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十年。
癸巳。
三月。
丁卯朔。
予故太子太保内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宋權祭葬如例。
○都察院右都禦史管工部右侍郎事李迎晙、以病乞歸。
許之。
○戊辰。
上幸南台。
召内三院大學士、學士、翰林官、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從。
賜宴。
上持弓、顧謂諸臣曰。
我朝之定天下、皆弓矢之力也。
曩者每□山戊不□出獵二三次、練習騎射。
今朕躬親政事。
天下至大、機務至繁。
凡一應章奏、皆朕親為批斷。
日無暇晷。
身雖無暇、心常念茲不忘也。
諸臣奏曰。
皇上此言、誠欲措天下于太平。
居安思危、真海内之福也。
臣等願皇上始終常存此念爾。
上曰。
卿等恐朕志不堅有違此言。
朕将自堅厥志。
卿等皆國之大臣。
亦當堅心輔朕、務使天下乂安。
可将此言布告大小臣工。
勉體朕懷。
○上谕各部院本章内清字、宜先書官員銜名。
次書謹題字樣。
次書所條陳為某事。
○賜太常寺卿管欽天監事湯若望、号通懸教師。
加俸一倍。
賜之敕谕。
敕曰。
朕惟國家肇造鴻業、以授時定曆為急務。
羲和而後、如漢洛下闳、張衡、唐李淳風、僧一行、諸人。
于曆法代有損益。
獨于日用朔望交會分杪之數、錯誤尚多。
以緻氣候刻應不驗。
至于有元郭守敬、号為精密。
然經緯之度、尚不能符合天行。
其後晷度、亦遂積差矣。
爾湯若望、來自西洋。
涉海十萬裡。
明末、居京師。
精于象緯。
闳通曆法。
其時大學士徐光啟、特薦于朝。
令修曆局中。
一時專家治曆、如魏文奎等、推測之法、實不及爾。
但以遠人之故、多忌成功。
曆十餘年、終不見用。
朕承天眷。
定鼎之初、爰咨爾姓名、為朕修大清時憲曆。
迄于有成。
可謂勤矣。
爾又能潔身持行、盡心乃事。
董率群官。
可謂知。
比之古洛下闳諸人、不既優乎。
今特錫爾嘉名、為通懸教師。
餘守秩如故。
俾知天生賢人、佐佑定曆。
補數千年之阕略。
成一代之鴻書。
非偶然也。
爾其益懋厥修、以服厥官。
傳之史冊、豈不美哉。
○免山西被姜賊殘破之岢岚、保德等七十四州縣、六年逋賦。
未破城之代州、榆次等十二州縣、六年逋賦。
十分之七。
○己巳。
上幸内院。
覽部院章奏畢。
谕曰、自今部院事務、停用綠頭牌。
各具本奏聞。
○上禦太和殿。
封喀爾喀部落投誠贲塔爾、為和碩達爾漢親王。
衮布、為卓禮克圖郡王。
奔巴世希、為固山貝子。
紮穆蘇、為鎮國公。
巴拜、為三等精奇尼哈番。
薩喇瑚、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
賜之宴。
仍令諸王以次設宴。
○谕内三院。
朕稽往制。
每科考選庶吉士、入館讀書。
曆升編、檢、講、讀、及學士等官。
不與外任。
所以咨求典故。
撰拟文章。
充是選者、清華寵異、過于常員。
然必品行端方、文章卓越、方為稱職。
乃者翰林官不下百員。
其中通經學古、與未嘗學問者、朕保由知。
今将親加考試。
先閱其文。
繼觀其品。
再考其存心持己之實據。
務求真學、備朕異日顧問。
自吏禮兩部翰林侍郎、及三院學士。
詹事府詹事以下。
各候朕上□日親試、分别高下、以昭朕慎重詞臣之意。
爾内三院即與傳知。
○免直隸薊州、豐潤等十一州縣、九年水災額賦。
○庚午。
上幸南苑。
○壬申。
建造興京皇陵享殿配殿門牆。
命工部尚書星讷、相度指示。
○诏舉行先農、先醫、及司牲神、祀典。
○癸酉。
清明節。
享太廟。
遣内大臣公額爾克戴青行禮。
○遣官祭四祖陵、福陵、昭陵。
○甲戌。
免山西五台縣六七兩年分未徵額賦、及八年分額賦之半、以被賊蹂躏故也。
○乙亥。
授輔國公海蘭子哈爾薩、三等奉國将軍品級。
○丙子。
慈甯宮立柱。
遣工部尚書星讷、祭司工之神。
○丁醜。
升湖廣黃州府知府郭鳴鳳、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兼參議、漢黃等處興屯道。
直隸順德府知府宮家璧、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管參議事武嶽等處興屯道。
○戊寅。
旌表節婦、陝西會甯縣民米世發妻李氏、靖遠衛民來好學妻王氏、俱給銀建坊如例。
○己卯。
免江西省六年荒殘逋賦、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九十五兩有奇。
○贈故明鴻胪寺鳴贊黃家鼒、為鴻胪寺少卿。
蔭一子入監讀書。
以奉命招撫蘇州、被害故也。
○宴入貢、兼換敕印陝西莊浪寶安寺住持喇嘛顔錯巴零真等于禮部。
○辛巳。
吏禮二部議覆、工科副理事官三都奏言、設立宗學一疏。
教習親王、應各設在部他赤哈哈番滿洲進士、漢軍進士各一員。
頂帶照牛錄章京。
世子、應各設在部筆帖式哈番滿洲進士、漢軍進士各一員。
頂帶照拖沙喇哈番。
郡王應各設在官學閑散滿洲進士、漢軍進士各一員。
頂帶照他赤哈哈番。
如滿洲漢軍進士不敷、于舉人内考用。
如舉人不敷、于各王護衛内選用。
親王、郡王等、滿十□山戊不□、然後設立師傅。
宗室八學、各設滿洲生員一名。
頂帶照筆帖式哈番。
各員六年滿後、考取優者錄用。
從之。
○上于南苑。
召漢官二品以上、及
癸巳。
三月。
丁卯朔。
予故太子太保内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宋權祭葬如例。
○都察院右都禦史管工部右侍郎事李迎晙、以病乞歸。
許之。
○戊辰。
上幸南台。
召内三院大學士、學士、翰林官、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從。
賜宴。
上持弓、顧謂諸臣曰。
我朝之定天下、皆弓矢之力也。
曩者每□山戊不□出獵二三次、練習騎射。
今朕躬親政事。
天下至大、機務至繁。
凡一應章奏、皆朕親為批斷。
日無暇晷。
身雖無暇、心常念茲不忘也。
諸臣奏曰。
皇上此言、誠欲措天下于太平。
居安思危、真海内之福也。
臣等願皇上始終常存此念爾。
上曰。
卿等恐朕志不堅有違此言。
朕将自堅厥志。
卿等皆國之大臣。
亦當堅心輔朕、務使天下乂安。
可将此言布告大小臣工。
勉體朕懷。
○上谕各部院本章内清字、宜先書官員銜名。
次書謹題字樣。
次書所條陳為某事。
○賜太常寺卿管欽天監事湯若望、号通懸教師。
加俸一倍。
賜之敕谕。
敕曰。
朕惟國家肇造鴻業、以授時定曆為急務。
羲和而後、如漢洛下闳、張衡、唐李淳風、僧一行、諸人。
于曆法代有損益。
獨于日用朔望交會分杪之數、錯誤尚多。
以緻氣候刻應不驗。
至于有元郭守敬、号為精密。
然經緯之度、尚不能符合天行。
其後晷度、亦遂積差矣。
爾湯若望、來自西洋。
涉海十萬裡。
明末、居京師。
精于象緯。
闳通曆法。
其時大學士徐光啟、特薦于朝。
令修曆局中。
一時專家治曆、如魏文奎等、推測之法、實不及爾。
但以遠人之故、多忌成功。
曆十餘年、終不見用。
朕承天眷。
定鼎之初、爰咨爾姓名、為朕修大清時憲曆。
迄于有成。
可謂勤矣。
爾又能潔身持行、盡心乃事。
董率群官。
可謂知。
比之古洛下闳諸人、不既優乎。
今特錫爾嘉名、為通懸教師。
餘守秩如故。
俾知天生賢人、佐佑定曆。
補數千年之阕略。
成一代之鴻書。
非偶然也。
爾其益懋厥修、以服厥官。
傳之史冊、豈不美哉。
○免山西被姜賊殘破之岢岚、保德等七十四州縣、六年逋賦。
未破城之代州、榆次等十二州縣、六年逋賦。
十分之七。
○己巳。
上幸内院。
覽部院章奏畢。
谕曰、自今部院事務、停用綠頭牌。
各具本奏聞。
○上禦太和殿。
封喀爾喀部落投誠贲塔爾、為和碩達爾漢親王。
衮布、為卓禮克圖郡王。
奔巴世希、為固山貝子。
紮穆蘇、為鎮國公。
巴拜、為三等精奇尼哈番。
薩喇瑚、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
賜之宴。
仍令諸王以次設宴。
○谕内三院。
朕稽往制。
每科考選庶吉士、入館讀書。
曆升編、檢、講、讀、及學士等官。
不與外任。
所以咨求典故。
撰拟文章。
充是選者、清華寵異、過于常員。
然必品行端方、文章卓越、方為稱職。
乃者翰林官不下百員。
其中通經學古、與未嘗學問者、朕保由知。
今将親加考試。
先閱其文。
繼觀其品。
再考其存心持己之實據。
務求真學、備朕異日顧問。
自吏禮兩部翰林侍郎、及三院學士。
詹事府詹事以下。
各候朕上□日親試、分别高下、以昭朕慎重詞臣之意。
爾内三院即與傳知。
○免直隸薊州、豐潤等十一州縣、九年水災額賦。
○庚午。
上幸南苑。
○壬申。
建造興京皇陵享殿配殿門牆。
命工部尚書星讷、相度指示。
○诏舉行先農、先醫、及司牲神、祀典。
○癸酉。
清明節。
享太廟。
遣内大臣公額爾克戴青行禮。
○遣官祭四祖陵、福陵、昭陵。
○甲戌。
免山西五台縣六七兩年分未徵額賦、及八年分額賦之半、以被賊蹂躏故也。
○乙亥。
授輔國公海蘭子哈爾薩、三等奉國将軍品級。
○丙子。
慈甯宮立柱。
遣工部尚書星讷、祭司工之神。
○丁醜。
升湖廣黃州府知府郭鳴鳳、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兼參議、漢黃等處興屯道。
直隸順德府知府宮家璧、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管參議事武嶽等處興屯道。
○戊寅。
旌表節婦、陝西會甯縣民米世發妻李氏、靖遠衛民來好學妻王氏、俱給銀建坊如例。
○己卯。
免江西省六年荒殘逋賦、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九十五兩有奇。
○贈故明鴻胪寺鳴贊黃家鼒、為鴻胪寺少卿。
蔭一子入監讀書。
以奉命招撫蘇州、被害故也。
○宴入貢、兼換敕印陝西莊浪寶安寺住持喇嘛顔錯巴零真等于禮部。
○辛巳。
吏禮二部議覆、工科副理事官三都奏言、設立宗學一疏。
教習親王、應各設在部他赤哈哈番滿洲進士、漢軍進士各一員。
頂帶照牛錄章京。
世子、應各設在部筆帖式哈番滿洲進士、漢軍進士各一員。
頂帶照拖沙喇哈番。
郡王應各設在官學閑散滿洲進士、漢軍進士各一員。
頂帶照他赤哈哈番。
如滿洲漢軍進士不敷、于舉人内考用。
如舉人不敷、于各王護衛内選用。
親王、郡王等、滿十□山戊不□、然後設立師傅。
宗室八學、各設滿洲生員一名。
頂帶照筆帖式哈番。
各員六年滿後、考取優者錄用。
從之。
○上于南苑。
召漢官二品以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