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十一

關燈
應發刑部審問者。

    在部守候、不必鎖拏送門。

    審有實據。

    引律拟罪奏請處分。

      ○甲戌。

    孟春。

    享太廟上親詣行禮。

      ○谕内三院、據定遠大将軍、和碩敬謹親王等、差内翰林國史院侍讀學士碩代、前鋒參領科爾昆奏捷雲。

    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大軍抵湘潭縣。

    賊首僞将軍馬進忠等、率領馬步兵、已遁往寶慶府。

    王與衆将商議。

    将疲弱馬匹、撥兩翼委署梅勒章京二員、又每旗章京二員、每牛錄甲兵四名、留後餧養。

    于二十一日、率領官兵、自湘潭縣起身。

    向衡州府進發。

    二十二日、去衡山縣三十裡、前鋒遇賊哨卒、追至衡山縣。

    擊敗僞軍門一員。

    僞副将五員。

    馬步賊兵一千八百名。

    即于是夜兼程前進。

    二十三日、天未明、抵衡州。

    及明王率貝勒貝子、公、固山額真等、向前正列陣間。

    賊兵即至。

    我兵各依所對之處衡入。

    賊兵大敗。

    追殺二十餘裡。

    斬獲甚多。

    得象四、馬八百二十有奇。

    擊敗賊兵、約四萬餘。

    爾衙門轉發鈔傳。

      ○召集議政王大臣、内三院、滿漢九卿、命内大臣伯索尼、大學士範文程、額色黑、傳谕曰。

    各部院奏事、經朕面谕者、部臣識其所谕、回署錄之票簽、送内院照票批紅發科。

    如此則錯誤必多。

    朕日理萬幾、何能記憶。

    前都察院參吏部侍郎孫承澤重聽、通政使司參議董複年老、原令交吏部議覆。

    乃傳上□日錯誤、俱革職。

    此尚易于改正。

    至于罪人生死、軀命攸關。

    誤免、猶可。

    傥一時誤殺、悔之何及。

    朕心惕然。

    今後如何始得詳明、俾無舛錯、合于大體。

    着定議具奏。

    于是諸王大臣議曰。

    聖谕誠然。

    今後各部院奏事、各臣照常面奏、候上覽畢、退。

    上批滿漢字上□日發内院、轉發該科。

    其滿洲事件、隻有滿字、無漢字者、亦隻批滿字。

    發内院、轉發該衙門。

    其綠頭牌奏、及口啟等事、仍依舊制。

    從之。

      ○遣官祭太□山戊不□月将之神。

      ○丙子。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傅景星奏言、自古帝王。

    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制。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衮冕黼黻、代有不同。

    朝有朝服。

    祭有祭服。

    所以肅臣民而格上下也。

    我皇上祀天飨廟、與升殿大典。

    體制尚有未備。

    臣愚以為燕居常服、及出軍行幸、固宜從便。

    若遇朝祭大事。

    當酌古今之宜、定為一代之制。

    至于内外各官、莅事臨民、亦與私居不同。

    宜并酌定體式、以肅觀瞻。

    下所司确議。

      ○丁醜。

    調内翰林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為内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陳名夏、為内翰林秘書院大學士。

      ○升戶部副理事官尼雅漢、額倫、金達爾漢、常格、俱為本部理事官。

      ○兵部議覆、兵科給事中王廷谏疏言、盜賊恃窩主為巢窟。

    為窩主者、非地方豪惡、即投充莊頭也。

    其力足以展辯、使舉報者罹反坐之條。

    其勢足以庇護、使考問者獲違禁之罪。

    即欲嚴行搜捕、而勢有不能也。

    自今以後、凡拏獲賊盜、即追問窩家、既得窩家、即依律究治。

    如系莊頭、及投充人等、該地方官、即行擒拏解部。

    仍行保甲、嚴加搜捕、務靖根株。

    則盜賊自息矣。

    從之。

      ○内翰林弘文院修撰麻勒吉等奏言刑罰者、乃人君懲惡勸善、治世之大權也。

    今屢頒恩诏、除十惡大罪外、皆與宥免。

    臣等以為、诏赦出于一時之喜慶。

    而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歐陽修曰。

    信義行于君子。

    刑戮加于小人。

    王通曰。

    無赦之國、其刑必平。

    且從檢诏赦、除十惡不赦外。

    其斬絞流徒等罪、不過減等、以示恩耳。

    若全赦其罪。

    是惡人得以幸免。

    而受惡人之害者、反抱怨莫伸。

    則惡何由而懲。

    善何由而勸哉。

    請以後、凡有诏赦、俱從減等之例。

    則皇仁國法、并行而無礙也。

    下所司議。

      ○戊寅。

    上禦太和殿。

    賜達賴喇嘛等宴。

      ○工科給事中朱允顯奏言臣前具有請開經筵一疏、禮臣覆以文華殿修成為期。

    竊以天下之治、由乎君德。

    而君德之成、本于經筵。

    講幄之設、曆代首重。

    我皇上以堯舜自期。

    動合古道。

    此時正宜好學深思、俯咨下問。

    伏祈敕部、不必待文華殿告成。

    廣選滿漢儒臣、召見便殿。

    朝夕考究。

    于經史之外、随事詢訪。

    吏治何以循良。

    錢糧何以清楚。

    刑罰何以平允。

    制度何以美備。

    天下何以利而無害。

    百姓何以安而無危。

    有所開陳、即見之行事。

    将見聖德日隆。

    合天意而快人心。

    萬世無疆之業、在此舉也。

    報聞。

      ○己卯。

    谕刑部、李應試等、以罪惡正法。

    其兄弟子孫親戚、皆免拏問。

    令改惡遷善、務為良民。

    爾部即行傳谕。

      ○科爾沁國和碩土謝圖親王巴達禮等、以其随從人員服色為請。

    理藩院以聞。

    得上□日、太宗皇帝時、外藩原無護衛。

    今不可令用護衛服色。

    糚蟒貂皮、概不得服。

    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會同理藩院議、外藩蒙古親王以下、公以上、随從人。

    服用貂皮、猞狸狲、蟒糚緞、親王應準十六人。

    郡王、十二人。

    貝勒、八人。

    貝子、六人。

    公、四人。

    疏入。

    得上□日、不戴護衛等翎。

    其服色、準照在内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随從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