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十一

關燈
順治十年。

    癸巳春。

    正月。

    戊辰朔。

    上詣堂子行禮。

    還宮。

    拜神畢。

    朝谒皇太後。

    禦太和殿。

    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群臣、外藩二十七旗頭目、厄魯特部落進貢使臣、上表行慶賀禮。

    賜宴。

    公主福金以下、格格以上、及大臣命婦、赴皇太後宮朝賀。

    亦賜宴。

      ○朝鮮國王李淏、遣陪臣李燮等、表賀冬至、元旦、萬壽聖節、并進□山戊不□貢方物。

    宴赉如例。

      ○己巳。

    上幸内院。

    遍問中書姓名。

    見所粘小羽子、鮑通事等罪案。

    上曰。

    善人之名固垂後世。

    似此惡人之名、亦垂後世。

    語畢。

    賜茶随禦午門。

    令兩翼内直侍衛自紫禁城西華門、轉而疾趨。

    有十人先至。

    賞首至者緞七疋。

    其餘以次各賞有差。

    又谕内院諸臣曰。

    前聞兵部尚書明安達禮等、受賄一事、朕甚懑焉。

    雖虛實尚未可知。

    然若輩皆素所信任之人。

    若受賄果真、即朕亦不能自信矣。

    諸臣奏曰。

    誠如聖谕。

      ○庚午。

    谕三内院。

    朕稽曆代聖君良臣、一心一德、克緻太平。

    載諸史冊、甚盛事也。

    朕自親政以來。

    各衙門奏事、但有滿臣、未見漢臣。

    頃經禦史條奏。

    甚屬詳懇。

    朕思大小臣工、皆朕腹心手足。

    嗣後凡進奏本章。

    内院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等衙門、滿漢侍郎卿以上、參酌公同來奏。

    其奏内事情、或未當者、可以顧問商酌。

    爾等傳谕諸臣、務體朕懷。

    各竭公忠、盡除推诿。

    以紹一心一德之盛。

      ○吏科都給事中魏象樞奏言、人君禦世之權、莫大于賞罰。

    國家察吏之典。

    不外乎黜陟。

    三年朝觐、名為大計、典甚重也。

    今當皇上躬親大政、首舉計典。

    恭請皇上面召各直省兩司等官。

    凡三年中國賦之盈虧、民生之利害、官評之賢否、吏議之公私、許其逐一奏陳。

    稱職者獎賞。

    不稱職者處分。

    傥有支吾欺飾、容科道官指名糾參。

    庶計典昭明、而人心鼓勵矣。

    下部速議。

      ○掌河南道監察禦史朱鼎延奏言、自古帝王緻治。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迩來災異疊見、水旱頻仍。

    民窮财盡、尤不可不深憂而熟計者。

    如黃屋細旃、所以壯皇居也。

    而民乃有栖身無所、風雨不蔽者。

    願皇上居深宮而念民流離之苦。

    珍羞肥甘、所以适口也。

    而民乃有半菽不飽、枵腹堪憐者。

    願皇上一舉箸而思民供納之艱。

    貂裘錦繡、所以适體也。

    而民乃有百結而嗟無衣者。

    願皇上一服禦而念民捉襟露肘、冒凍号寒之況。

    又有請者。

    滿官左右禦前、時領聖谕。

    祈自茲以後。

    俾漢臣亦得随班啟奏。

    皇上臨禦之暇。

    詢民生利病、商政事得失。

    于泰交盛治、未必無小補也。

    疏入。

    上是其言。

      ○辛未。

    谕内三院。

    近來言官條奏、多系細務。

    未見有規切朕躬者。

    朕一日萬幾、豈無未合天意、未順人心之事。

    良由諸臣畏憚忌諱、不敢進谏耳。

    朕雖不德。

    于古帝王納言容直、每懷欣慕。

    朕躬如有過失、諸臣須直谏無隐。

    即偶有未合、不妨再三開陳。

    庶得省改、力行正道希臻治平。

    進言切當者、必加旌獎。

    言之過戆者、亦不譴責。

    内三院即傳與大小諸臣、俾鹹悉朕意。

      ○壬申。

    授服阕庶吉士範廷元、為内翰林弘文院檢讨。

      ○吏科都給事中魏象樞奏言三年大計、冊報責在撫按。

    考察責在部院。

    糾拾責在科道總為澄清吏治也。

    查順治四年。

    科道拾遺、被處者甚多今值聖政方新。

    拾遺一節、最為緊要。

    不宜藉端誣罔處分。

    科道以負皇上求言察吏之意。

    得上□日據奏、四年糾拾反坐言官。

    有壞吏治塞言路。

    以後科道糾拾官員、照大計一例處分。

    科道官有挾私妄糾者、着吏部都察院指實參奏。

      ○癸酉。

    順天府進春  ○免陝西莊浪、紅城堡、及洮州衛、雹災額賦有差。

    上幸内院。

    顧謂諸臣曰。

    向曾再三敕下都察院、令其條奏卿等所知。

    後複數加面谕乃至今竟一無建、白何耶又問明時票本之制如何。

    諸臣奏曰明時京官奏疏恭進會極門、中官轉送禦覽畢。

    下内閣票拟。

    複呈禦覽合則照拟批紅發出。

    否則禦筆改正發出。

    上曰。

    今各部奏疏、但面承朕谕、回署錄出、方送内院。

    其中或有差訛殊屬未便。

    頃者都察院糾參吏部侍郎孫承澤、通政使司右參議董複、原令交吏部議覆。

    乃誤傳革職。

    朕日理萬幾、恐更有似此舛錯者。

    若人命最重。

    傥輕重颠倒、緻刑辟失宜、亦未可知。

    諸臣奏曰。

    誠如上谕。

    此非臣等所敢議也。

    唯上裁之。

      ○工科副理事官三都左給事中姚文然奏言、朝廷禮待大臣。

    平日則遇以恩。

    有罪亦存其體。

    自古帝王典籍及會典開載、并大清律例内有議功議貴之條蓋以大臣雖有負朝廷之罪、而朝廷終不失待大臣之禮。

    臣見近日兵部滿漢諸大臣皆因得罪、鎖禁城門。

    竊以諸臣官列大僚、素蒙豢養。

    今值嚴冬冱寒、銀铛被體。

    無論寝食艱難、日久成疾。

    且通衢大路、功貴大臣、免冠帶鎖、亵辱難堪。

    甚非所以廣皇仁而存國體也。

    請嗣後大臣有犯、發刑部令人看守。

    待審明案定、治以應得之罪。

    則國法聖恩、并行不悖矣。

    得上□日、以後滿漢諸臣、有犯貪惡重大事情、