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十一年。
甲午。
三月。
辛卯朔。
裁山西利民路兵二百名。
保德營、鎮西、潞州衛兵各一百名。
五寨、河會、賈家堡、河曲、樓子營兵。
各五十名。
三岔堡、唐家會兵各二十五名。
○内翰林國史院大學士甯完我、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情事叵測、疏曰。
臣思陳名夏、屢蒙皇上赦宥擢用。
眷顧優隆。
即宜洗心易行、效忠于我朝。
孰意性生奸回。
習成矯詐。
痛恨我朝薙發。
鄙陋我國衣冠。
蠱惑故紳。
号召南黨。
布假局以行私。
藏禍心而倡亂。
何以明其然也。
名夏曾謂臣曰。
要天下太平。
隻依我一兩事、立就太平。
臣問何事。
名夏推帽摩其首雲、隻須留頭發。
複衣冠。
天下即太平矣。
臣笑曰。
天下太平不太平、不專在薙頭不薙頭。
崇祯年間并未薙頭。
因何至于亡國。
為治之要。
惟在法度嚴明。
使官吏有廉恥。
鄉紳不害人。
兵馬衆強。
民心悅服。
天下自緻太平。
名夏曰。
此言雖然、隻留頭發、複衣冠、是第一要緊事。
臣思我國臣民之衆、不敵明朝十分之一。
而能統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騎射、士馬精強故也。
今名夏欲寬衣博帶、變清為明。
是計弱我國也。
臣與名夏、觸事辯論、不止千萬言。
灼見其隐衷。
名夏禮臣雖恭、而惡臣甚深。
此同官所共見聞者也。
今将結黨奸宄事迹、列款為皇上陳之。
一陳名夏父子居鄉暴惡。
士民怨恨。
全家避居江甯國公花園中。
此園系無主産業、例應入官價值十萬金。
江甯各上司。
公捐銀三千兩、代為納價。
見今名夏妻子居住。
又故明吏部吳昌時女奸逃執訊。
名夏子陳掖臣、囑江甯各上司、釋放為尼。
因而包占。
又掖臣橫行江甯城中。
鞭責滿洲、破面流血。
鬧至總督公署。
賠禮保放。
又掖臣坐大轎。
列棍扇。
說人情納賄賂。
掣肘各官俱敢怒而不敢言。
無名冤揭、貼遍城内、上寫名夏不忠不孝。
縱子肆虐。
人人懼其威勢。
成克鞏亦曾言之。
科道官豈無一人知聞、何無一疏入告。
其黨衆可想見矣。
臣料名夏、明知子惡難掩。
傥有究問、必以路遙不知為詞。
伏乞降上□日将名夏家人、長班、嚴加拷訊。
不惟教子為惡之情得、并其他奸宄情形、亦必吐露矣。
一、趙延先系陳名夏契交、名夏署吏部尚書時徇私驟升。
科臣郭一鹗、言吏部升官遲速不一。
疏指延先為證。
延先曆任月日一鹗察記未詳。
多開兩月。
後自檢舉名夏懷恨、欲處一鹗劉正宗雲。
趙延先曆任月日。
若以多作少。
一鹗有罪今以少誤多一鹗何罪名夏聞言生嗔語侵正宗。
正宗不平、當衆寫本、欲參名夏衆勸方正又如甄别翰林去留出自皇上。
名夏向王翰林說、不知你原是好人我為何教你出去。
王翰林可問。
臣思趙延先不當升而升。
名夏反欲處言官而非同列甄别翰林、本出聖裁。
而名夏直任去留由己。
攬權欺詐、信不誣矣。
一、史儒綱乃溧陽世家。
系陳名夏姻親。
富有房産。
儒綱任浙江道時、誣朱秀才為故明宗支。
抄其家赀巨萬。
逼其親人性命。
浙撫蕭起元、劾儒綱贓私數萬。
奉上□日革職提問。
名夏利儒綱田宅、許其開贓複官。
屢次逼囑起元。
起元難認參虛、遲延三四年不結。
後起元不得已、朦混咨部。
已經部駁。
名夏将票拟蕭起元之處。
又加駁重。
批從重議處。
額色黑、圖海、執本呼臣雲、此本無可駁處。
臣看畢、謂名夏曰。
此本隻該批該部議奏。
名夏依允。
張端随于柱上、手寫一史字、笑雲。
是為史儒綱也。
臣始知前聞不謬。
儒綱此案、今已八年未結。
一、探花張天植告假回南。
名夏助路費銀百兩。
天植于伊妻子處、還本利五百兩。
名夏不知、以為騙己。
故言天植得罪于我、所以外轉及還銀信到見天植、又曰。
還汝翰林可也。
天植系臣門生知之頗悉昨見馮铨等薦舉十二人疏内、列有天植姓名。
則名夏之營私巧計、莫可端倪矣。
一、吏科魏象樞、系陳名夏姻親。
結為一黨。
象樞誤參司官錢受祺擅委中軍。
後自檢舉奉上□日、中軍巡捕懸殊、何得錯誤。
着議奏。
部覆錢受祺無罪、免議。
魏象樞降級調用。
名夏辄自票部本雲、事屬疎忽。
着罰俸六個月。
成克鞏雲、既奉嚴上□日、而票事屬疎忽。
似屬相悖。
不如改既經檢舉。
名夏依言改之。
次日發出紅本、馮铨雲、此本票錯、落去錢受祺免議字樣。
理應檢舉。
名夏雲、馮系當直。
成系票簽。
該你二人檢舉。
克鞏作色言曰。
簽系何人所拟。
教我二人檢舉乎。
後來竟不曾檢舉。
于時張端低聲作唱雲、救了一個、就忘了一個。
由此觀之。
則名夏之護黨行私、昭然可見矣。
一、臣等職掌票拟。
事關重大。
依駁增減、裁決聽之皇上。
是非可否、草底出自各臣。
一字輕重、關系公私。
臣慮事有錯誤。
公立一簿于分票事件下、各親書姓字。
以防推诿。
衆議佥同、行之已久。
偶一日、名夏不候臣等到齊、自将公簿注姓、塗抹一百一十四字。
為同官所阻。
始住筆不抹。
後複照舊注姓。
切思公立此簿、名夏何得私抹。
不知作弊又在何件耳。
此簿典籍印鉗見在。
一、二月初四日晚。
上命内大臣、傳出科道官結黨谕上□日。
臣書稿底。
交付内值及票紅發下。
抹改原稿數語。
成克鞏雲、好條畫龍被人剜去眼睛矣。
抹去者、是擠異排孤一語。
改者是明季埋沒局中因而受禍。
今方馳觀域外、豈容成奸四語
甲午。
三月。
辛卯朔。
裁山西利民路兵二百名。
保德營、鎮西、潞州衛兵各一百名。
五寨、河會、賈家堡、河曲、樓子營兵。
各五十名。
三岔堡、唐家會兵各二十五名。
○内翰林國史院大學士甯完我、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情事叵測、疏曰。
臣思陳名夏、屢蒙皇上赦宥擢用。
眷顧優隆。
即宜洗心易行、效忠于我朝。
孰意性生奸回。
習成矯詐。
痛恨我朝薙發。
鄙陋我國衣冠。
蠱惑故紳。
号召南黨。
布假局以行私。
藏禍心而倡亂。
何以明其然也。
名夏曾謂臣曰。
要天下太平。
隻依我一兩事、立就太平。
臣問何事。
名夏推帽摩其首雲、隻須留頭發。
複衣冠。
天下即太平矣。
臣笑曰。
天下太平不太平、不專在薙頭不薙頭。
崇祯年間并未薙頭。
因何至于亡國。
為治之要。
惟在法度嚴明。
使官吏有廉恥。
鄉紳不害人。
兵馬衆強。
民心悅服。
天下自緻太平。
名夏曰。
此言雖然、隻留頭發、複衣冠、是第一要緊事。
臣思我國臣民之衆、不敵明朝十分之一。
而能統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騎射、士馬精強故也。
今名夏欲寬衣博帶、變清為明。
是計弱我國也。
臣與名夏、觸事辯論、不止千萬言。
灼見其隐衷。
名夏禮臣雖恭、而惡臣甚深。
此同官所共見聞者也。
今将結黨奸宄事迹、列款為皇上陳之。
一陳名夏父子居鄉暴惡。
士民怨恨。
全家避居江甯國公花園中。
此園系無主産業、例應入官價值十萬金。
江甯各上司。
公捐銀三千兩、代為納價。
見今名夏妻子居住。
又故明吏部吳昌時女奸逃執訊。
名夏子陳掖臣、囑江甯各上司、釋放為尼。
因而包占。
又掖臣橫行江甯城中。
鞭責滿洲、破面流血。
鬧至總督公署。
賠禮保放。
又掖臣坐大轎。
列棍扇。
說人情納賄賂。
掣肘各官俱敢怒而不敢言。
無名冤揭、貼遍城内、上寫名夏不忠不孝。
縱子肆虐。
人人懼其威勢。
成克鞏亦曾言之。
科道官豈無一人知聞、何無一疏入告。
其黨衆可想見矣。
臣料名夏、明知子惡難掩。
傥有究問、必以路遙不知為詞。
伏乞降上□日将名夏家人、長班、嚴加拷訊。
不惟教子為惡之情得、并其他奸宄情形、亦必吐露矣。
一、趙延先系陳名夏契交、名夏署吏部尚書時徇私驟升。
科臣郭一鹗、言吏部升官遲速不一。
疏指延先為證。
延先曆任月日一鹗察記未詳。
多開兩月。
後自檢舉名夏懷恨、欲處一鹗劉正宗雲。
趙延先曆任月日。
若以多作少。
一鹗有罪今以少誤多一鹗何罪名夏聞言生嗔語侵正宗。
正宗不平、當衆寫本、欲參名夏衆勸方正又如甄别翰林去留出自皇上。
名夏向王翰林說、不知你原是好人我為何教你出去。
王翰林可問。
臣思趙延先不當升而升。
名夏反欲處言官而非同列甄别翰林、本出聖裁。
而名夏直任去留由己。
攬權欺詐、信不誣矣。
一、史儒綱乃溧陽世家。
系陳名夏姻親。
富有房産。
儒綱任浙江道時、誣朱秀才為故明宗支。
抄其家赀巨萬。
逼其親人性命。
浙撫蕭起元、劾儒綱贓私數萬。
奉上□日革職提問。
名夏利儒綱田宅、許其開贓複官。
屢次逼囑起元。
起元難認參虛、遲延三四年不結。
後起元不得已、朦混咨部。
已經部駁。
名夏将票拟蕭起元之處。
又加駁重。
批從重議處。
額色黑、圖海、執本呼臣雲、此本無可駁處。
臣看畢、謂名夏曰。
此本隻該批該部議奏。
名夏依允。
張端随于柱上、手寫一史字、笑雲。
是為史儒綱也。
臣始知前聞不謬。
儒綱此案、今已八年未結。
一、探花張天植告假回南。
名夏助路費銀百兩。
天植于伊妻子處、還本利五百兩。
名夏不知、以為騙己。
故言天植得罪于我、所以外轉及還銀信到見天植、又曰。
還汝翰林可也。
天植系臣門生知之頗悉昨見馮铨等薦舉十二人疏内、列有天植姓名。
則名夏之營私巧計、莫可端倪矣。
一、吏科魏象樞、系陳名夏姻親。
結為一黨。
象樞誤參司官錢受祺擅委中軍。
後自檢舉奉上□日、中軍巡捕懸殊、何得錯誤。
着議奏。
部覆錢受祺無罪、免議。
魏象樞降級調用。
名夏辄自票部本雲、事屬疎忽。
着罰俸六個月。
成克鞏雲、既奉嚴上□日、而票事屬疎忽。
似屬相悖。
不如改既經檢舉。
名夏依言改之。
次日發出紅本、馮铨雲、此本票錯、落去錢受祺免議字樣。
理應檢舉。
名夏雲、馮系當直。
成系票簽。
該你二人檢舉。
克鞏作色言曰。
簽系何人所拟。
教我二人檢舉乎。
後來竟不曾檢舉。
于時張端低聲作唱雲、救了一個、就忘了一個。
由此觀之。
則名夏之護黨行私、昭然可見矣。
一、臣等職掌票拟。
事關重大。
依駁增減、裁決聽之皇上。
是非可否、草底出自各臣。
一字輕重、關系公私。
臣慮事有錯誤。
公立一簿于分票事件下、各親書姓字。
以防推诿。
衆議佥同、行之已久。
偶一日、名夏不候臣等到齊、自将公簿注姓、塗抹一百一十四字。
為同官所阻。
始住筆不抹。
後複照舊注姓。
切思公立此簿、名夏何得私抹。
不知作弊又在何件耳。
此簿典籍印鉗見在。
一、二月初四日晚。
上命内大臣、傳出科道官結黨谕上□日。
臣書稿底。
交付内值及票紅發下。
抹改原稿數語。
成克鞏雲、好條畫龍被人剜去眼睛矣。
抹去者、是擠異排孤一語。
改者是明季埋沒局中因而受禍。
今方馳觀域外、豈容成奸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