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十

關燈
守器子傑、劉嗣宣王繼先、三等阿達哈哈番艾密習理子常舒、常習布弟舒淑、胡班叔之孫額布痕、蓋都子噶爾漢、蘇雅子蘇赫宜爾賽孫讷敏、李虎子榮登、莽嘉子通加、蘇爾都子伍爾杜、畢赫讷弟畢弩、法喀兄子阿爾賽、敦多子外他庫、高先臣叔萬良、拜他喇布勒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譚圖兄子巴顔、俄齊裡弟察渾、音達渾子羅敏、祖雲龍子光璞、陳逢泰子可俊、拜他喇布勒哈番圖世海子滿辟、朱克世圖子永功、拖沙喇哈番伍喇泰孫綽世希、陣亡二等阿達哈哈番呂可升子朝良、祖伏旺兄子光齊、王茂明子章、老病緻仕三等阿思哈尼哈番高奎子拱宸、各襲職。

      ○三等阿達哈哈番庫勒讷得罪、削其本身拜他喇布勒哈番。

    其所襲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其孫巴拜襲替。

      ○甲午。

    谕吏部。

    朕愛養諸臣、視同一體。

    原欲其實心為國、共圖治安。

    是以屢次訓誡。

    常恐爾等胸懷偏私、陷于罪戾。

    至訓誡不改、則愛養之道亦窮。

    國憲具存。

    豈能曲貸。

    即如逃人一事、屢經詳議。

    立法不得不嚴。

    昨頒谕上□日、備極明功。

    若仍執迷違抗、偏護漢人。

    欲令滿人困苦。

    謀國不忠、莫此為甚。

    朕雖欲宥之弗能矣。

    茲再行申饬。

    自此谕頒發之日為始、凡章中再有幹涉逃人者、定置重罪。

    決不輕恕。

    爾部即傳谕通知。

      ○裁山西操捕都司一員。

    宣鎮萬全巡捕都司一員。

    大同管屯都司一員。

      ○乙未。

    調兵部左侍郎李呈祥、為總督倉場戶部左侍郎。

    轉刑部右侍郎袁懋功、為本部左侍郎。

    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周亮工、為戶部右侍郎。

    大理寺卿王爾祿、為刑部右侍郎。

      ○以正紅旗滿洲拜他喇布勒哈番滿辟、為甲喇章京。

      ○丙申。

    大學士黨崇雅、瀕行。

    赴南苑陛辭。

    上召見。

    賜茶。

    溫語慰勞、良久。

    命大學士車克送之。

      ○裁陝西西安左衛右所。

    右衛中所。

    中衛、岷州衛前後二所。

    潼關衛、洮州衛左前後三所。

    平涼衛、慶陽衛、靖遠衛左右中後四所。

    固原衛、河州衛右中前後四所。

    秦州衛後所。

    蘭州衛左右後三所。

    臨洮衛右中後三所。

    漢中衛右所。

    及河東所。

    以甘州中護衛、歸并蘭州衛。

      ○禮部議覆、吏部啟心郎苗澄韓世琦疏言、八旗下子弟。

    應于每旗選兼通滿漢文義者各一員、令其教習。

    三年考核一次。

    如果教習子弟有成。

    多蒙任用者。

    即将教習之員、升遷紀錄。

    如不盡心教習子弟、以緻不堪任用。

    其教習之員、聽吏部議處。

    庶八旗子弟、皆兼通滿漢。

    足充任用。

    而教習亦各知所懲勸矣。

    從之。

      ○丁酉。

    吏部遵谕議奏、在外官員應升州縣者。

    其身言書判、無從考察。

    今後凡司府首領、州縣佐貳、及教職等官中、有堪任上等者。

    該督撫巡方特薦。

    臣部覆核無異。

    方升上等之缺。

    其尋常俸滿有薦、應升州縣正官者。

    舊人不論科目。

    漢人進士舉人、俱以中缺補用。

    其俸滿無薦者。

    舊人及漢人進士舉人并貢士、俱以下缺補用。

    從之。

      ○戊戌。

    以殿試天下貢士。

    命大學士車克、額色黑、學士葉成格、能圖、石圖、禅代、張長庚、麻勒吉、铿特、祁徹白、侍郎、蘇納海、覺羅額爾德、恩格德、覺羅科爾昆、郭科、啟心郎對喀納、通政使喀恺、大理寺卿吳庫禮、充滿洲讀卷官。

    侍讀學士索諾木、侍讀穆成格、充蒙古讀卷官。

    大學士金之俊、王永吉、成克鞏、傅以漸、學士張懸錫、胡兆龍、梁清寬、李霨、詹事陳爌、尚書李際期、侍郎衛周祚、王弘祚、李呈祥、袁懋功、左都禦史龔鼎孳、通政使朱鼎延、大理寺少卿霍達、充漢讀卷官。

      ○予大學士馮铨母範氏、祭葬如例。

    仍加祭二次。

      ○庚子。

    策試會試中式滿洲蒙古貢士查親等五十人。

    制策曰。

    朕惟平治天下、莫要于綜理政事。

    政事之本、在六部各有專司。

    如得賢才、則寮采奮庸。

    庶務修舉。

    而萬民康濟矣。

    今欲痛改夙弊、猶未盡除铨法混淆。

    賦稅逋欠。

    士習日頹。

    武備不實。

    刑獄沉滞。

    而虛糜未省此其法未盡善欤。

    抑奉行者猶未得補偏救弊之要欤。

    爾等其抒衷盡言。

    毋巢□刀襲。

    毋緣飾。

    朕将親覽焉。

    漢軍及漢貢士秦鉽等四百四十九人。

    制策曰朕惟古治之隆。

    政教彰明于上六府孔修。

    黎民于變。

    四嶽、九官、十二牧、協恭和衷。

    股肱良而庶事康。

    猗欤盛哉。

    朕今夙夜圖治。

    與大小臣工、講學議政。

    冀登上理。

    而紀綱猶有未振。

    法度猶有未張。

    賦稅考成、非不屢加申饬。

    而官吏之耗蠹尚滋。

    盜賊巢□刀撫、未盡合乎機宜。

    而小民之安枕無日。

    其故何欤。

    揆厥所由、良以凡百有位、偏私難化。

    瞻顧情面者多。

    實心擔當者少。

    茲欲重新整頓。

    大破積習。

    俾各興事慎憲。

    共矢公忠。

    何道而可。

    從來有治人。

    無治法。

    豈非人存則政舉。

    而用人為理财之本。

    知人尤安民之要欤。

    爾諸士懷家修而際廷獻。

    其詳切敷陳。

    以真學問為真經濟。

    毋事浮襲。

    朕将采擇而施行焉。

      ○是日、谕内三院。

    今科殿試。

    較往科更宜虛懷詳慎、一秉至公。

    茲命爾等讀卷。

    務體朕求賢若渴至意。

    各官所閱試卷、粘貼浮簽。

    止書次第。

    不必書各官姓名。

    以除師生陋習。

    其各拟首卷、密封進覽。

    九卿等官、恐取卷好尚不同。

    爾等仍通加詳閱、期拔真才。

    用光大典。

      ○以鑲紅旗宗室巴思漢、為滿洲固山額真。

      ○以甲喇章京沙世悌爾、為理藩院侍郎。

      ○調兵部右侍郎黃徽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