。
亦可以優遊而坐緻隆理矣。
報聞。
○戊寅。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魏裔介劾奏、大學士陳之遴、當皇上诘問之時。
不自言其結黨之私。
力圖洗滌。
以成善類。
而但雲學疎才淺。
不能報稱。
其良心之昧已甚矣。
如安肅知縣沈令式、庸劣不堪。
之遴諷禮部尚書胡世安保薦知府。
令式旋被總督李蔭祖糾參。
植黨營私。
确有可據。
密勿之地。
恐之遴一日不可複居也。
疏入。
得上□日、陳之遴、身為大臣。
奏對自當以實。
昨經朕面诘。
止以才疎學淺引咎。
朦胧支飾。
全無誠心。
殊非大臣事君之道。
此所參事情、着據實明白回奏。
胡世安、亦着明白回奏。
○升福建右布政使張尚、為都察院左佥都禦史。
○裁直隸永平府檢校、知事、各一員。
府學訓導一員。
昌黎、樂亭、二縣縣丞各一員。
○賜達賴喇嘛貢使拉穆詹巴等、雕鞍銀器等物。
○援巢□刀湖南陝西提督總兵官劉忠卒。
○己卯。
谕吏部、大學士馮铨、贊襄機務。
曆有□山戊不□年。
恪慎勤勞。
裨益弘多。
朕近見其齒長力衰。
難勝繁劇。
應解院事。
用便頤養。
着加升太保、兼太子太師、秘書院大學士、禮部尚書。
緻仕。
念其器識老成。
學問充裕。
可以文章資朕。
着仍在朕左右。
以備顧問。
一切經史、着述編摩。
皆令專任。
爾部即傳谕行。
○甘肅巡撫周文葉考滿。
加右都禦史。
蔭一子入監讀書。
○以阿達哈哈番許世昌、為兵部理事官。
牛錄章京王熙裕、為刑部理事官。
○升通鎮務關營參将李時芳、為浙江甯波副将。
山西汾州營參将李正芳、為陝西慶陽東協副将。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庶福金吳氏、淑氏、素氏、德氏、穆氏、和碩莊親王尼堪庶福金昔氏、費氏、俱于王薨時從死。
至是、遣官緻祭。
○精奇尼哈番佟養性妻覺羅氏、夫死。
守節二十餘年。
給敕旌表如例。
○旌表節婦、江西樂平縣舉人段文盛妻崔氏、湖口縣民殷繼夔妻沈氏、陝西甯夏衛民金夢旸妻王氏、各給銀建坊如例。
○定州縣官進見提督、總兵官、及副将、儀注。
州縣官見提督、及總兵官、用履曆手本。
大門外下馬。
由東角門進。
至堂檐下、向上三躬。
不跪。
茶房待茶。
提督總兵官正坐。
州縣官旁坐。
茶畢、告辭。
由西角門出。
文移、州縣用申。
提督總兵俱用照會。
不答看。
見副将、用官銜手本。
大門外下馬。
進中門。
由甬道東邊、至堂檐下、向上三躬。
副将答禮。
後堂待茶。
至堂口别。
大門外上馬。
文移、州縣用牒呈。
副将用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