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十八

關燈
浙撫不睦。

    屢次疏奏。

    似此督撫參商。

    封疆何賴。

    秦世祯、已經調任。

    屯泰、亦着回京另用。

    兩廣總督李率泰、着加太子太保、總督浙閩地方。

    固山額真王國光、着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總督兩廣地方。

    爾部即遵谕速行。

      ○授多羅額驸耿昭忠、為一等阿達哈哈番。

      ○升正紅旗滿洲護軍參領費雅思哈、為本旗護軍統領。

      ○辛未。

    賜滿書翰林官王熙等八人、滿文資政要覽、人臣儆心錄、各一部。

      ○裁江南、陝西、山西、山東、湖廣、河南、六省興屯道同知。

      ○裁甯夏鎮左右前中屯、并中衛經曆各一員。

    中衛訓導一員。

      ○停止福建省鼓鑄。

      ○遣廣東道監察禦史牟雲龍、巡視長蘆鹽政。

      ○先是、河西務分司員外郎朱世德、虧空額稅一萬三千餘兩。

    會有讦其徵侵盜諸款者。

    事未審結。

    戶部将缺額銀兩、援赦議免。

    吏部亦照議覆。

    上以缺額過多。

    或有情弊。

    命都察院察議。

    至是。

    議朱世德、應革職。

    交刑部審拟。

    上因切責部臣。

    如此大弊、不行察核。

    令回奏。

    于是部臣奏言、因屢次催提人犯。

    議俟到日另結。

    至輕援恩赦。

    疎忽何辭。

    得上□日、爾部考核司官。

    務宜秉公詳察。

    朱世德、缺額既多。

    又經告發。

    爾等不嚴行确究。

    乃以人犯到日、另結為辭。

    含糊引赦。

    代為出脫。

    情弊顯然。

    此回奏殊屬支飾。

    着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會同從重議處具奏。

      ○癸酉。

    以孫肇興、為宗人府府丞。

      ○遣梅勒章京傅大受、駐防杭州。

      ○予故精奇尼哈番佟養性、谥勤惠。

    立碑。

      ○甲戌。

    朝日于東郊。

    遣内大臣公愛星阿行禮。

      ○賜真人張洪任等宴。

      ○以鑲黃旗滿洲内大臣趙布泰、為本旗固山額真。

      ○升光祿寺理事官吳瑪護、為禮部啟心郎。

      ○命福建中路總兵官左都督馬得功、仍以原銜充本省提督總兵官。

    補原任蘇州總兵官張承恩、為福建左路總兵官。

      ○乙亥。

    賜厄魯特部落貢使卓禮克圖鄂穆布等宴。

      ○丙子。

    上在南苑。

    命兩翼内大臣侍衛等、擐甲胄。

    閱騎射。

    召内院漢大學士、翰林、及部院尚書以下、四品以上各官、從觀。

    複陳圍獵、以示群臣。

    上還禦行殿。

    命大學士覺羅巴哈納、學士麻勒吉、折庫讷等、引諸臣入。

    序坐。

    上召吏部尚書王永吉、戶部尚書戴明說等、責其輕出朱世德之罪。

    複谕大學士陳之遴曰。

    朕不念爾前罪、複地簡用。

    且屢加誡谕。

    爾曾以朕言告人乎。

    抑自思所行、亦曾少改乎。

    之遴奏曰。

    皇上教臣、臣安敢不改。

    特臣才疎學淺。

    罪過多端。

    不能仰報皇上耳。

    上曰。

    朕非不知之遴等而用之。

    即若輩朋黨之行、朕亦深悉。

    但欲資其才、故任以職。

    且時時教饬之者。

    亦冀其改過效忠耳。

    因責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魏裔介等曰。

    爾等職司言責。

    當大破情面。

    乃媕阿緘默、何為也。

    前此明知陳名夏之惡。

    皆畏其威。

    罔敢摘發。

    今爾等能無自愧乎。

    爾等既有專職。

    乃絕不一言。

    或雖言而不直。

    朕用爾為言官何益。

    是不如不用之為愈也。

    複谕諸臣曰。

    今人多結朋黨。

    究其結黨之意。

    不過互相攀援、以求富貴耳。

    若然、是有損而無益也。

    朕常為黨人思之。

    既恐黨類之不合。

    複恐聲名之不聞。

    與往來周旋之不至。

    又恐事發禍随。

    或被人舉首。

    戚戚若此。

    何若為國為君效忠、安受富貴之為榮乎。

    縱使黨與已成。

    及陷誅戮、孰能庇免。

    即如誅陳名夏、黜龔鼎孳時。

    其黨曾有一人出而救之、或分受其過者乎。

    且多有因而下石者。

    是名為朋黨、而徒受黨之害也。

    審乎此、則何不寝其朋謀、而盡力于國家耶。

    朕觀爾等膺受國恩。

    皆有數頃之田。

    數椽之宅。

    衣食亦足自贍。

    夫人有衣食以資生、是亦可矣。

    乃猶不足、更欲何為。

    朕觀宋明亡國。

    悉由朋黨。

    其時學者、以程頤蘇轼為聖賢。

    程頤蘇轼非黨、則蜀洛之名、何自而生。

    嗣後各樹門戶。

    相傾相軋。

    宋之亡、實兆于此。

    學者雖明知之、而不敢置議。

    可不為大戒欤。

    朕自親政以來。

    以寬為治。

    恒謂洪武誅戮大臣為太過。

    由今以觀、太寬亦不可也。

    裔介奏曰。

    自古寬嚴相濟。

    過寬而生玩。

    即用嚴亦宜。

    上曰。

    朕之所以教爾等者。

    誠視爾等如子、欲其改過遷善。

    爾等嗣後亦當體悉朕心。

    勇于去不善。

    以勉于善。

    不然、國法具存。

    朕亦不能為爾等寬也。

    諸臣皆頓首受命。

    永吉等奏曰。

    上谕誠然。

    臣等惟有歡忭。

    夫複何辭。

    但諸臣即有朋黨。

    豈肯自言。

    惟後來事覺。

    皇上不從寬貸。

    則鹹知警惕矣。

    上曰。

    顧仁之事已然。

    奈何不以為戒乎。

    諸臣皆奏曰。

    謹識于心。

    上又指大學士金之俊曰。

    昨□山戊不□之俊疾甚。

    朕遣人圖其容。

    念彼已老。

    倘不起、不複相見。

    故乘其在時。

    命工繪像。

    蓋不勝眷戀如此。

    爾諸臣内、亦有衰老者。

    豈不有歸田休養之念。

    但經朕簡用之人、欲皓首相依不忍違離也。

    前置陳名夏于法時、朕甚憫恻為之堕淚。

    蓋朕所任用之人、不能使之改過以緻獲罪。

    用是悼歎耳。

    朕于爾等亦不忍離。

    爾等獨何心而欲離朕即使衰老緻仕。

    亦宜頤養京師。

    常趨阙廷。

    使君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