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副理事官、各二員。
○癸醜。
定遠大将軍多羅貝勒吞齊等奏報、逆賊僞安西王李定國、僞國公馬進忠、率馬步賊兵四萬餘。
至永州。
臣等以西安府兵、暨提督總兵官柯永盛兵、駐衡州。
大軍于二月十三日向永州進發。
二十八日、抵永州。
李定國已遁。
度龍虎關而去。
又聞僞秦王孫可望親率賊兵來靖州。
僞将軍馮雙禮、率賊二萬餘來、武岡州。
大軍于三月初六日、自永州向寶慶進發。
十五日、擒生口問信。
具言馮雙禮、白文選、馬進忠、率賊四萬餘、營于岔路口三十裡外周家坡。
孫可望在寶慶。
我軍遂宿岔路口。
次日前進、見賊營于山頂。
據地頗險。
日暮天雨、不便進攻。
列陣相抵、至夜、孫可望率全軍來自寶慶、與馮雙禮等軍合。
十七日、賊衆十萬、下山環陣、進薄我軍。
我軍分兵奮擊。
斬殺甚衆。
獲馬匹七百餘、象一雙、軍器無算。
捷聞、得上□日、貝勒等破賊立功、深可嘉尚。
有功人員、着察明議叙。
○乙卯。
戶部右侍郎王弘祚疏言。
臣原籍雲南永昌府。
為逆賊孫可望盤踞多年、未通聲教。
今幸特簡輔臣洪承疇、相機巢□刀撫。
從此立見廓清。
臣謹陳管見、仰佐廟谟。
一、土司黑苗宜撫谕也。
一、舊黔國公沐天波宜密通也。
一、智謀将領宜遴選也。
一、辰州城池宜先恢複也。
一、滇黔土司、宜暫從其俗、俟平定後、繩以新制也。
一、糧刍宜厚積也。
上以條陳各款、有資撫巢□刀、令經略輔臣酌行。
○補原任陝西西甯道副使白龍昇、為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嶺北道。
原任湖廣上湖南道副使祖重光、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睢陳道。
降補原任直隸薊州道副使劉應錫、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東兖道。
原任直隸易州道副使周日宣、為江西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改補原任直隸關内道佥事張笃行、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建南道。
原任浙江督糧道佥事張吉士、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嘉湖道。
○丙辰。
雷震先農壇西天門。
○升湖廣右布政使黃紀、為陝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江南糧道右布政使陳極新、為山東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河南按察使魏執中、為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福建按察使王顯祚、為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陝西榆林道參政白本質、為山東按察使司按察使。
陝西隴西道副使于之士、為本省苑馬寺卿。
專理馬政。
江南池州府知府梁應元、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天津道。
浙江嘉興府知府李國棟、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甯紹道。
江南淮海道參議卞三元、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上荊南道。
補原任侍讀王炳昆、為江西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右贊善李培真、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揚州道。
左中允王一骥、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上湖南道。
吏部郎中吳允謙、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池太道。
編修張弘俊、為湖廣布政使司參議、武昌道。
胡亶、為江南布政使司參議、常鎮道。
宋杞、為江南布政使司參議、江南督糧道。
傅作霖、為江南布政使司參議、江北督糧道檢讨李廷樞、為浙江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光祿寺寺丞劉明相、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陽和道。
刑部員外郎郁之章、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
漳南道。
○戊午。
日生兩珥。
○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覺羅希福、為宗人府理事官。
○己未。
複設江南、宣府、臨清、薊、密、鼓鑄爐共三百四座 ○庚申。
以李率泰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
總督兩廣軍務。
○以牛錄章京讷棱格、為禮部理事官。
○以故一等精奇尼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張珽叔朝午、拜他喇布勒哈番達自瑞弟九經。
襲職。
○慈甯宮成。
遣官祭司工之神。
○廣東左布政使胡章奏言、臣蒙簡命、司藩粵東。
即星馳赴任。
行至中途、聞靖南王耿繼茂、平南王尚可喜屬下官兵、有擄掠鄉紳婦女、及占住藩司公署。
濫委署官等事。
臣思自古親王藩封、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
不得暴彼民也。
二王不過以功受封、宜仰體聖明愛民至意、安地方以安百姓、斯為不負恩命。
乃所為如是、臣安敢畏威緘默、自負厥職乎。
況公署被占、臣莅任無地。
伏乞敕下二王、還官署以肅體統。
釋虜俘以慰孑遺。
官民幸甚。
疏入、命靖南王平南王回奏。
○敕谕喀爾喀部落鄂齊賴土謝圖汗、車臣汗、丹津喇嘛等曰。
前敕令爾等将我巴林人口歸還、并遣為首貝子來朝、以謝擅掠巴林牲畜之罪。
其逃來之人、俟彼時酌處。
今抗違前上□日、不遣為首貝子來朝。
又不進本年常貢牲畜。
不盡償巴林人口。
爾等負罪實多。
反以歸順朝廷之貝子、擅來奏取。
昧理甚矣。
今縱盡償巴林人口、遣貝子來朝、其已經投來貝子大臣、朕亦不即遣還。
惟将巴林人口盡數歸我、且遣貝子來朝、庶自此以後、再有逃來之人、俟彼時酌量施行。
否則豈但已投之貝子、不即遣還。
凡貝子大臣來歸者、即盡收養且寵以富貴矣。
○辛酉。
谕内院。
綸扉為機密重地、事務殷繁。
宜選賢能、以宏匡贊。
每院應各設漢官大學士二員。
着吏部詳察實行、确舉堪任者奏聞。
爾内院即傳谕行。
○内院題請以翰林五品以下官、提督直隸、江南、江北、學政。
其學習
○癸醜。
定遠大将軍多羅貝勒吞齊等奏報、逆賊僞安西王李定國、僞國公馬進忠、率馬步賊兵四萬餘。
至永州。
臣等以西安府兵、暨提督總兵官柯永盛兵、駐衡州。
大軍于二月十三日向永州進發。
二十八日、抵永州。
李定國已遁。
度龍虎關而去。
又聞僞秦王孫可望親率賊兵來靖州。
僞将軍馮雙禮、率賊二萬餘來、武岡州。
大軍于三月初六日、自永州向寶慶進發。
十五日、擒生口問信。
具言馮雙禮、白文選、馬進忠、率賊四萬餘、營于岔路口三十裡外周家坡。
孫可望在寶慶。
我軍遂宿岔路口。
次日前進、見賊營于山頂。
據地頗險。
日暮天雨、不便進攻。
列陣相抵、至夜、孫可望率全軍來自寶慶、與馮雙禮等軍合。
十七日、賊衆十萬、下山環陣、進薄我軍。
我軍分兵奮擊。
斬殺甚衆。
獲馬匹七百餘、象一雙、軍器無算。
捷聞、得上□日、貝勒等破賊立功、深可嘉尚。
有功人員、着察明議叙。
○乙卯。
戶部右侍郎王弘祚疏言。
臣原籍雲南永昌府。
為逆賊孫可望盤踞多年、未通聲教。
今幸特簡輔臣洪承疇、相機巢□刀撫。
從此立見廓清。
臣謹陳管見、仰佐廟谟。
一、土司黑苗宜撫谕也。
一、舊黔國公沐天波宜密通也。
一、智謀将領宜遴選也。
一、辰州城池宜先恢複也。
一、滇黔土司、宜暫從其俗、俟平定後、繩以新制也。
一、糧刍宜厚積也。
上以條陳各款、有資撫巢□刀、令經略輔臣酌行。
○補原任陝西西甯道副使白龍昇、為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嶺北道。
原任湖廣上湖南道副使祖重光、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睢陳道。
降補原任直隸薊州道副使劉應錫、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東兖道。
原任直隸易州道副使周日宣、為江西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改補原任直隸關内道佥事張笃行、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建南道。
原任浙江督糧道佥事張吉士、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嘉湖道。
○丙辰。
雷震先農壇西天門。
○升湖廣右布政使黃紀、為陝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江南糧道右布政使陳極新、為山東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河南按察使魏執中、為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福建按察使王顯祚、為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陝西榆林道參政白本質、為山東按察使司按察使。
陝西隴西道副使于之士、為本省苑馬寺卿。
專理馬政。
江南池州府知府梁應元、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天津道。
浙江嘉興府知府李國棟、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甯紹道。
江南淮海道參議卞三元、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上荊南道。
補原任侍讀王炳昆、為江西布政使司參政、督糧道。
右贊善李培真、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揚州道。
左中允王一骥、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上湖南道。
吏部郎中吳允謙、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池太道。
編修張弘俊、為湖廣布政使司參議、武昌道。
胡亶、為江南布政使司參議、常鎮道。
宋杞、為江南布政使司參議、江南督糧道。
傅作霖、為江南布政使司參議、江北督糧道檢讨李廷樞、為浙江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光祿寺寺丞劉明相、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陽和道。
刑部員外郎郁之章、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
漳南道。
○戊午。
日生兩珥。
○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覺羅希福、為宗人府理事官。
○己未。
複設江南、宣府、臨清、薊、密、鼓鑄爐共三百四座 ○庚申。
以李率泰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
總督兩廣軍務。
○以牛錄章京讷棱格、為禮部理事官。
○以故一等精奇尼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張珽叔朝午、拜他喇布勒哈番達自瑞弟九經。
襲職。
○慈甯宮成。
遣官祭司工之神。
○廣東左布政使胡章奏言、臣蒙簡命、司藩粵東。
即星馳赴任。
行至中途、聞靖南王耿繼茂、平南王尚可喜屬下官兵、有擄掠鄉紳婦女、及占住藩司公署。
濫委署官等事。
臣思自古親王藩封、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
不得暴彼民也。
二王不過以功受封、宜仰體聖明愛民至意、安地方以安百姓、斯為不負恩命。
乃所為如是、臣安敢畏威緘默、自負厥職乎。
況公署被占、臣莅任無地。
伏乞敕下二王、還官署以肅體統。
釋虜俘以慰孑遺。
官民幸甚。
疏入、命靖南王平南王回奏。
○敕谕喀爾喀部落鄂齊賴土謝圖汗、車臣汗、丹津喇嘛等曰。
前敕令爾等将我巴林人口歸還、并遣為首貝子來朝、以謝擅掠巴林牲畜之罪。
其逃來之人、俟彼時酌處。
今抗違前上□日、不遣為首貝子來朝。
又不進本年常貢牲畜。
不盡償巴林人口。
爾等負罪實多。
反以歸順朝廷之貝子、擅來奏取。
昧理甚矣。
今縱盡償巴林人口、遣貝子來朝、其已經投來貝子大臣、朕亦不即遣還。
惟将巴林人口盡數歸我、且遣貝子來朝、庶自此以後、再有逃來之人、俟彼時酌量施行。
否則豈但已投之貝子、不即遣還。
凡貝子大臣來歸者、即盡收養且寵以富貴矣。
○辛酉。
谕内院。
綸扉為機密重地、事務殷繁。
宜選賢能、以宏匡贊。
每院應各設漢官大學士二員。
着吏部詳察實行、确舉堪任者奏聞。
爾内院即傳谕行。
○内院題請以翰林五品以下官、提督直隸、江南、江北、學政。
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