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十二

關燈


    臣問蔣赫德雲、是誰改抹答雲、是陳所改。

    臣思皇上聖明天縱。

    見微而知着。

    聞一以知十。

    名夏糾黨奸宄之情形。

    恐皇上看破、故欲以隻手障天也。

    以上數款、惟擇其實證确據者舉之耳。

    切思從古來奸臣賊子、黨不成、則計不得行。

    何也。

    無真才、必無實事。

    無實事必無顯功。

    是以必結黨人而為之虛譽也。

    欲成奸黨、必棄理道。

    附己者、雖惡必護。

    異己者、雖善必仇。

    行之久而入黨者多矣。

    始也、借人以引己。

    繼也、納賄而引人。

    若非确察其鄉評輿論。

    實按其經理事件。

    則黨固而莫可破矣、臣又竊自思念壯年孟浪。

    疎慵貪博。

    辜負先帝。

    一廢十年。

    皇上定鼎燕京。

    始得随入禁地、仰睹天顔矩趨公署、株守臣職者。

    又複十年于此。

    十年間忍性緘口、不複作狂吠之犬。

    然而愚直性生。

    每遇事而勃發。

    李應試、潘文學、向非臣言複擒、早已兔脫矣。

    臣雖不敢行埋輪補牍之事。

    若夫附黨營私以圖目前富貴。

    臣甯死不為也。

    業已自憐孤蹤、赍志俟沒。

    不意皇上不以臣為衰老無用、錄入滿官之列。

    已出望外。

    又聖壽之日、更餘之時。

    同内大臣召入深宮。

    親賜禦酒。

    臣接杯承恩之際、不禁哽咽欲淚。

    今又命随大臣議政臣非土木敢不盡心力以圖報效。

    但臣不熟滿語。

    老病孤孑。

    望皇上俯賜矜憐。

    則餘生之年、皆捐糜之日也。

    臣痛思人臣貪酷犯科、國家癬疥之疾。

    不足憂也。

    惟懷奸結黨、陰謀潛移。

    禍關宗社。

    患莫大焉。

    陳名夏奸亂日甚。

    黨局日成。

    人鑒張煊而莫敢聲言。

    臣舍殘軀以報答聖主伏乞皇上将臣本發大臣确審具奏。

    法斷施行。

    則奸黨除而國家治安矣。

    疏入。

    得上□日、這所參事情、着内三院、九卿、科、道、詹事等官、會同逐款詳問、從重詳罪具奏。

      ○壬辰。

    江南總督馬國柱奏報。

    逆賊賴龍等、盤踞桂東。

    出沒江楚。

    臣移咨楚撫、合兵會巢□刀。

    直搗賊巢。

    賴龍等就擒。

    下所司察叙。

      ○乙未。

    初大學士甯完我、劾陳名夏父子濟惡。

    有上□日、切責滿漢科道官、不行參劾。

    着令回奏。

    至是各上疏認罪。

    得上  □日、言官隐默不糾、殊負職任。

    趙開心降三級調用。

    魏象樞、楊璜、高桂、周之桂、陳調元、劉顯績、宗敦一、各降一級調用。

    其餘科道各官、俱罰俸一年。

    都察院左都禦史屠賴、副都禦史佟國允、佥都禦史蔣國柱、及滿洲科道等官、各以次罰銀。

    副都禦史林德馨、吏科給事中林起龍、俱曆任未久、着免議。

      ○丙申。

    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等奏言近承聖谕擇期、躬詣太祖太宗山陵、仰見皇上眷懷罔極之孝思。

    但近因畿内水災、方遣大臣赈濟。

    又南方弗靖、屢發禁兵。

    若聖駕遠行。

    旦夕奏報未免稽遲。

    展谒山陵、仍當稍緩。

    俟南征大兵回京、方可恭谒。

    疏入。

    得上□日、朕瞻仰山陵久思恭谒慕戀之誠、無忘寤寐。

    四月内、朕必親往。

      ○以湖廣參議分守下湖南道吳臣輔、文弱不任邊沖。

    令回部改補升黃州府同知程雲、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代其任。

    從經略大學士洪承疇請也。

      ○敕谕赈濟直隸大臣巴哈納等曰。

    直隸各府、系根本重地。

    去年水潦為災。

    人民困苦。

    饑餓流移。

    深轸朕懷。

    晝夜焦思不遑寝食。

    特命發戶禮兵工四部庫貯銀十六萬兩。

    聖母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後聞之恻然。

    特發宮中器皿、并節省銀共四萬兩。

    朕又發内府節省銀四萬兩通共銀二十四萬兩。

    分給赈濟。

    茲命爾等赍銀前往各府地方督同該道。

    府、州、縣、衛、所等官、計口給赈。

    須赈濟如法。

    及時拯救。

    毋論土着流移。

    但系饑民、一體赈濟。

    務使均沾實惠。

    不許任憑胥吏人等侵克冒支。

    其應徵應停應免錢糧、查照該部題定則例、逐一明白開列、示谕小民無使奸猾吏胥及糧長土豪、通同作弊承行各官、實心任事、有益荒政者、會同督撫優與獎薦其貪殘縱役、怠忽民生者、即行劾奏。

    傥有無知棍徒、借饑荒名色搶奪害民者、爾等即會同該地方官拏問處治。

    近京地方、米價騰貴。

    饑民得銀、猶恐難于易米。

    殷實之家、有能捐谷麥、或減價出、粜以濟饑民者爾等酌量多寡、先給好義扁額及羊酒币帛、以示旌表。

    仍具疏奏聞。

    若有裡甲人等、指稱拖欠錢糧、奪取赈濟銀兩。

    或富豪挾逼赈銀、以償私債。

    俱許饑民控告。

    即時重處。

    其被災人戶、已去複歸者、倍與赈濟銀兩。

    俾得複業。

    其他境移來者、既與赈濟。

    仍加意安插、使之得所。

    衛所屯丁、與百姓一體赈恤。

    饑民内年七十以上者、着該州縣官增給布一疋。

    造冊開銷。

    其遺棄子女、設法收養。

    若民間有能收養四五口、以至二十口者、爾等亦酌給羊酒币帛、好義扁額、具疏奏聞。

    其饑殍屍軀、着有司随時掩埋。

    毋緻暴露殘毀、以傷和氣。

    凡詞訟、除強盜人命外。

    其餘戶婚田産一切小事、暫停受理。

    違者參奏。

    饑荒地方人民、有往豐收去處、籴買米糧者、不許恃強之徒、遏閉攔截。

    犯者拏問。

    情重參處。

    爾等經臨處所、凡鋪設支應、酒席饋送、一切浮費、悉皆停罷。

    仍須減省驺從。

    問民疾苦。

    毋緻科派裡甲、重累饑民。

    敕内開載未盡事宜、聽爾等斟酌奏請施行。

    事完之日、通将赈過州、縣、衛、所人民。

    用過銀兩數目。

    詳明造冊奏繳。

    爾等受茲委任必須持法奉公。

    殚力任勞。

    悉心經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